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沙丘形成及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0-01-20T16:18:50+00:00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和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上。

作為風沙地貌中最基本的組成單元,沙丘的形態特徵及空間分布格局受到區域地形、風況、沙源供給條件以及氣候的共同影響,沙丘形成及發育機理極為複雜多樣。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風沙地貌與發育在沙漠腹地的有所不同,受到流水過程和風沙過程的影響,是極端乾旱環境下典型的風-水交互系統。掩埋河流及侵襲綠洲是風沙威脅人類生存空間的重要形式,開展區域風沙過程和流水過程互饋機制研究,對乾旱沙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團隊,以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風成沙丘為研究對象,利用遙感解譯、野外觀測以及數值模擬的方法,對風影沙丘的形態動力學成因、不同走向沙丘共存機制、風沙-流水過程互饋機制等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1.不論灌叢的高度及寬度如何變化,風影沙丘的長度均隨剪切風速的增大而減小;風影沙丘在發育過程中可能會經歷三個發育階段,而各階段形態控制因子因繞流過程、風況及沙源供給條件的變化而各不相同。2.區域地下水通過影響植被空間分布,而間接控制了風成沙丘的空間分布格局;河道周圍風成沙丘最初受河流、風沙作用共同控制,而在河道乾涸後,風成過程起主導作用,隨著風沙沉積和沙丘掩埋,最終演化為沙源;河床方向與主風向的夾角影響了乾涸河道消失的時間。3.沙漠南緣戈壁邊緣不同走向沙丘共存源於沙源供應量空間差異,而區域風況、風水交互角度、風成系統及河流系統自身沉積物輸送及沉積特點、水系深入沙漠程度及強度共同影響了區域沙源的空間分布,從而塑造了區域沙丘的空間分布格局。

以上研究結果不僅充實了現有的沙丘形態動力學理論,也為沙漠邊緣特殊風沙環境下的防沙治沙及荒漠化防治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上。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