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我給了你一個晚清社會,而你卻只看到了搶錢搶糧搶娘們

王光之話史 發佈 2020-01-20T20:20:58+00:00

《投名狀》倒不是因為我多麼喜歡李連杰或者對陳可辛情有獨鍾,而是因為,它確實值得。第一次看完《投名狀》,腦子裡只有兄弟情,這部電影最淺顯的地方也確實在這裡。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解讀類頭條號

如果讓我票選一部最好的古裝戰爭片,我會投給《投名狀》。

倒不是因為我多麼喜歡李連杰或者對陳可辛情有獨鍾,而是因為,它確實值得。

第一次看完《投名狀》,腦子裡只有兄弟情,這部電影最淺顯的地方也確實在這裡。陳導花了大筆墨極盡渲染的也就是兄弟情,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四次。

終於,我看出了別的花樣。絕!確實絕。

恕我學疏才淺,印象里,古裝戰爭片有這樣水平的,幾乎無幾,可能《投名狀》是孤獨的。這部2007年的電影,集結了內地和香港的影人,聚焦於清末太平天國起事,上演了一出亂世英雄主義的幻滅的戲碼。

如果只有大場面,就能算得上古裝戰爭史詩片,那這個所謂的「史詩」也未免太過「廉價」。所以,很可惜,金光燦燦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沒有這個高度,舳艫滿江、旌旗蔽空的《赤壁》也稍顯遜色。

反倒是這部整片下來,大部分是灰濛濛色調的《投名狀》,堪稱史詩。

電影有三條明線,一條是龐、趙、姜兄弟三人感情變故,一條是龐青雲攻城略地一步步平步青雲的攻伐,一條則是夾雜在旁趙二人之間的那個女人。

政治、愛情、兄弟、戰爭、殺伐、人性、英雄、背叛一應俱全。當然,《投名狀》首先還必須得是一部商業片,所以起承轉合,高潮結尾,也一應俱全。

但正是由於這麼三條線索的交織,讓這部有些平鋪直敘的電影,展示出了非同一般的厚度。陳可辛對於大場面和歷史細節的把控也可見一斑。

至少,在這部電影里,沒有白白凈凈的和矯情造作的人物。即使是腕大若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該往臉上抹泥巴也得抹。男角色打仗時頭髮雜亂,而打完仗之後才梳洗整齊。

女演員也幾乎沒有化妝。也對,那種情況,就算是個千金小姐,也未見得顧得上化妝

兄弟與女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龐青雲是兵,趙二虎和姜午陽是匪,他們三人卻成了兄弟。

最糟糕的還不止於此,因為龐青雲和趙二虎都愛著一個女人,而姜午陽同時在乎兩個大哥。

龐青雲當然是個野心家,也當然是個英雄。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他躺在趙二虎的妻子小蓮懷裡,聲淚俱下地說:我的兄弟全沒了

可如果真的在乎這些兄弟,他有一萬個機會同他們共死生,可他沒有。

因為龐青雲知道,他的命得留著用來實現更大的野心。所以,對他而言,不管是遍地沒有名姓的士兵,還是和他拜把子納投名狀的趙二虎和姜午陽,他們都只是棋子,是他平步青雲的階梯。

他在賭,在用命賭。

捨身從太平軍刀下救下姜午陽,他在賭趙姜二人是否接納自己;舒城一戰,800鄉勇對陣5000太平軍,他在賭一次鹹魚翻身的機會;蘇州殺俘4000人,他在賭兄弟是否譁變;哪怕是到了龍車鳳輦,朝堂陛下,他居然敢開口要求減免三年賦稅,他還是在賭,賭自己是否功高蓋主。

其實對於龐青雲而言,才真的是一切皆可「殺」,舒城賭命,蘇州殺降又如何,在他前往權力中心的路上,他早就把自己和其他人的命置身事外。

所以龐青雲站在雪白一片的天高地闊之間,卻頓感自己身受逼仄。因為他賭,賭了一輩子,他才會說:我這一生,如履薄冰。

事實證明,龐青雲賭贏了所有局,卻賭不贏自己的兄弟。他料不到趙二虎的意氣,也料不到姜午陽的天真。賭了這麼多場,卻在一開始就賭輸了,因為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兄弟,投名狀也只是一個笑話。

