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行書真跡展示,雋秀洒脫行雲流水,筆筆入骨真書法也

清雅閣書畫 發佈 2020-01-20T15:46:47+00:00

側鋒筆法的三大特點是凡鉤趯轉折處出現稜角;方筆楷書鉤轉折處常有棱有外露,能給人以一種峻利明快的藝術感受,這種稜角的形主要是通過側法來表現的,以寫豎鉤為例,發筆後即將筆桿微向右上方傾倒,使其筆毫斜鋪於紙上,而筆身仍須保持斜挺之狀,並運氣暗提,著力下行,至出鉤前,向下稍用力作快速的一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書法章法及行書點畫側鋒運筆簡述:

章法即為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按一定的書法藝術規律和法則進行合理分布、巧妙安排的方法,是一幅書法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價標準。行書和楷書章法最大不的同,一般體現在前者「有行無列」,後者則「有行有列」,且行書中字與字之間是由牽絲映帶及體勢變化來達到統一協調。




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行書這類連省簡化的和法,近於草書,但與草書又有區別。草書的省連簡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隨便更改,而行書則隨心所欲,約束較小,這是行書用筆的特點。




側鋒筆法的三大特點是凡鉤趯轉折處出現稜角;方筆楷書鉤轉折處常有棱有外露,能給人以一種峻利明快的藝術感受,這種稜角的形主要是通過側法來表現的,以寫豎鉤為例,發筆後即將筆桿微向右上方傾倒,使其筆毫斜鋪於紙上,而筆身仍須保持斜挺之狀,並運氣暗提,著力下行,至出鉤前,向下稍用力作快速的一挫(蹲鋒)即出現一稜角,再借勢 起,力聚鋒尖,骨力自然挺勁。













最為常見的行書布白形式為左右的行距大於上下的字距,這種書寫形式有利於筆勢的連綿帶動和上下行氣的貫通,給人以活潑生動、自然成趣的感覺。行書中字形的大小、粗細、虛實對比,動靜、欹正、顧盼變化等均能給章法增添意想不到的審美趣味。

書者介紹: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墨色與意簡述:

書家王僧虔和蕭衍分別從墨的效果規定上,第一次將東漢的墨色追求作了理論上的闡釋,亦可以說是對東漢至齊、梁是書法墨法意識的理論突顯與發展,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漿深色濃,萬毫齊力」,「漿深」是指墨汁深,唯深才能使毫飽蘸墨汁,才能達到墨汁深色澤濃的用墨規定。我認為真正意義上對用墨審美效果的表達,應該體現在梁武帝蕭衍的名論中,即他在《答陶隱居論書》中說的:「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意在書法藝術中有極重要地位,意是作者自身藝術個性的流露,是作品的靈魂,它可以使本無生命的點畫變得富有活力,使本來只具物理的東西,也顯得富有情趣,錢泳《書學》中說:「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於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