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精銳全軍覆沒一人挺身而出,為明朝續命

cc熱血歷史 發佈 2020-01-20T20:23:52+00:00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一切大小事務皆由王振決斷。就連軍事主將都很難面見皇帝報告軍事情況。1449年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一切大小事務皆由王振決斷。就連軍事主將都很難面見皇帝報告軍事情況。1449年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

然而王振此時卻想讓大軍從其家鄉蔚州經過,想在其鄉親們面前顯示其威風,這個其實可以理解,想炫耀一番現在的成就,光宗耀祖,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這是在撤退的途中,前方還要瓦剌的虎狼之師在虎視眈眈,而且王振還命令將士不得隨意踩踏,避免弄壞莊稼,這搞的明軍士兵疲憊不堪,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

八月十四日,十八萬明軍進入了土木堡,他們的士氣已經被前面兩次慘敗打擊得蕩然無存。恐懼占據了每一個士兵的心頭。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是北方邊防廢弛的必然結果。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舉薦朱祁鈺登基。這也為後期被英宗以謀逆被殺埋下伏筆。朝廷把保衛京城的重任交付給於謙的時候,也把京城中僅餘的老弱病殘軍不到十萬的軍士交到了于謙手裡。于謙有條不紊而又迅速地部署了北京的城守,人心因此安定下來。為明朝挽回了一線生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