所以在最後,明明知道自己死於功高蓋主的冷槍,卻依舊相信是由於自己違背投名狀而死於兄弟之手。這是一個野心家的折戟。

最可笑的是,龐青雲想要的也並非一步登天的權勢,他想要是最初的理想——

而趙二虎相對於雄心壯志的龐青雲,顯得更為純粹。他不在乎名利,也不在乎高官厚祿,他在乎的只有兄弟,不管為匪,還是投軍,趙二虎的初衷只有「保護兄弟」

所以他說:

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

趙二虎在乎一個情字,重情重義沒有什麼不對,但在亂世之中,情義卻不是生存的剛需。

趙二虎因為一個情字,救出了青梅竹馬的小蓮,從此落草為寇。適逢亂世,又夾在太平軍和清軍之間,苟且偷生,他劫軍糧,殺人,孤身入蘇州城談判,再到為4000戰俘求情。

都是為了一個情字,而非從理性上的考量。不然,蘇州殺俘是最合理的考量,為什麼他死活不肯?

趙二虎在片中有一個細節很打動我,他定下規矩:「留下空位斟酒,敬死去的兄弟」。

不管是在山村裡頭,還是攻下南京城,他都一以貫之。;在蘇州城帶兵譁變,在南京私分朝廷軍餉,他都不怕。因為在他眼裡,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大。

在南京明明是趙二虎發了錢,他卻讓兄弟們謝過龐青云:

「軍隊里只有一個是頭兒。」

「那就是龐青雲,龐大人。」

謝的是誰不重要,誰發令一呼百應,才重要。

龐青雲知道自己的兄弟與自己早就異心,這也為後面殺他埋了伏筆。

只可惜自己深愛的女人小蓮,卻甘願離開山村,做江南流水之間,大戶人家帳下身著蘇繡的「揚州瘦馬」。她愛大哥龐青雲,也愛趙二虎。愛龐青雲,是因為龐青雲懂她,懂她愛榮華富貴,懂她愛琴棋書畫,懂她細水長流之間的少女懷春;愛趙二虎,是因為趙二虎的情義,為她落草成寇,為她捨身入城,也為她凱旋。

二虎成也一個情字,敗也一個情字

小蓮不愛自己,大哥成了將軍,卻因為自己私分軍餉,率部譁變,為了消除朝廷的懷疑,也不得不殺自己。可憐他趙二虎,光明磊落一世,卻死在自己大哥的暗箭之下,臨了還挂念著大哥。

二虎,是條漢子!可惜你不懂你大哥,不懂你的小蓮,也也不懂人性和權勢。

而比起他那兩個命運多舛的大哥,姜午陽是個理想主義者,是個更為乾淨純粹的人。

本片亦然是他的口吻作為旁白,這就暗示了他是一個敘述者。姜午陽崇拜強者,他天真勇敢,善良熱血,卻也兇橫毒辣。

他在乎的,與其說是自己的兩個大哥,不如說是他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投名狀也好,大哥二哥也罷。

他代表了一種懵懂無知的小人物,崇拜強者,也蔑視一切。他崇拜二哥,因為二哥養大自己,帶著自己去行俠仗義;他更崇拜大哥,因為大哥捨命救了自己,因為大哥是英雄,有一個偉大的夢。

在蘇州,龐青雲殺了4000手無寸鐵的俘虜,沒有什麼不對,因為他們的大軍要直插南京,而蘇州就成了空城;趙二虎不肯,因為他答應了蘇州投降的太平軍讓他們吃飽飯、能夠回家,這也沒有什麼不對,因為「人無信,比畜生還不如」。

姜午陽不知道誰對誰錯,他也不想思考,他只相信他願意相信的,所以他說:「大哥是對的」。

他是投名狀最徹底的執行者。用他來講這個故事,似乎再合適不過。

「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所以他可以殺在揚州姦污民女的同鄉發小,也可以殺帶大自己的嫂子小蓮;

