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養生要點

醫養中國 發佈 2020-01-20T18:04:54+00:00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古籍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如此寒冷的天氣,寒氣可謂是「無孔不入」。大寒重在防寒保暖,如何做好防護保健呢?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古籍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如此寒冷的天氣,寒氣可謂是「無孔不入」。大寒重在防寒保暖,如何做好防護保健呢?



大寒起居養生


1、保護頭頸部

「頭為諸陽之會」,人體的6條陽經均在頭面部進行交接匯聚,是整個人陽氣最旺盛的地方。


頸椎是人體的「要塞」,頸部充滿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頭頸部位接近心臟,皮膚較薄,血管較粗,均是人體散熱、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


冬季出門可戴帽子、戴圍巾並穿立領裝,給頭部保暖不僅能擋住寒風,也能防止頭頸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感冒、頭痛、頸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頭,洗完頭也應立刻用毛巾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


2、保護腰背部


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


腎臟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是人體重要的健康敏感區。


腰部與背部相連,後背是人體「督脈」循行之處,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


在天氣好的時候,可經常背對太陽而曬,身體吸收到的陽氣能最快運送到全身,全身都會舒適通達。


若是天氣不好,也可在室內雙手搓腰至發熱,能促進腰背部血液循環,有強壯腰腎的功效。


2、保護腹部


中醫有雲「背為陽,腹為陰」,腹部陽氣最少,易讓寒氣入侵,也就容易受涼。


一旦腹部受涼,會引起胃脘不適、腹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女性易出現痛經、手腳冰涼、月經不調等宮寒症狀。


此外,肚臍位於腹部,對外部刺激最敏感,是萬萬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內衣著不多的時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


還可以多按摩腹部來提高人體自身的驅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驅寒、固氣、通陽。


3、防心肌梗塞


氣溫下降尤須護心護腦,寒冬是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


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後,血管收縮,血中纖維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重者發生心肌梗塞。


因此,冬季應加強鍛鍊提高免疫力,室內的溫度最好控制在18℃至21℃,以防室內外溫差較大,人體難以適應,也容易誘發疾病。


亦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溶栓降脂、擴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藥物。


4、防哮喘

大寒時節氣溫較低,人體肺氣較弱、腎陽漸衰,人體抵抗力較弱,便會讓空氣中的寒氣侵襲呼吸系統,從而刺激哮喘發作。


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重點在背部保暖。


肩背部有一風門穴,位置正對應兩肺葉,對肺的影響非常大,哮喘患者千萬不要讓背部受寒,即使天氣炎熱時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


平時應適當按摩風池穴,每次時間不超過10分鐘。


要注意的是,大多數哮喘最初也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預防感冒也能減少哮喘的發作幾率。



5、防寒痹


寒痹俗稱冷風骨痛,這種骨痛逢寒加劇,遇熱則痛減,是由於受寒令氣血凝滯,受阻不通才會引起疼痛。


面對此症時應注重溫經散寒,除用熱水袋、電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風濕骨痛丸。


此外還可用附片燉肉加以輔助,方法是準備熟附片10-15克,布包先煎2小時,再與肉同煮1小時,吃肉喝湯。


病情較重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桂枝附子湯或川烏煎服。


6、防胃病


胃病在冬季極易復發,這是因為人體受寒冷刺激後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嚴重者會致胃潰瘍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因此,日常應注意胃部保暖,可多穿一件背心保護腹部;飲食上應少吃多餐,選擇清淡溫軟等易消化的食物,戒除飲酒,防止胃病發作。



大寒飲食養生


飲食方面,仍要強調熱量的充足,以溫熱性的食物為主。


但大寒已近初春,因此在進補時要開始適當增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同時還要考慮大寒時節易發感冒的節氣特徵,適當多食溫散風寒的食物。


生活中較常見的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作用的食物有:生薑、大蒜、紫蘇葉、辣椒、花椒、桂皮等。


例如:生薑紅糖水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有較好的療效。


1、黑豆鱔魚湯


原料:黃鱔 100 克,黑豆 60克,紅棗、蔥、姜、鹽、色拉油各適

量。


製作:

1、將黑豆泡好洗凈,將黃鱔去除內臟洗凈,放入沸水中焯燙一下,切段。

2、將紅棗洗凈,姜洗凈切絲,蔥切段。

3、鍋內加適量清水,放入黃鱔、黑豆、紅棗、姜、蔥,大火煮開,轉小火煮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養生功效:黃鱔與黑豆搭配可以抗衰老,補肝益腎,對冬季腰痛無力、頭髮早白有很好的療效。


2、姜蜜飲

原料:大米、姜各50克,蜂蜜適量。


製作 :

1、將姜洗凈後去皮取汁。


2、鍋中加適量水,放入大米以大火煮開,慢火熬煮成粥。


3、加入薑汁、蜂蜜,攪拌均勻即可。


養生功效:可治療頭痛、頭暈、胃中實熱、吐逆心煩、不下食飲等症。



大寒運動養生


大寒時節應選擇陽光較好的時候,適當到戶外運動。此時運動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


可選擇慢跑、登山、太極拳、打球等方式,但要注意避免運動後大汗淋漓,以免傷津耗氣,不利於養生。


另外,也可試試大寒養生功。


此功法載於《遵生八箋》,具體方法是:


每天晚上,單腿跪坐於地板或床上,即一腿前伸,另一腿跪在床上,前腳掌著地,臀部坐在腳後跟上,上體後仰,以兩臂分別在身後左右側撐地,指尖朝向斜後方,身體重心後移,再前移。


兩腿互相交換進行,左右各 15 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



大寒多按三個穴位


1、百會穴——能降血壓



百會為督脈之要穴,是諸陽集會之處,與各臟腑經絡相通,故有調整陰陽整體治療之用。


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環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2、期門穴——疏心解郁



大寒養生的重點在於調節肝膽經,這樣不僅能升發陽氣防風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鬱悶、壓抑的情緒。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


相當於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中醫古籍《傷寒論》里認為,此穴為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對調理肝臟有很好的效果。


3、太溪穴——滋潤補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


大寒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


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腎陰虛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