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從吳變法失敗,能吸取什麼教訓,可以這麼理解

國內erp專題 發佈 2020-01-20T20:49:05+00:00

讀《史記》從吳變法失敗,能吸取什麼教訓,可以這麼理解剛讀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這一點是不需要懷疑的。

讀《史記》從吳變法失敗,能吸取什麼教訓,可以這麼理解

剛讀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這一點是不需要懷疑的。而且從

楚悼王一向仰慕吳起的賢名,吳起一到楚不到一年,就直接任命他為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進行變革,之所以請吳過來,就是因為吳起在魏國卓越軍事表現,幾乎沒有敗績,用《三國》的話說:如果在秦國提起吳起大名,便是小孩子也不敢在晚上啼哭,類似於平時父母親嚇小孩子時說:「別哭,狼來了」的效果。



並非政績經濟能力表現,因為魏國變法的方法主要出自李悝之手。

加之魏武侯對吳起有猜疑之心,幾次立相都與吳起失之交臂。而且還藉機剝奪了吳起的兵權,吳起心中鬱悶,頓生去意。在史記里只幾句簡單的描述。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吳起開始了在楚國的變法活動。

吳起的變法

吳起在軍事上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具體內容記錄在《吳子》里。實際上吳起剛去楚國也只是去一個小地方管理軍事,這對於吳起而言,自然是小意思了。結果,一年以內,楚軍戰鬥力大增。

理所當然,楚悼王將吳起升為令尹,開始改革。在政治和濟上則是照搬李悝的的方案。

這裡就有一點問題了,楚魏兩國國情不同,借鑑可以,照搬是有點問題的。但處於當時的條件,也沒有更好的方案。大致是這麼情況:

就是廢除世卿世祿,消除士(官二代,相當於魏晉時期門第)的特權,三代以上,剝奪他們的爵位。老爺子立了功,兒子、孫子一生下來就是有地、有錢有官位。基本上沒什麼奮鬥目標了。這一部分人越來越多,不勞而獲的人口占比越來越大,自然會影響國家的財政負擔和社會福利。

另一方面,李悝也是參照當年管仲在齊國的方法,簡單講,就是統一把耕地分配給農民,督促農民種田,管好田地,增加生產。當然,這包括原有的土地以及待開墾的荒地,而破落貴族們就在這次重新分配中獲得了土地。

這些人被削去爵位後,如何安排?

這些人莫名其妙的失去了原有生活待遇,為了生存,一部分貴族老老實實地去搞農業,成為「士農工商」中的「農工商」,有的則成為社會不安分子,做盜賊。

李悝的辦法就是把這些人重新召入軍隊,擴大魏國的戰鬥力,如果他們能在戰場上立功,可重新獲得相關的待遇。

最後就是適當的發動對外戰爭,把國人心進行團結統一。而吳起在楚的變法雖然總體上搬用了李悝的方法,也做了一定改動。



大致於歸納如下:

精簡朝廷機構和為官人員,削減楚國貴族的薪水,而且改變貴族一代傳一代,永無休止的世襲制,沒什麼特殊的情況下只許傳爵位三代,三代之後,即降為平民。

楚國地廣人稀,把已經降為平民的舊貴族和他們的隨從跟班、奴隸搬到荒無人煙之地,要他們開墾耕田,發展農業。

加強訓練士兵,擴軍,一待有朝一日,機會來了就就爭奪天下。實際上這樣做,總體方向沒有錯,但存在一定的問題,那就是楚國的國情。

楚魏的國情

當時魏國四周全是強國在虎視眈眈,那確實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一點魏文侯與其大臣們心裡都很清楚。但是楚的地地面積比魏大多了,加上楚本來就是一大國,雖然沒有稱霸天下的能力,但也不至於被其他諸侯國欺負。不用擔心哪一天會被滅掉,當時秦國也還沒有強大起來,所以根本沒有危機感。