「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所以在龐青雲殺死趙二虎後,他敢提刀去殺貴為兩江總督的龐青雲。

可憐的姜午陽到死都相信是大哥和二哥反目,是因為爭奪嫂子。落得個凌遲而死的下場。

金城武第一次出演這樣的角色,不得不說,他的表現十分搶眼,特別是被刪減的凌遲片段,金城武只靠眼神,就演出了疼痛之中的絕望。

千刀剜肉,刀刀見血,但兄弟相殘,才痛入骨髓。

兄弟三人,雖共死生,卻從在一開始就是異心,這就註定了他們的分崩離析和手足相殘。

陳可辛把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放在了事件之中,蘇州殺俘是轉折點,是兄弟三人異心矛盾的一個爆發。

龐青雲終究不是江湖人,他是朝廷的官,他的眼裡只有利弊,跟「南京上百萬的老百姓」相比,蘇州4000太平軍俘虜不值一提。而趙二虎只看情義,這樣一個莽漢當然鬥不過權勢在手的龐青雲,龐青雲在殺趙二虎時的一番自白,他這樣寬慰自己,或者說愚弄自己。

「二虎,你的死是值得的。」

然後他流下了幾滴鱷魚的眼淚,但我倒覺得,那幾滴淚裡面或許也有真的。不然他沒必要用毛巾擦拭,因為對於他這樣的權力追逐者而言,最忌諱的就是眼淚。

這就是「三個兄弟,一個女人」的故事。

老頭和將軍——兩鬢斑白的大臣和年輕的將軍

歷史書和演義小說里常說:亂世出英雄。

但直到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真正理解了《三國演義》里為什麼平定了黃巾之亂後,諸侯才能逐鹿中原。

因為在亂世,戰爭永遠是野心家和戰爭狂躋身權力中心最快的方式。

曹操如是,龐青雲也如是。

這一條線,相較於前面兄弟情殺那一條,來得更為隱晦,也更為精彩。

《投名狀》其實是一個關於權勢的故事,你會看到,兄弟三人的愛恨情仇,也不過是肉食者們的一場遊戲。

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龐青雲本來已經是一個死人了,但是命運讓他抓住了一次機會,他帶領著鄉勇(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靠的就是湘軍和淮軍,電影里沒有介紹龐青雲的鄉勇來自哪裡,但龐青雲起兵於安徽,姑且認為是淮軍)一步一步,打下了南京。

一將功成萬骨枯,龐青雲有勇有謀,打下了南京,君子豹變。年紀輕輕就成了封疆大吏,一品大員,貴為兩江總督(轄區江蘇、安徽、江西三地,清代九大最高級的地方行政長官,封建大吏之一)。

如若是往日悠遊歲月,他這樣的武夫可能一生都沒出頭的日子,但一場戰爭,讓他這樣的野心家一步登天。

片中,有很多妙筆暗喻,最出彩的角色也是三個,不是主角三人,而是那軍機處(清朝中樞權力機構,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部,都是正一品)的三公。

他們象徵著權力,象徵龐青雲得而不得的東西——權勢。

當龐青雲貴為兩江總督,再也不用對這三人行跪拜之禮,觀眾卻也能感到龐青雲相較三公的卑躬屈膝,因為龐青雲明白,他們三個老頭腦子裡的政治智慧,是無論自己打再多的仗也得不來的。

