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商丘網 發佈 2020-01-20T16:31:02+00:00

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人墨翟的《墨子·尚賢中》:「賢者之治國也,蚤朝晏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上有

食飢息勞

「食飢息勞」中的「食」為動詞,意思是給飢餓者以食物;「息勞」的意思是讓疲勞者休息。

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人墨翟的《墨子·尚賢中》:「賢者之治國也,蚤(通「早」)朝晏(晚)退,聽獄(審理案件)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刑法正。賢者之長官也,夜寢(夜晚睡覺)夙興(天一明就起來),收斂(徵收)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充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賢者之治邑也,蚤出莫(通「暮」)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國家治則刑法正,官府實則萬民富。上有以潔為酒醴粢(供祭祀的穀物)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為皮幣(毛皮和布帛),與四鄰諸侯交接,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懷天下之賢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諸侯與(親近,友好)之,內者萬民親之,賢人歸之。以此謀事則得,舉事則成,入守則固,出誅則強。故唯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為置三本。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為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詩》曰:『告女(汝)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戚在臣。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賢才治理國家,早起上朝,很晚才退朝,審理案件,處理政務,因此國家得到治理,刑法公正。賢才擔任官長,很晚入睡,很早起床,徵收關口、市場、山林、河澤、橋樑的賦稅,用來充實官府,因此官府充實,財物不流散。賢才治理鄉邑,早出晚歸,耕作種植,積聚五穀,因此五穀豐富,人民足以食用。所以國家得到治理則刑法公正,官府充實則百姓富裕。對上可以用潔凈的酒食器皿來祭祀上天、鬼神,對外可以用毛皮和絹帛與鄰國諸侯交往,對內可以使飢者有食,勞者休息,使百姓得到供養,引進天下所有的賢才。所以,在上有上天鬼神帶來富裕,在外有諸侯相親善,在內有百姓親近,賢才歸附。因此,謀事有得,辦事則成,守衛則固,出征則強。這是從前三代的聖王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所以稱王天下,擔任諸侯之長的原因,這也是他們的法則。

既然有這樣的法則,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這一法則的方法,那麼事情仍然沒有辦成。所以要立下三項根本措施。什麼叫三個根本措施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祿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權力不大,人民不懼怕他。所以古代聖王給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祿,實際的任務,決斷的權力。這難道是給臣下以賞賜嗎?為的是要把事情辦成而已呀!《詩經》中說:「告訴你憂人之憂,教給你安排爵位,誰能拿了火熱的東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這是說古代的國君諸侯不可不親善那些繼承人和輔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熱的東西後要用冷水洗濯一樣,以使自己的手得到休息。古時的聖王得到賢人而使用他,頒賜爵位使他顯貴,分割土地作他的封邑,終身都不厭棄。至於賢人得事奉明君,也必定竭盡全力來擔任國君的工作,終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歸之國君。所以功德歸上而怨恨誹謗歸於臣下;安寧喜樂歸於國君,而憂愁歸於臣下。古代聖王為政大概如此。

《尚賢》即崇尚賢德的人。墨子認為要使國家治理好,必須重視賢者,任用賢者。因其中「內有以食飢息勞,將養其萬民」,就有了「食飢息勞」這一成語。

例句:「食飢息勞,慰民之策也。」(31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