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愚蠢至極?

寫乎 發佈 2020-01-20T20:56:21+00:00

作者:劉宏宇(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年少時最早聽到這句話,是從相聲里。相聲是半拉柳活兒(學唱)的段子,很學了幾段麒派經典。戲是不懂的,甭管麒派還是什麼派。故事聽明白了。《上下五千年》裡面一找,還真有影兒。

作者:劉宏宇


(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

年少時最早聽到這句話,是從相聲里。

相聲是半拉柳活兒(學唱)的段子,很學了幾段麒派經典。

戲是不懂的,甭管麒派還是什麼派。

故事聽明白了。《上下五千年》裡面一找,還真有影兒。

說是曠世罕有的將帥之才韓信,在群雄崛起的秦末戰亂中,轉了一大圈,想把一身文武藝賣予帝王家,最後投到勢力和前景都不是屈指可數的劉邦麾下,不想也未得重用,於是——如戲文說的——身背寶劍、胯下戰馬(相聲故意給說反,變成身背戰馬、胯下寶劍),直接走人了。發現這一情況的劉邦重要輔臣蕭何,便急急去追,辛苦追上,苦心勸回,在劉邦面前做了擔保,使韓信得到重用;韓信不負重望(不是「眾望」,是「重望」),發揮才能治軍,幫著劉邦一步步削弱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最後運用十面埋伏之計,徹底將其擊垮,為劉邦鼎定天下掃除了最大障礙……

這故事,標稱出這樣的邏輯——若沒有蕭何的知人善任和苦口婆心,偉大的漢高祖,會錯過韓信這樣的傑出將帥,戰勝項羽,進而得天下,恐怕就難了……說明:韓信很了不起、很重要;把他追回來為漢王劉邦效力的蕭何,是伯樂式的人物,更了不起、更重要。


(韓信)

故事沒毛病。標稱出的邏輯,也沒毛病。按故事和內涵邏輯編出的膾炙人口的戲曲,雖然有很多按今天審查口徑可以說與史實不符的細節,但大體上,也可以說沒毛病。

可稍稍長大點兒,用不著怎麼懂歷史,只要略微多琢磨琢磨,就覺得不對勁。

不對勁在哪兒呢?

真的是過了很多年,才把問題歸結出來。

那個問題是——蕭何怎麼能追上韓信?

這不是矯情麼?

是有點兒。承認。

可是,如果抱著就想探個究竟的興趣,跟下面的囉唣一起品品,弄不好,就會覺得,雖然矯情,但還不至於是抬槓、胡攪蠻纏。


(劉邦)

(一)蕭何追韓信的技術問題及謎底猜想

蕭何去追韓信,並且成功追上,如果是算一個事件的話,挺明顯存在至少兩個技術問題——

第一是路線問題。

簡單說,就是蕭何怎麼知道韓信往什麼方向走了?

這個肯定很重要啊。

如果追錯方向……當然,理論上,也終究會相遇,因為地球是圓的。

而在實操層面,如果追錯方向,就基本沒戲了。

另一個是能力問題——蕭何算文臣,韓信是武將;蕭何年長,韓信年輕;就算追的方向正確,真的就能追上嗎?

關於路線問題,有三解:

其一,蕭何預知韓信會往什麼方向去。

其二,韓信以某種方式讓蕭何甚至還有別人,知道他往什麼方向去。

其三,蕭何看見了韓信離開,一直盯著追過去的。

非要再加一種可能性的話,就剩下蕭何蒙對了。

無論哪種可能,都會遭遇能力問題。

不管怎麼,蕭何追對了方向,又是怎樣彌補了能力問題而竟然很快就追上韓信了呢?