戲中,關於三公的戲碼並不多,但卻場場精彩,幾乎沒有一幀是多餘的。

三公笑也好,怒也罷,都是戲,都是有暗含細節的,都是龐青雲摸不透的局。

龐青雲戰敗逃生——起兵攻舒城——破揚州——圍蘇州、殺戰俘——打南京。整個過程,離開這三公,是萬不能及的。

(1)第一場——跪求三公

納投名狀之後,龐青雲帶著兄弟二人找到了三公。意思很明白,要兵,要錢,要糧。

大雨滂沱,天色陰蒙,龐青雲臉色陰峻,跪在堂前。三公靜默無言,端坐堂中,一身黑衣,肅穆之中教人望而生懼。這個鏡頭,象徵了龐青雲和三公的身份,一介武夫和三個權臣。

從這一段就可以看出三公的性格,姜公陰險狡詐,他縱容手下的何魁背信棄義;狄公老謀深算,龐青雲800鄉勇的骨氣,在他眼裡不過一個笑話,他始終隔岸觀火;陳公愛才,不然他也不會將自己僅剩的身家1500綠營兵(清軍正規部隊,和八旗軍編制相同)交給龐青雲。

這裡也有個細節:將憑兵,兵憑將

陳公手下只有1500人,他手下的軍官陸大山只是願意給龐青雲的山字營壯聲勢。原因也很簡單,沒了兵,陳公在朝廷說話就沒了底氣。

亂世,將和兵是一體的。

(2)第二場——三公之笑

龐青雲的800鄉勇破了5000太平軍鎮守的舒城,天下震驚。當龐青雲兄弟三人再次面見三公,臉上少了份怯懦,而多了份堅毅,這就是他們的底氣。而三公中的狄、陳兩人自然喜不自勝,而一隅的姜公卻緘默無言,因為破城的不是他的魁字營。

什麼叫細節,這就是細節。

狄公是個投機分子,他看準了龐青雲這隻股的實力,五個營的兵力說給就給,而之前卻連個屁都不放,姜公也自然老謀深算,他看出龐青雲的勢頭正旺,急著攻城掠地,就讓何魁撿便宜。

一個「你攻城,他接防」,道盡了戰場上的生意經,看似是在給滿清朝廷平叛,但其實這些漢人官僚都有自己的生意,借著戰爭,壯大實力,龐青雲敢不答應嗎?

而趙二虎的一句「先取蘇州,再打南京」,惹起了三公的一陣訕笑,為何?

龐青雲說:「仗打完了,他們賺什麼?

好一個「賺什麼」,這是一場遊戲,一場生意,一場權力家的博弈。

三公的棋局,已經是明示了,姜公想要棄子,而陳公想要保帥,狄公則靜觀其變。

這都是生意,哪怕到了戰場,也還是生意。

遠在北京的大清皇族不會明白,南方的漢人們彼此廝殺並不是為了永固大清基業,誰做皇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利益。

(3)第三場——君子豹變

龐青雲用計,成功騙了何魁的糧食,也騙過了三公。

三公怎麼也料不到,龐青雲真的就打下了南京。

打南京那一段,陳導並沒有詳細地講述,只是用快速的蒙太奇剪輯和音樂渲染,三下五除二講完了打南京。這並不顯得突兀或者潦草,因為經過前面幾場戰役的鋪墊,觀眾會認為攻打南京激烈無比。

南京攻陷,天下太平。禮炮一響,太后吉祥。

滿清貴族們又能繼續沉醉聲色,地方大臣們也手握重兵,韜光養晦。龐青雲一步登天,得償所願,面覲聖上。

龐青雲是陳公的兵,而陳公是龐青雲的將領,龐青雲出頭了,陳公高興。

他陪著龐青雲入朝受賞,陳公問龐青云:

印象里,這一幕是這部電影里灰濛濛的連綿不絕的雨幕中為數不多,色調如此鮮明的場景。龐青雲是個英雄,陳公也是個大人物,但他們兩並肩而行,在瓦藍的天穹之下,四處高大的宮牆之間,卻如同兩隻螻蟻蠕動。

這個鏡頭,不言而喻,在真正的權勢面前,他們倆不過兩隻螻蟻。

陳公問的問題,龐青雲沒有回答,陳公接著說:「年輕時,我也是這麼想的,可真走到這兒了,已經是兩鬢斑白。」

什麼意思?

