程式設計師小伙子轉行做自媒體,網友:能養活自己嗎?

洪生鵬 發佈 2020-01-20T14:53:07+00:00

一般來說,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量體裁衣,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該如何做。特別是程式設計師行業,工作強度大,從事過編程的朋友,相信大家深有體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學習新技術,解決各種各樣的bug,IT技術更新快,需要我們適時地充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遇到了瓶

最近讀了《能力陷阱》這本書後,感觸很多。

一般來說,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量體裁衣,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該如何做。然後樹立自己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自己的目標。

在《能力陷阱》書中作者的觀點很新穎,很有顛覆性,作者在書中提到: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但卻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無法突破。

我覺得很有道理,有些時候,能力會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陷阱。作為程式設計師,我們每天上下班,加班是時常的事情,很少有時間去思考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和意義,或許你當初成為從事一名程式設計師的初衷是為了改變世界,可做著做著,原來他也是一份你某生存的技能而已。

職場上,由於競爭激烈,我們需要高度專業化,專業技術要是掌握得越透徹,在這領域就走得更遠,專業技術掌握得透徹固然是一件好事情,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職業瓶頸,有的瓶頸甚至無法突破。

特別是程式設計師行業,工作強度大,從事過編程的朋友,相信大家深有體會,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學習新技術,解決各種各樣的bug,IT技術更新快,需要我們適時地充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遇到了瓶頸,而又找不到突破,難免會焦慮。之前我在《程式設計師月薪多少才不會焦慮》這篇文章中簡單提到程式設計師的5種發展方向:

  • 技術型 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架構師->技術總監->CTO
  • 管理型 軟體工程師->項目組長->項目經理->項目總監->技術總監->CTO
  • 交叉型 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項目經理->技術總監->CTO
  • 轉行 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銷售人員、運營等
  • 創業

其中有一項是轉行,這裡的轉行,並不是提倡大家去做和程式設計師行業一點關係都沒有關聯的。

個人建議,對於普通程式設計師來說,技術不是很厲害的那種,建議考慮多元化發展。

說說我自身的情況:

15年的時候,我還在做Android開發,為了分享Android開發資料,申請了一個公眾號,由於文筆水平有限,每次分享一個案例,每晚都折騰了大半天,還是沒有把文章寫好,有時候好不容易寫出來了,可寫出來的文章條理還不是很清晰,最後乾脆把整個demo源碼放出來。

對於沒有把要表達的觀點表達清楚,甚是煩惱。好歹我曾經也是一名文科生,要是連寫文章都沒有寫好,實在說不過去。雖然高考成績語文、英語成績勉強及格。

於是每天下班回家後,一有時候就開始練習。關注我時間比較久的朋友,有沒有感覺現在推送的文章讀起來是不是通順多了,(捂臉)翻看我剛開始推送的分支,我自己的都看不下去了,用兩個字形容,費勁,而且很難受,看了雲里來霧裡去的,觀點天馬行空的,還不知講了些什麼。


剛開始做一件事情時,我們常常會說,這件事我需要考慮下,考慮清楚了再行動,考慮固然沒有錯,可是有些事情,考慮的越多越周全,顧慮就越多,越邁不開步子。於是乎就停留在想想的階段罷了。

總是站在自身的陷阱中去思考問題,是最致命的。單純只講行動,其實這個很虛的,更要多借鑑他人的一些經驗,如果只是在一口井的摸索,這樣的思考方式,很難發現問題根源所在,因為思考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就好像你用一把不準確的尺子就量東西,答案肯定是量不準。

所以,想到了先去做,邊做邊調整,在做的過程中,認知不斷提高才有可能,給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好比我們做軟體,做出來的第一版本,功能模塊哪有那麼完善,不都是通過版本疊代,才慢慢完善的。

很多時候,工作很忙,但並不代表我們就沒有時間了,我們有一些支零破碎時間,想做一件事情又覺得時間不夠,於是乎,刷微博亦或時朋友圈,刷新抖音,一晃時間就過去了,長期這樣,總覺得有點虛度時光。

不如用這些時間,堅持做自己喜歡做而苦於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假以時日,這件事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豐富你、回報你。

新的一年裡,我準備轉行了,做自媒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