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對澳門供水60多年 共飲一江水 綿延兩地情

中國發展網 發佈 2020-01-20T15:51:07+00:00

珠海竹仙洞水庫,山水秀麗,碧波蕩漾。一車泥400斤,每人拉100車,40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竣工——這是第一個對澳供水工程。

生長於淡水的優雅蓮花是澳門的象徵,城市街頭交織的噴泉水景是澳門的名片。這座充滿葡國風情的海濱城市,卻有著一段苦不堪言的缺水往昔。關鍵時刻,珠江對澳門供水解決了澳門缺水的困境。

從1959年至今,60多年對澳供水的歷史,不僅為澳門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保障,更承載著珠澳兩地綿延的同胞情。

珠海竹仙洞水庫,山水秀麗,碧波蕩漾。86歲的羅雄超和76歲的黃鳳娟夫婦行走在堤岸上,黃鳳娟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回憶道:「當年我被抽調過來整水庫,我們在工地上認識,當時忙得根本沒空談戀愛!後來水庫修好了,供水澳門了,通水當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一車泥400斤,每人拉100車,4000多人夜以繼日,一年竣工——這是第一個對澳供水工程。「現在澳門再也不缺水了!大家生活安居樂業,真的很開心。」黃鳳娟笑著說。

澳門三面環海,但淡水資源奇缺:沒有河流,沒有水庫,長期以來澳門居民主要靠收集雨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水作為水源。隨著上世紀50年代以後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激增,這種自給自足的供水局面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擔水妹沿街挑擔賣水的艱辛生活,就是澳門居民曾飽受水荒之苦的真實寫照:岸邊常備著數十艘水艇,每天往返於珠海灣仔銀坑裝水運回,再由擔水妹挑去挨家挨戶地送水。若再遭遇珠江上游的旱災侵襲,基本生活用水都會面臨嚴重困難。1958年至1968年10年間,澳門曾4度停水,累計達457天。

1959年,澳門知名人士何賢、馬萬祺等人,以澳門中華總商會的名義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請求援助。經過中央批准,位於珠海灣仔的竹仙洞水庫作為對澳門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並於1960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同年7月,灣仔銀坑水庫竣工,隨著放水閘門啟動,清冽冽的淡水輸送到了澳門的千家萬戶,澳門一片歡騰,珠海對澳門供水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咸潮是威脅珠澳供水安全的頭號大敵。每當西江上游來水量減少時,位於珠三角南端的珠海和澳門,就會面臨海水倒灌、咸潮上行的威脅。2003年的特大咸潮過後,災害態勢愈演愈烈,2004年9月在廣昌泵站取水口檢測的鹹度甚至超過了供水標準的16倍。

災情緊急,國務院、水利部和廣東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辦法。一個大膽設想由此誕生:千里調水。約定時間讓珠江上游的大水庫同時放水,形成一股人造洪峰,在一段時間內把入海口的咸潮壓回去,並讓泵站在這個調節期間搶抽淡水。

如此浩大的工程,難度可想而知。2004年11月,一次史無前例的流域調度開始了。平崗、廣昌、洪灣三大取水泵站開足馬力,為珠海供水水庫蓄水。隨著指令聲下,岩灘水電站、大化水電站等多個水庫先後開閘放水,滾滾江水傾流而下,一舉化解了珠澳兩地的咸潮之困。

「1300公里的調水距離,總調水量8.5億立方米,搶抽了2000多萬立方米的『救命水』,成功緩解了當時的嚴重咸潮,這就是『遠水解近渴』。」珠海水務集團副總經理方曄介紹說。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壓咸補淡」的困難,珠澳兩地攜手共建了竹銀水庫和平崗—廣昌咸期應急供水工程,並於2006年12月建成通水。2011年4月,竹銀水源工程竣工。「竹銀水源系統建成後,對澳門供水的調度能力提高了65%,為抗擊咸潮發揮了重要作用。」珠海水務局副局長許蓓蕾說。

近年來,澳門路氹城區發展日新月異,氹仔島用水量不斷攀升。然而從竹仙洞水庫至澳門半島的3條供水管道均在澳門半島登陸,半島至路氹城區的供水成為新的難題。

2016年4月,直接通往澳門氹仔島的對澳供水第四管項目正式開工,2019年6月通過竣工驗收,日輸水能力可達20萬立方米,不僅使對澳供水能力增加到70萬立方米,也優化了對澳供水管線的布局。作為對澳供水第四管的上游工程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也於2017年動工建設,建成後,將大幅降低珠海「西水東調」單管運行的風險,原水輸送能力也將從每天100萬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萬立方米。

「珠海對澳供水在2018年首次超過1億立方米,截至2019年底累計供水超過23億立方米,相當於60個竹銀水庫。」澳門海事和水務局局長黃穗文說,「為了珍惜寶貴的水資源,澳門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動建設節水型城市。」未來,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的供水保障水平,珠江流域調度工作法制化也在不斷推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