他在說:龐青雲沒有三公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權謀的成長之路,而是僅僅憑藉一場戰爭一夜之間躋身權力中心。這是大幸,也是大忌。

當面覲慈禧之時(當時的慈禧29歲),龐青雲身邊的陳公溫順得像只待宰的羔羊,讓他有些無所適從。

龐青雲是個武夫,他不懂得這些馭世之術,也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他一開口就是「臣龐青雲,要求減免兩江轄區(皖、蘇、贛)三年賦稅,以休養生息」。

此語一出,暮靄沉沉的朝堂,低眉順耳的百官震悚,身軀搖擺,莫有敢言,而龐身邊的陳公面露難色,幾近暈厥。

龐青雲確實太過「年輕」,「年輕」到不知道天高地厚。

一是兩江轄區乃朝廷賦稅大區,數十年戰亂,本就一無所獲,他龐青雲一句話就得讓朝廷縮衣節食;二乃你龐青雲免了兩江賦稅,誰還念朝廷的好?你本就背後無靠山,卻要功高蓋主?

太后其實是在拉攏龐青云為自己所用,而龐青雲卻想自立門戶。

而後的一幕戲,是在我看來真正的全片高潮。

陳、狄二人都在拉攏龐青雲,龐青雲當然知道。陳公甚至直言:「那是因為龐大人與朝廷不屬任何派系,得太后垂青」。誰都知道,貴為兩江總督的龐青雲,手頭還陳兵數十萬,這一支勢力,不論是三公,還是朝廷都是忌憚不已。

龐青雲也知道。

陳公到底老謀深算,也到底愛才,他警告著龐青云:

奈何龐心中自有打算,他的雄心壯志在被冊封為兩江總督之後,才剛剛開始。

而狄公的一句:

「你山字營姓趙啊?」

更是殺人誅心,這就讓龐青雲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明白了朝廷對於自己的不信任,這也間接導致了趙二虎的死亡。

權勢,不會在乎情義。那些朝廷里的肉食者,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姜午陽殺了龐青雲,是嗎?

龐青雲背後的槍洞不是這麼說的,但朝廷有了藉口,兇手行刺兩江總督,兇手伏法,皆大歡喜。

這是「三個老頭和一個將軍」的故事。

小五子和小七子——戰爭之中的窮人們

《投名狀》不缺英雄和權臣,也不缺兄弟與女人。

但是那些灰頭土臉的老百姓,卻是真正打動我的所在。

電影主旨和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旨歸有異曲同工之妙——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太平軍為何起事?因為苛政,因為暴斂,因為沒有活路。他們浩浩湯湯,一路裹挾著窮人難民,從廣西打到了富庶的魚米江南。可到了那發現,這裡有著富甲一方的大戶,這裡也有著窮鄉僻壤的農民。

趙二虎為何帶著村民們做刀尖上舔血的買賣?因為窮,窮到活不下去了。

片中旁白說:在這個年代,死很容易,活著才難。

劫了太平軍的軍糧,卻轉眼之間就被清軍洗劫,同樣是窮人的士兵拿著槍對著同樣是窮人的村民,為了生存,他們彼此撕咬。

高頭大馬的將軍不會明白,為什麼太平軍能席捲大半個中國,也為什麼太平軍轟然倒塌。為了活命,有人選擇成為匪,為了活命,有人選擇投軍。

龐青雲們加入了清軍,而另一夥村民卻選擇加入太平軍。

李自成如是,洪秀全如是,曾國藩的湘軍也如是。

窮人們因為政治的裹挾,成了大人物們平步青雲的墊腳石,龐青雲成了封疆大吏,而他的士兵成了無定骨,成了異鄉的一抔黃土。

陳可辛沒有刻意渲染這種悲愴,但每個觀者卻都明白,龐青雲爬得越高,他腳下的白骨也就越多。

小五子和小七子只是普通的農民子弟,他們就是最廣大的人民,他們為了不讓人欺負,就隨著龐青雲投軍。

離開山村前的訣別,看的我潸然淚下,只是嘆息:百姓的命真的不是命。為了兩三餉錢,就能把命抵押給大人物去做馬前卒。

攻打舒城的前一夜,龐青雲分析戰局,太平軍有兩百隻洋槍,而他們只有弓箭(還原歷史,太平軍比清軍裝備更多的火器),需要用200多人沖在前面擋住子彈,但鄉勇們不懂,他們只是聽到了「很多兄弟會死」。