同樣三種可能:

一是韓信的馬或者騎術,不如蕭何,甚至都不如。

二是韓信鬼打牆了,走著走著居然成了往回跑了。

三是——韓信在等人來追、追上。

同樣,非要再加一種可能的話,就是——韓信跑著跑著改主意了,又往回返,遇上了追來的蕭何。

兩個問題,各有「三加一」種解答,排列組合得出的針對整個事件的理論答案,是十六個。十六選一,不是很容易哦。

筆者認為,十六種理論成立的可能情況中,現實最可能的一組答案是——在方向問題上,蕭何對韓信的去向,是有一定預知的,再藉助諸如偵查之類的手段,得以基本認定;能力方面,已然出走的韓信,並不甘心,但出於「不好意思」之類的簡單原由或者比較複雜的多重因素,不想自行返回,於是等在半路,看看有沒有誰追來。

如果是這樣,從今天觀念看,可不可以認為,是韓信「博弈」了蕭何及其背後的劉邦呢?

筆者認為,是的。

韓信,通過出走的方式,在與劉邦集團「博弈」。

那麼,他贏了麼?

表面上,就當時和緊後來看,也就是從蕭何去追、追回、擔保,到劉邦重用韓信、韓信獲得自我實現舞台的這個動作鏈條看,韓信贏了;劉邦也贏了;簡直可以說是「雙贏」。

但往深點兒琢磨,往後來望望,真正的贏家,是劉邦,是蕭何。韓信輸了。輸掉了性命。以及性命所維繫的所有榮華富貴。

絕對點兒說——從被蕭何追上那一刻起,韓信後來的命運,就註定了。

這故事,十幾年前還在職場的時候,跟一些有本事有想法的並且有交情的年輕同僚分享過,核心想說的是——作為「雇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或者目的,都不要、千萬不要,跟「老闆」玩欲擒故縱。那樣,會像韓信似的——死得很難看。引申——走的話,就真的走了罷,哪怕就此埋沒,總還能混個壽終正寢;不是真的想走,或說沒有可以替代的去向,該忍就得忍,如果你是金子,誰也擋不住你發光。



(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悖論

跟蕭何月下追韓信很類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基本都是民間藝人加了很多主觀私貨的傳說。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說,蕭何其人,是要成就也就是「成」哪個人的話,那個人,只可能是劉邦,他的主公,終究能給他榮譽和財富的人;當然,還有他自己。

除外,他應該不會想去成就任何其他人。

就說追韓信這檔子事兒,如傳說和戲文所云,他苦哈哈追去,恬著臉把韓信勸回,擔著政治風險給韓信做擔保,是想讓韓信自我實現,還是想讓韓信的本事助力劉邦實現宏圖?非要二選一的話,答案應該很顯然吧。

所以,就算故事、傳說,講得都對,蕭何之於韓信的所謂「成」,也並不成立。

再說「敗也蕭何」的「敗」——說是因為相信蕭何,韓信被騙入死局,遭殘殺。

又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話,是韓信臨死前的慨嘆。

前面說了,從被蕭何追上的那一刻起,韓信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如果韓信真有本事,富於謀略,筆者猜想,最晚,在發現自己落入死局的時候,他前前後後也瞬間都想明白了。之所以抓著蕭何慨嘆,說起來,倒也還真是像在對劉邦表示「最後的忠誠」——我不怨你,我只怪蕭何。


(蕭何追韓信處,留壩)

反過來,如果死到臨頭,韓信還認為一切都真的怨蕭何,就說明他沒腦子,至少也是政治腦殘。果真如是,冒著挺韓信的人們把我活活打死的風險,想說——他死不足惜。

在那樣的動盪時期,如此缺乏政治頭腦而又處在較高地位的人,實在可有可無。

這個可有可無的人,如果再有軍事才能和相當的號召力,那就要除掉。而且,除掉得還得及時、徹底。

這裡面,沒蕭何什麼事兒。

就算蕭何不「賺」韓信跌入死局,韓信也會死。而且,肯定拖不了幾天。

追回韓信,是為了劉邦和自己;誘殺韓信,也是為了劉邦和自己。

如果蕭何夠聰明,追回韓信,不,應該說是出發去追韓信的那一刻起,就應該預測到有一天韓信必須要死。

筆者覺得,蕭何是足夠聰明的。不然,在那麼兇險的時局中,輔佐著那麼一位心機深險的主公,大體不會像事實發生的那樣位極人臣而又能全身而退並竟然還「范以後來」。


(蕭何追韓信處,留壩)