國內的治安也還不錯,老百姓過著小康的生活,估計除了楚悼王之外,其他人對改革並不感冒,也就是說不是大勢所趨。



每個貴族都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自己嗨了就行,當時的楚國估計有點像鬆散,一般散沙,每個大一點貴族都有自己的部隊,誰還管國家富不富。對於楚國而言,取消貴族三代以上的爵祿對於國家來說是有好處,只是打擊面有點大,反對吳起的人自然就多,反對的人多,想執行到底的難度就增大了。

如果說魏國得的是急性病,需要下猛藥的話,楚國最多是亞健康。只需要調理即可。然而,吳起卻對亞健康的楚國下了猛藥。


沒搞好統一戰線

如果吳起稍微不那麼著急,可以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作一個長期的計劃,分清楚誰是我們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實行拉一波打一波的手段估計效果會好一些。

統計一下傳爵三代有多數、四代、五代、六代的分別的多少。從五代、六代開始。

把楚國分為三類,國君、貴族、普通老百姓。國君就一個,利國君是必須的,但還需要利普通老百姓。二者都不利,反對的人肯定多。所以只剩下楚悼王支持,當然,楚悼王是雖最大的一股力量。也就是現代管理經常講的一把手工程。但人數占比不大,只是一個人。很奇怪的是,連楚悼王的兒子都沒認同變法,認為是瞎折騰,這才是最要命的。商鞅變法,秦孝公去世後,雖然,繼任的秦惠文王,不喜歡商鞅,而將其殺之,但是對商鞅的變法成果卻是加以保留和發揚光大。

吳起卻沒有這麼好的運氣,除了楚悼王扶持他,幾乎沒有多少人,特別是貴族都不支持他。失敗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人性的特點

從個人秉性而言,吳起幾乎是完美的,不貪圖錢財,不貪圖安逸享受。

吳起作為將領,穿著與士兵一樣的服裝,晚上睡覺不墊蓆子,行軍不騎馬,吃著粗糧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背上長瘡,吳起親自幫士兵把膿吸出。在物質方面是幾乎沒有要求。只是想實現自己的抱負而已。之所以想登上宰相之位,也不過想有更大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華而已,而在那種複雜的環境,偏偏這樣人品與世俗格格不入,無論是在魏國還是在楚國。

估計每個人可能都在想,這吳起到底想幹嘛,想要什麼?用現代的語言描述,就是好得沒朋友。都害怕吳起,產生了種種猜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楚國失去了一次變強大的機會

隨著楚悼王的死去,吳起也被仇恨的貴族們殺死,繼任者楚肅王把吳起頒布的法令一一廢除,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從結果上而言,僅僅是一個小插曲。楚國繼續過著毫無憂慮的日子。

肅王之後,由弟弟熊良夫即位,即楚宣王

楚宣王后,兒子熊商繼位,即楚威王

雖然這兩代君主也在發展楚國的實力,楚國也憑藉得天獨厚的優勢,實力還算強大,但相比經國商鞅變法的秦國而言,其國力、軍事能力已經被遠遠拋在後面。輪到楚懷王上位時,秦楚之間的衝突已經在所難免了。



在秦之張儀展開的陰謀下,楚懷王多次上當,被玩弄於股掌之中,最後客死在秦國,又能怎麼樣呢?到不是說張儀有多壞,張儀的陰謀也是建立在秦國強大的基礎上,楚懷王的曾祖當年若不是廢除變法,戰國七雄的老大應該是楚,而未必是秦國。如果國力強大,張儀還有膽戲耍楚懷王麼,當然,只有結果,沒有如果了。

《韓非子·問田篇》感嘆到: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

給了最客觀的評價。

感嘆

吳起,以一個完美人品的人,雖然言傳吳起殺妻求官,其實不太可信,暫且不論。就以事業上投入度和專業度,其影響力是開啟了戰國時代改革和兵家興起。假如,吳起的老闆是秦國國君的話,估計就沒有商鞅什麼事了。

過於完美其實也是他的缺點,後來秦國的將領王翦就做得很好。帶領部隊出發之前,幾次向秦王要封地,要良田。就是為了避免秦王猜疑。可惜吳起沒有這樣做。所謂的君了和而不同,可能是吳起過於完美,而讓別人沒有辦法與之「和」吧

斯人已逝,我們也只能感嘆一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