趙二虎放聲了:「死的人有安家費,活下來更多」。

這些大耳朵老百姓們,即使穿上了軍裝,也照樣是那些窮人,他們為了這些錢,就敢於搏命,在那個年代,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看著一個又一個鄉勇大吼一聲「老子豁出去了」,站了起來,我的心頭猝然一動,我們不會是那些騎著馬的將軍,因為這些窮人才是你我。

他們參戰的目的比朝廷和任何一個將軍都更為純粹。平叛不重要,奪取戰功也不重要,甚至連自己的命都不重要,這是窮人的賭局。當他們衝鋒之時,勇氣是他們唯一的防彈衣,腎上腺素是他們唯一的興奮劑。

他們豁出命,只是為了一樣東西:

而這就又揭開了另一層傷口——兵過如篦。

不管是太平軍,還是清軍,過境之時,受傷的永遠只是老百姓。

龐青雲面見三公,攻打舒城的條件就是「攻下城,一半東西歸我們」。受苦的,永遠只有百姓,當龐青雲他們凱旋山村,無數的母親痛哭流涕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化作了了幾錠銀子和一雙鞋子,這是他們唯一能報答母親的東西。

在那個年代,命是窮人唯一擁有值錢的東西

亡,百姓苦。

本片對於戰爭場面的刻畫也讓我印象深刻,但我最讚賞的一段不是攻打舒城的血脈賁張,而是圍蘇州的寒鴉淒淒。

陳導只用了一個場景,就把圍困蘇州的可怖和戰爭的殘酷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個哭叫的士兵,他負傷了,傷得很重,而戰壕里的兵饑寒交迫,沒有人願意去救他,他大吼大叫,每一聲都泣鬼神。

戰壕內的士兵業已瀕臨崩潰,他們幾如乞兒,他們就是這場戰爭的寫照。

那你以為,興,百姓就不苦了嗎?

當龐青雲君子豹變之後,高頭大馬,錦衣入南京。他看到的景象,不是漫天煙花,不是百姓簞食壺漿,笑臉相迎,而是冷漠,是恐懼。

龐青雲不解,他不懂自己犧牲了兄弟和女人,冒死進諫得來三年免稅,為何卻換不了一張笑臉?

因為戰爭曠日持久,貪官橫行無度,百姓們早已然麻木。頗有了點《讓子彈飛》里張麻子入鵝城的意味。誰知道,也許前幾任的兩江總督早就把稅收到了幾百年之後?

看,好片子,果然都是一樣的。

興,百姓亦苦。

不管是那些哭泣的母親,還是戰壕里瑟瑟發抖的士兵,抑或蘇州城、南京城的百姓,他們都是這場荒唐戰爭的見證者與親歷者。見證著大人物們依靠著戰爭發達,見證著小人物們身死、淪為異鄉的三尺白骨,也見證著王朝興衰,見證亘古不變的道理。

什麼是晚清?

北方的滿蒙貴族做著天朝大國的幻夢,南方的漢人農民互相殘殺,西方的堅船利炮從海上而來。這就是晚清。

陳可辛已經極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但同時又極大限度地架空了歷史,與其說他在講一個兄弟情因為政治縱橫破碎的故事,不如說他是在借這樣一場真實存在過的動亂,通過朝廷權臣,疆場英雄去勾勒一幅晚清社會的面面觀,描繪一幅百姓興亡的浮世繪。

這樣的《投名狀》,確實堪稱史詩。

李連杰果然是打星中演技最好的,演技好裡面最會打的,他把龐青雲的內斂和狠毒演得絲絲入扣,把那些偽善面目下的熱枕也演得淋漓盡致,劉德華中規中矩,金城武讓人眼前一亮,而三個老戲骨則是完美出演。

絕了!絕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