(三)故事的娛樂和社會心理暗示功能

任何說法、言論,都是有立場的。

總的來說,傳說那些故事的,編纂戲文的,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弱勢一方或說被統治一方的立場上。因為那離他們更近。至少,他們自己會這樣認為。

立場之上,再加文化水平、視野等方面的缺漏、不足、粗淺,鼓吹了悖論而不自知,也實在情有可原;說辭上出現「不符」的細節,也很自然。

舉兩例:

《岳飛傳》評書里講,金國準備武裝侵犯宋朝,要選帥,就以「舉鐵龍」為題——誰能把沉重的鐵龍舉起來,誰就挂帥。這不是開玩笑嗎。一國軍隊之統帥,難道是要一名出色的舉重運動員來擔當麼?。

還有一例,跟「追韓信」有關——戲文里唱,楚懷王曾跟反秦各路諸侯約定「先進咸陽為皇上,後進咸陽輔保在朝綱」。人家楚懷王說的是「破秦而踞其都者王關中」好麼。這話里的「王」讀四聲,音同「旺」,為王、治理、統轄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哪路諸侯打敗秦軍並且占領其都城,就封邑關中地區。這跟「先進咸陽為皇上」是一個意思嗎。楚懷王他自己只是稱王,怎麼能決定或約定誰是皇上呢?

幾乎所有傳統戲劇、評書、話本,都謂為鮮明地層級式表達出這樣的立場:

帝王vs臣子,臣子正確、能;官vs民,民正確、能。

如前述,這樣的立場,是基於編纂者、傳說者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相應心態的。


(蕭何追韓信處,留壩)

如果這麼講還不甚清晰,對比一下或許就簡單了——在評書里,「英雄」和「好漢」是劃等號的;武藝高強,就算英雄、好漢;力氣大,便是武藝高強……

這個邏輯,顯然有問題,至少也是不全面。為什麼會是這麼個邏輯呢?因為,說書先生自己算不上英雄、好漢;他們認為,那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武藝或武藝不夠高強;而沒武藝或武藝不夠高強,是因為力氣不夠大。

倒推一下,這個邏輯的社會性的心理暗示是這樣的——如果我力氣大些,就可能武藝高強;如果武藝高強,就可能位列英雄好漢。

順著往上述層級式的立場去套——我是英雄好漢,我來自民間,我比當官的高明、作用大。至於那些帝王,他們之於「我」的最主要積極貢獻,僅僅在於「禮賢下士」。

沒錯吧——傳統的這這那那裡面,帝王都蠢蠢的、笨笨的,不同主要在於能不能禮賢下士;能,則賢明,則將成大業;不能,則昏聵,則無所作為甚至會亡國。而禮賢下士的「士」,便是由於足夠的社會心理暗示已經脫胎換骨的那個「英雄好漢」的「我」。

這看上去不複雜也不算矯情吧。

所以說,故事,主要是娛樂用的,順便帶些「悅己」的社會心理暗示。

不是貶斥故事和講故事的人啊。絕對不是。

故事、講故事,都是極好的;都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

相信故事,願意相信故事,也沒錯。

只是,別真的把故事就當事實、史實。

最好,也別因為願意相信故事就刻意排斥「可能的真相」。



(四)韓信的宿命及成與敗的真相

說回韓信。

去掉前面說的立場和社會心理暗示,儘可能客觀、誠實、不忌諱、攜帶「懷疑智商」地,從追韓信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線路,看看韓信這個人,會發現,他的成與敗,真的很宿命。

在有立場也有社會心理暗示的故事裡,韓信,再早的姜子牙,晚些的諸葛亮,還有不勝枚舉的平民(布衣)出身的智慧型高人、帥才,都屬於光環級人物,比一般的力氣大、武藝高的英雄好漢們,要高一到兩個層次。其中,筆者認為,被捧得最高、光環最耀眼的,當首推諸葛亮;韓信,則是有爭議的人物。

