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國企改革如何改深、改透?| 中國汽車報

中國汽車報 發佈 2020-01-20T15:57:30+00:00

隨後一汽吉林混改,引入山東寶雅15億元投資並占股比達到70.5%;上汽集團與廣汽集團兩大地方國企的戰略合作,這一系列國企改革案例被視為車市「寒冬」下,車企謀求轉型的突破口。國企改革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改深、改透才是關鍵。

編前:近期,長安和奇瑞混改引起業界廣泛關注。隨後一汽吉林混改,引入山東寶雅15億元投資並占股比達到70.5%;上汽集團與廣汽集團兩大地方國企的戰略合作,這一系列國企改革案例被視為車市「寒冬」下,車企謀求轉型的突破口。

國企改革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改深、改透才是關鍵。本期焦點訪談,《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業內五位權威專家,剖析過往案例,為車企新時期混改提出建議

付於武、張書林、杜芳慈、左延安、趙航

訪談嘉賓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書林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公司原董事長………………左延安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趙 航

(排序不分先後)

只有市場化「深混」才能解決問題

《中國汽車報》:

對於國企混改,業界一向十分關注,為什麼要混改?混改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左延安:

汽車製造業作為傳統產業,和IT以及AI融合以後,其技術疊代速度大大加快。原來的國有體制,不管是地方所有還是中央所有,按照現行管理機制都適應不了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混改的重要原因。

混改有「深混」和「淺混」之說,但只有「深混」才能解決問題,也就是充分市場化,國企退出第一大股東位置,這樣用人可以市場化,經理人可以職業化,有好的產權結構就有好的治理結構和好的內部經營機制。

趙航:

國企改革談了很多年,但改到現在似乎沒有太大的進展,就是把企業數量減少了,原來隸屬國資委的企業有210餘家,現在剩下不到100家。當然,也有一些改得成功的,像南車和北車合併為中車,其實是對出口有好處。

當年為提高企業競爭力,把一家拆分成兩家,如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等,現在又開始合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重組都不是市場機制下的重組,而是行政命令使然。

汽車工業和這些行業不一樣,高鐵和兵器的客戶是政府和軍隊,汽車的客戶是個人(市場),是第三方,是「to C」而不是「to B」。汽車要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去談,一家(4S)店一家(4S)店去建,這完全是兩回事。

左延安:

如果要混改,就必須改到位。我特彆強調混改後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優秀經理人及其團隊能夠持續經營企業。一些國有企業領導或許懷著這樣的想法:不就三五年嘛,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每個掌門人的發展理念不一樣,所以不要頻繁換企業領導。我認為,只有深混才能真正保證團隊里技術骨幹和管理骨幹的話語權。

真正的市場機制是穩中有降

《中國汽車報》:

縱觀我國汽車行業的國企混改案例,似乎失敗的居多,從中能總結出哪些經驗和教訓?

趙航:

只講「合」也不行,這從很多重組實踐中能得到印證。當年中國一汽就重組過很多企業,包括吉林輕型車廠、哈飛汽車、瀋陽金杯、海馬汽車等,收了不少企業,把自己變成了「丐幫」幫主,結果後續做了大量善後工作,到現在還在處理這些事情。

上汽集團重組為什麼成功?收了南汽(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南汽成功;收了頤中(頤中(青島)運輸車輛製造有限公司),頤中成功;收了煙臺(山東大宇發動機廠),煙臺成功;收了柳州(柳州五菱汽車有限公司),柳州成功。

一汽重組為什麼不成功?第一,沒給對方產品技術;第二,沒給資金;第三,沒派駐得力團隊。重組就是為了減少對手,但別的對手又出現了。

還有一個不成功案例:兵裝集團收了航空部兩家下屬企業——昌河和哈飛,但收購後哈飛死了,昌河交給北汽集團,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這種重組不是市場機制,是行政命令,是國企之間的劃撥式重組。這種重組可以做,但不一定能成功。

左延安:

國有汽車企業要搞「大動作」比較難,但可以嘗試一些組合式分配模式,也就是用區域領先的現金收入,保證員工有比別人更強的消費能力。福利體現在多方面,包括五險一金提取比例、住房問題,還有股權和期權。這些事過去不能做,現在經過依法合規的變通就可以實現。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很多事情雖然有困難,但還是能做成。想辦法就有辦法,不想辦法永遠沒有辦法。

趙航:

真正的市場機制,就得像現在汽車工業那樣穩中有降,銷量下滑、市場不好逼著它不得不死。最先死掉的一批(汽車企業)大多是這種情況——沒有技術和開發能力,或者開發能力不強。比如力帆汽車和銀翔汽車等都是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市場好的時候都能賺錢,市場一旦不好,很快就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時候合作比合併意義更大

《中國汽車報》:

在車市尚未走出「寒冬」的情況下,國企改革形式呈現多樣化,「抱團」合作也成為一種趨勢,以上汽和廣汽合作為例,他們抱團能產生哪些化學反應?

付於武: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都面臨著經濟下行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同時也是雙重動力,所以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需要企業有戰略思維、戰略定力和戰略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聯合協同是大趨勢,中國汽車企業要由大變強,「抱團」合作從戰略上講是不二選擇。作為中國地方國企中最具活力的上汽和廣汽,達成在廣泛平台上的戰略合作,對汽車產業而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當然,合作的目的是提升競爭力,一同應對挑戰,同時降低成本,比如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性的價格聯盟,再比如可以協同研發、降低成本。這樣的合作,也是國企改革的新探索。

杜芳慈:

廣汽和上汽這樣的全面戰略合作,雖然國際上不乏先例,但在自主品牌中還不多見。國內有很多企業還比較弱小,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團結起來才有活路。

在國際範圍內,有雷諾和日產的合作,有標緻雪鐵龍和菲亞特克萊斯勒的合併,國內的小企業單打獨鬥,更難以存活。即使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在世界上也並不算大,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世界級的汽車企業,能夠和國外跨國公司較量,所以走合作之路是必然的趨勢。有時候,合作比合併意義更大。因為如果不改變企業現有的機制,盲目合併就是一場悲劇。中國汽車企業不要湊數量,要真正有質量、有技術,特別是要有核心技術,追求高質量發展。

張書林:

從現在開始汽車行業將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多數企業將遇到生存危機,善於抓住機遇的企業才能轉危為機。企業的聯合重組是企業自主決策的市場行為,但需要行業的引導,引導企業以體制機制創新、優勢互補為核心,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實現聯合重組,促進新的產業形態的形成和產業結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企業過多、產能過剩、分散重複建設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一些弱勢群體中的優勢資源得以延續。

文:趙建國 編輯:陳偉 版式:藺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