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土木堡之變對大明朝的影響有多大?

鍾大帥說事 發佈 2020-01-20T19:54:34+00:00

明正統十四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與倉促迎戰的印象不同,明朝隨即開始了戰爭動員。西寧侯宋瑛總督大同兵馬,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等,率領一部分京軍移駐大同、宣府,以備瓦剌。

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西寧侯宋瑛在大同以東的陽和全軍覆沒,大同敗報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和王振帶領約25萬大軍(號稱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百官護駕從征。

大軍出京前,大同總督西寧侯宋瑛、總兵官武進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於十五日在陽和迎戰也先軍。明軍大敗,全軍覆滅。宋瑛、朱冕戰死,石亨單騎逃回,監軍太監郭敬伏草叢中逃脫。

數日後大軍到達陽和,明英宗目睹此前宋瑛部屍橫遍野的慘狀,心中動搖,到達大同以後,鎮守太監郭敬密報戰場態勢嚴峻,加之又遇大雨,明英宗終於同意班師。

王振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449年8月13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而瓦剌軍緊追不捨。


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有河,被瓦剌軍占據,將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

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明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被瓦剌士兵俘送也先之弟賽刊王營,成為瓦剌的俘虜。

兩軍混戰中,明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五十餘人戰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等數人僥倖逃出。護衛將軍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說:「吾為天下誅此賊!」明軍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明軍五十萬,死傷過半。

土木堡之戰,明軍倉促出師,進退失據,京軍精銳,毀於一旦,勇將重臣多人戰死。英宗皇帝被俘更使朝野震動。明王朝遭遇到建國以來所未曾有的嚴重危機。

發生於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土木堡之變後,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因此數百年來,人們多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性歷史事件。那麼,土木堡事變之後,明王朝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1、對明朝武將勛貴集團打擊很大,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對比

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對比,對明王朝後來的政治走向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兩大集團,一個是文官集團,一個是武臣集團,雙方相互制衡。不過因為在土木堡之變中明王朝的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寧國公陳瀛等,明初以來形成的武臣集團的勢力因之瓦解,文官集團的勢力因而得以在土木堡事變之後迅速上升。所以于謙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成為了掌握明朝軍政大權的文官。

由於之前的土木堡之變對明朝武官集團的打擊很深,導致朝中的武官集團沒有話語權,文官集團掌控了朝政。這就使得一大批滿嘴仁義道德但實際並無一定才能的人掌管了軍權,導致明朝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政治腐敗,為接下來的眾多大太監掌權埋下了伏筆。


英宗復辟後,為了限制文官權力,因而採取了扶植宦官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從明英宗開始的。

2、明軍的精銳軍事力量幾乎徹底覆滅,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這50萬大軍可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來的精銳啊(朱棣5次北伐在1410-1424年間進行的,土木堡之變在1449年),一夕覆滅,很是傷筋動骨。之後明朝對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態。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從軍力分析的角度講,明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還有最精銳的蒙古雇用騎兵,九邊地方戍守軍隊實力上升。

再者,明王朝的國防策略也因之而改變,防止北虜成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國防規劃,所以一度放鬆了南方的國防,因而後來出現了倭寇襲擾的問題。

3、「天子守國門」思想正式形成

土木堡之變中,蒙古兵馬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明朝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思想我也不知道對明朝的滅亡有木有起到一些作用,雖然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但是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我覺得在那個時候明知不可為的時候可以遷都的,可惜啊,崇禎被大臣以這種思想逼得沒法遷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