爭議不在於他是否有本事,而在於他是否真的忠誠。

故事們普遍抱這樣一個觀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是帝王一旦成事,就會戕害忠臣良將。韓信,或許不能很絕對地說是忠臣,但肯定屬於良將。統治者們差不多都是卸磨殺驢沒良心的玩意兒。能遇見像阿斗那樣信用、尊崇忠心而有能的老臣的,實在不多見;阿斗之所以能做到,也不是因為他有多「賢」,而更是因為他笨。

其實,阿斗不笨。正如劉邦也並非絕對沒良心。

倒真的是阿斗其實並不待見諸葛亮。這個隨便查查資料就能有印象——諸葛亮死後多少年阿斗才給他樹碑立廟。

相對應地,劉邦殺韓信,更是為了安全,而非簡單的沒良心。

錯了吧?



韓信不是劉邦殺的吔。是蕭何騙他入局,由呂雉(呂后)主謀殺死他的吧?

也許是。

就算是,也有個不爭的事實——殺韓信的時候,劉邦健在。

健在的劉邦,是開國皇帝。呂雉是他老婆。蕭何是他的助手、首輔大臣、鐵哥們兒。

如果沒有他的默許甚至授意,蕭何會聽呂雉的嗎?

如果沒有他的默許甚至授意,借呂雉八個膽子,敢殺韓信這麼重量級的人物嗎?。

回到追韓信那時候——前面說了,年長的文臣蕭何,之所以能追上韓信,必須解決線路和能力兩大技術問題。線路上,更可能是蕭何預知或基本預知韓信的去向,並由偵查之類手段確認。能力上,極大可能是韓信在等有人來追回他。

作為把政治生命和全部未來都寄托在老闆身上的高級打工仔,蕭何的所作所為,絕對都是為著劉邦著想,而不是同為打工仔的韓信。

在此前提下,有本事的韓信,有本事並且十分迫切想要自我實現的韓信,走掉了,會去歸隱山林嗎?如果不會,他會去哪兒?說明白點兒,他會再去投奔誰呢?

不管他會去投奔誰,都有可能讓那個誰增添強助。我的漢王(劉邦)是要得天下的,自然對手越少、越弱,就越好。如果放了韓信去投隨便誰,不是等於給自己使絆兒麼。

這麼一想,是否還會單純認定,蕭何去追韓信,僅僅只是想要把這個能人追回麼?肯定沒有第二方案麼?


(呂后)

有沒有一點點後脖頸子發涼的趕腳?

再說韓信的「等」。

前面講了,或許可以在有些事情上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情境,跟老闆博弈,但不要玩到欲擒故縱的程度。

韓信等蕭何來追,在筆者看,跟姜太公渭水垂釣,很是仿佛,都多多少少帶點兒投機色彩。相比而言,韓信的表達,更坦率些。

一個雇員,跟僱主玩這種心機,無論如何是要不得的。無論如何是要記帳的。本事越大,越要不得,也就越得記帳,越須在適當時候清算。

這個,我覺得,不用劉邦呂雉這樣沒良心的多少謀算,蕭何就會預設好的。如果是,追去的第二方案,幾乎肯定存在。並且,應該被武裝到具有高度可行性。。

陰謀論地想,韓信本人,未必不會對這場博弈的階段性結果和最終結果,沒有預判。

如果他只是想到欲擒故縱後的自我實現,而完全估計不出會被「處理」掉,就如前述,他死不足惜。甚至可以說——該死。

很可能不是這樣的。

他很可能預估到了最後的結局。

預估到了,老老實實去上蕭何的當,去撲向死亡,而不是奮起兵戈、與知遇的主公一決高下,倒顯出了真正的聰明或說智慧——我不反。我受死。不就是死嗎,誰又能真正躲過。我這樣死,更會長存自我實現的果實;我反了你,就成了叛逆;這筆帳,我算得過來。

筆者妄揣,真相,可能是這樣的。

妄揣的根由,就是那句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時候的慨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著有《管得著嗎你》《紅月亮》《武王伐紂》《深水爆破》等多部長篇小說。主筆、主創多部影視劇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諜戰劇)、《危機迷霧》(38集諜戰劇)已播出。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