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2020:免費越來越少,羊毛越來越難薅

海納百創 發佈 2020-01-07T17:01:47+00:00

小海按:2010年之前的網際網路時代,搜索免費、社交免費、看新聞免費、殺毒免費、收發郵件免費……如今網際網路世界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免費越來越少,收費越來越多。2020年,我們熟悉的「免費」式網際網路還會存在嗎?

小海按:2010年之前的網際網路時代,搜索免費、社交免費、看新聞免費、殺毒免費、收發郵件免費……如今網際網路世界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免費越來越少,收費越來越多。2020年,我們熟悉的「免費」式網際網路還會存在嗎?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薛洪言

首圖:壹圖網

這兩年,用戶不斷地與「免費」告別:支付餘額提現收費了,聽周杰倫的歌要買會員了,外賣運費越來越貴了,共享單車漲到2塊了,熱門劇集變成會員專享了,電商會員也賣得越來越好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是用戶付費意願更強了,還是網際網路免費邏輯失靈了?2020年,我們熟悉的「免費」式網際網路還會存在嗎?

這事說來話長。

第一代免費

比特世界,注意力經濟崛起

免費,一直是一種有效的商業策略:先通過免費的東西把你吸引過來,再挑選合適的商品賣給你。免費背後,本質是一種交叉補貼:用高毛利產品補貼低毛利產品、用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網際網路世界早已成為「交叉補貼的大舞台」。

如線下專賣店裡,買一送一的黃色價簽,總能留住消費者匆忙的腳步,順便買走非打折品;線上電商平台,數不清的優惠券、秒殺、限時優惠,讓人樂在其中,激情購物,同時也會買走非秒殺商品;支付機構,推出各種支付立減活動,通過理財和貸款完成營收閉環……

這一類免費是一種營銷策略,平台看中的仍是用戶兜里的錢,終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有一類免費,則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免費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2010年之前的PC網際網路時代,免費搜索、免費社交、免費看新聞、免費殺毒、免費收發郵件……第一代網際網路企業正是依靠免費策略崛起,成就了一個時代輝煌。

在這個過程中,免費成為網際網路送給用戶最好的禮物。不過,網際網路的免費也是一種交易,交易的不是貨幣,是注意力。

1971年,社會學家赫伯特·西蒙曾對網際網路世界做出預判:

稀缺產生價值,注意力成為網際網路世界的隱形貨幣。用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去吸引用戶,然後再用增值服務或其他產品收費,成為網際網路公司的普遍成長規律。

最典型的便是廣告業務和粉絲經濟。你逛知乎、刷微博、聊微信時,內容免費開放,平台看中的,不再是你兜里的錢,而是你的注意力。在這個鏈條中,大V生產內容獲得粉絲和收益分成,平台負責運營推廣和廣告招商,廣告主才是最後買單人。

在《免費:商業的未來》一書中,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將網際網路商業結構分為兩層:基礎業務層和增值業務層。基礎業務免費開放,靠增值業務完成營收閉環。

至此,免費不再是一種簡單的營銷策略,而是落地為一種商業模式。

第二代免費

雙邊市場,補貼獲客成常態

2010年之後,移動網際網路崛起,用戶7×24小時在線,疊加位置信息可獲取,促使了線上線下融合的O2O創業潮。團購、移動支付、打車、外賣、共享單車等模式相繼興起,第二代網際網路創業潮開啟了。

免費思維被繼承過來。不過,信息世界裡邊際成本為零,物理世界沒有零成本,除了空氣和陽光,自然界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物理世界的產品不可能真正免費。此時,免費思維出現了進化,把成本價銷售等同於免費,小米是開拓者。

2011年10月,第一代小米手機發布,高配置疊加低定價(1999元),換來了一機難求的火爆,也開啟了國產手機追求性價比的先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硬體免費、軟體收費」成為網際網路賦能製造業的標準邏輯。

團購的興起,則意味著貼錢獲客成為免費思維的新變種。補貼,成為激進版的免費。相比注意力經濟里的免費,O2O領域的補貼更加消耗真金白銀,創業公司耗不起,風險資本愈發不可或缺,話語權越來越強,成為一系列風口大戰中的幕後推手。

2010年3月,美團上線,團購作為新模式崛起。便宜是團購的核心吸引力,正價200元的套餐,團購價只需50元,消費者蜂擁而至,團購風口開啟,高峰時國內團購網站超過6000家。

團購是典型的雙邊市場,平台必須同時吸引買家和賣家,這就出現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先聚攏買家,才能吸引賣家,可沒有賣家,怎麼吸引買家?

於是,靠補貼吸引用戶就成為前期標準動作,之後再找商戶就容易了。畢竟,想花錢的人(消費者)難找,想賺錢的人(商戶)好找。

雙邊市場具有網絡效應,消費者吸引商戶,商戶吸引消費者,強者更強,贏家通吃。最終,千團大戰慘烈收場,只有少數幾家挺了過來。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為網際網路世界優勝劣汰的最好註腳。

挺過來的,變成了小巨頭,為後續其他領域樹立了榜樣。移動支付、共享出行、外賣等風口相繼而起,也都是雙邊市場。千團大戰榜樣在前,市場玩家深刻意識到先發優勢的重要性,前期補貼金額越來越大,億級、十億級、百億級,層層升級,網際網路創業慢慢變成巨頭的代理遊戲。

在這個時期的戰場中,移動支付大戰成就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共享出行領域成就了滴滴,外賣風口成就了美團和餓了麼……

新一批網際網路巨頭的出現,標誌著第二階段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戰局初定。

異化

為免費而免費,補貼的惡果

至此,「補貼拓客」深刻印在了大家腦子裡,被奉上網際網路思維的「神聖殿堂」。其實,補貼本身不是目的,有朝一日不再補貼才是補貼的目的,很多企業卻只看到補貼,不思索「補貼」背後的邏輯,終於還是把路走歪了——為免費而免費、為補貼而補貼,成為網際網路世界的通行法則。

最典型便是共享單車,既不是雙邊市場,又沒有「免費+收費」雙層結構,兩邊不靠,一味補貼,最後一地雞毛。

共享出行是雙邊市場,涉及司乘雙方,共享單車卻不是,本質上屬於租賃經濟;同時,相比內容領域「免費+收費」的雙層結構,共享單車只是單層結構——只有收費業務,沒有免費業務(靠補貼維繫的暫時免費不算)——強推免費策略、追求規模增長只是飲鴆止渴。

市場推廣早期,1元騎1月,共享單車們靠免費吸引海量用戶(OFO高峰時號稱超過2億用戶),一旦恢復正常收費1元1次,被免費吸引的用戶就會流失,對平台不再有任何價值,前期的巨額補貼全部打水漂。結果是,共享單車們既不敢恢復正常定價,怕趕跑用戶,資本又不會持續輸血,資金鍊持續緊繃,最後陷入挪用消費者押金、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泥潭。

不過,一旦委身巨頭(如摩拜委身美團),成為大生態中的引流工具,「免費+收費」的雙層結構出現了,共享單車也就活過來了。

基於同樣的邏輯,支付機構既然一開始就走上燒錢拓客的路,後期便不得不給自己創造出一個付費市場來,以完成雙層結構的閉環。巨頭系支付機構,為生態導流,靠生態支撐,安心做著流量入口;創業系支付機構,做了很多創收嘗試,效果有限,亂象不斷。

P2P的高息定價,某種意義上也帶有補貼意味。作為信息中介的P2P,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本來屬於雙邊市場。但事實上的本息保障和信用中介屬性,讓出借人只為高息而來,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失靈——更多借款人無法吸引更多出借人。

出借人不是被網絡效應吸引,只是被高息吸引,結果,P2P也走上進退兩難的死胡同:降低利息,出借人就跑了;維持高利息,只能尋找低質量借款人,承擔不良率攀升的惡果。最終,部分P2P平台乾脆走上了龐氏騙局之路,偽造假資產騙用戶;部分P2P平台堅持找真資產,但終究不敵經濟周期的下行壓力。最後,整個行業也是一地雞毛。

此外,直播答題也是失敗嘗試。答題撒錢,固然能吸引用戶,但錢不能停,錢停了,風口也就停了。除了撒錢,沒有能留住用戶的免費業務(你說答題也有粘性?那是高估了用戶的求知慾),除了失敗,別無出路。

進化

免費,創造收費

不顧商業邏輯,為免費而免費,屬於免費思維進化過程中的岔路。拋開岔路不談,免費走到極致,收費反而水到渠成了。

沒錯,免費走到極致,便是收費。免費帶來充裕,而每一種充裕都會創造一種新的匱乏,用戶願意為「匱乏」付費,於是,免費創造了收費。

在內容產業里,免費的信息浩如煙海,用戶願意為真正的知識付費,知識付費作為一個產業誕生了。

在視頻領域,免費的代價是越來越長的廣告,用戶願意為了看影視劇沒有廣告付費、願意為熱門劇集提前看付費,視頻會員就誕生了。

至此,不需藉助廣告主的拐杖,內容領域自身孕育出「免費+收費」的雙層結構,在商業可持續的探索上又邁出一步。

付費本身培養了用戶付費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版權付費,音樂會員、體育會員,也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此外,隨著居民收入持續增長,14億人口中湧現出4億中產階級。被免費(低價)俘獲多年,用戶終於踏上消費升級之路。網友下面這句話,越來越能反映多數消費者的心聲:

低價本身創造出對品質的需求,「得屌絲者得天下」不再是網際網路世界的絕對真理。

手機市場中,華為憑藉Mate7踏上高端市場,之後在中高端市場一路突飛猛進,一步步超越競爭對手,國產手機品牌也全面踏上高端化之路。

電商領域裡,網易嚴選、蘇寧極物等作為新物種出現,主打放心消費,替消費者挑選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裡俘獲了消費者的芳心。

當然,在付費會員和品質消費回潮的同時,免費也在下沉市場中找到了新空間。拼多多憑藉下沉市場快速崛起,為網際網路世界的免費(低價)策略發掘了新大陸。

消費開始分級,網際網路也進入用戶分層時代——用戶規模本身不再重要,活躍用戶、價值用戶則越來越重要。

2020

羊毛越來越難薅

從免費到收費,對應著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的體驗分級,也是用戶數量紅利消失後,網際網路企業追求用戶價值紅利的必然選擇。

免費(補貼/折扣)對用戶有致命的誘惑力,一直都是。只要拿錢堆,總能把用戶規模做起來。但市場寒冬中,網際網路企業越來越計較免費策略的性價比:免費吸引來的用戶能為付費業務創造價值嗎?創造的價值能抵得過補貼的費用支出嗎?

企業開始精打細算。

早在十幾年前谷歌憑藉免費策略在全球市場大殺四方的時候,時任CEO施密特就曾表達對免費的擔憂:

網際網路開始擁抱用戶分層時代,「得屌絲者得天下」逐步成為上個時代的神話,創造價值的用戶,才會被用心對待。

展望2020,網際網路世界正在發生一些變化:免費越來越少,收費越來越多;補貼越來越謹慎,羊毛越來越難薅。

不過,我還是懷念那個免費(補貼)無處不在的年代,我懷念的,不是補貼,是補貼里蘊含著的創業激情、風口浪漫。風口破滅,讓企業學會了精打細算,但說實話,有誰真心喜歡精打細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