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網紅與令人髮指的節約文化|近觀日本

界面新聞 發佈 2020-01-20T21:14:43+00:00

一個月花兩千吃飯跟中國千篇一律的網紅臉不同,日本網紅絕對是一種有個性的存在,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家庭主婦網紅。

【「近觀日本」是旅日作家陳藥師在介面新聞開設的專欄,講述日本的商業和文化】。

一個月花兩千吃飯

跟中國千篇一律的網紅臉不同,日本網紅絕對是一種有個性的存在,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家庭主婦網紅。

她們展示自己強大的收納能力、給兒子做精緻便當的過程,或者揭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公。還有一類賢惠的家庭主婦網紅研究如何給家裡最大限度的節省開支。有位知名省錢博主叫Amin,老公收入不錯,每個月在18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家裡三個孩子,每月用於吃飯的開支在2000多元人民幣左右。

驚不驚訝?如何做到呢?其實並不難。Amin強調,一家人很少出去吃飯,每天她都會去超市買打折的食材,然後密封起來,還在密封袋上記錄下購買的日期,避免過期。

那麼,他傢伙食如何呢?從Amin曬出的圖來看,他家每天的餐食有肉有魚有菜還有湯,小朋友的便當做的美輪美奐都不忍下手吃。

還有一位主婦博主也有類似的技巧,她把買回來的打折蔬菜用廚房紙細緻的包好,然後用保鮮膜覆蓋,放進冰箱,兩周之後依然翠綠新鮮。

對很多主婦來說,省錢不僅僅意味著節儉,簡直成了一種智慧的比拼。

延伸一下話題,和日本人熟識之後,你會發現,日本人過日子真的很節儉。晚上居酒屋裡觥籌交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部分人面前只擺放著幾個烤串兒,一杯啤酒,喧鬧的度過一個良宵。然後酒客各自散去,又不約而同的集中在了電車站——是的,他們很少打車回家,而是匯集在人流涌動的電車站,臉紅脖子粗的互道晚安,踏上歸家的列車,背影就如同緩緩散去的灰雲。

說起電車,我時常在車站裡向日本人問路,日本人都很熱情,樂於幫你解答問題。他們會拿出自己的手機,打開電車路線相關的APP,然後告訴我,這條路是最省錢的。讓人驚嘆的是,他們居然不是告訴我最快的。

在日本最可恥的行為就是浪費。你在餐廳吃飯,儘量不要剩下飯食,老闆會不高興,認為你浪費。我記得某次帶團隊去日本考察,晚餐喝酒吃肉,有一位貴客不慎打翻了火鍋,汁水四溢,滿屋飄香。一直彬彬有禮的服務員非常生氣,他以最快的速度擦乾了桌子,然後用日文對這位貴賓說,希望下次您不要光臨我店了。

這樣描述,或許你會覺得日本人很生硬,但對於他們的習俗來說,浪費確實是一種犯罪。

節約是一種哲學

日本人的節約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時間的節約。日本人非常守時,守時的定義是,要比約定時間提前10分鐘—15分鐘到達約會地點。這是一種時間的節約。

時間的節約被日本企業界精英不斷審視,直至形成某種經營哲學。日本大部分公司都推行5s管理法,這套管理法追求工作現場的清潔、乾淨、井井有條。其背後是對時間的珍視。

學者研究發現,每一個職場人士,一年會花費20天的時間來找東西,這不啻於某種巨大的時間的浪費。所以,特別是製造業,要求每一件辦公用品、每一件工具都要擺放整齊,各安其命。以此節省找東西的時間。

繼續深化,5s理論被應用到極致的管理哲學叫精益生產。這個概念是日本人提出來的,後經過美國企業研究者概括總結而成。

精益生產的最傑出代表是日本的豐田汽車,其出發點,還是節約。豐田在上個世紀20年代剛剛創立的時候,就自主研發出了一款汽車發動機,雖然參照的藍本是通用的產品,但豐田將之塑造的更小型化,也更省油,豐田認為,這才符合日本市場的需求。

二戰之後,豐田汽車回到了製造小汽車的軌跡上來。彼時,以美國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為代表的製造商正在大力推廣大規模生產。大量採購零部件、大量組裝,使得汽車成本下降,每家每戶都能開上小汽車。

這對於美國市場來說,是理性的。但豐田汽車敏銳地發現,這種生產方式並不適用於日本,首先,日本市場沒那麼大,需求量還很弱小。另外,大規模生產的模式下,各個部門各司其職,缺乏溝通,這就會造成某種程度上時間的浪費。

舉例來說,方向盤生產了一堆,可是車身還沒造好,這麼一來,方向盤的部門就要停下來,等著車身數量達標,這不就是時間和人力的浪費嗎?

精益生產就力圖消滅這種浪費,簡單來說,整個生產部門之間彼此都要溝通,上一個環節將打包的零部件發送給下一個環節的同時,要在箱子裡面附上下一次零部件的需求,如此往復。

因為日本地方也不大,所以對於倉庫有著更高的要求,禁止堆放大量零部件,這就是零庫存的出發點。

挑戰:一個月只花600多塊

另一方面,提倡節約的生活方式,在於日本人對於大自然的敬畏,這一點我們前文已有描述了,就不在過多書寫了。

強調一點,日本人認為所有的資源、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所以浪費不得。現在,日本人在就餐之前,還要用兩個大拇指和食指夾著筷子說,感謝賜予我食物。

再回到生活中,大部分日本電器都以節約、節能著稱。很多空調都有人感模式,通過測量你手腳的溫度來判斷給你提供的溫度;冰箱通過傳感器來判斷家裡是否有人,有人的話,溫度就低一些,反之就儘量進入節能模式。在大部分公寓走廊、辦公室區域,基本上都是聲控燈的世界,人走、燈滅。新住宅里很多都有中控台,可以看到實時,每小時,每天,每月的電力,煤氣,水的流量和消費情況。一般家庭的話水電都是用的越多,單價越貴。

媒體也會不斷倡導節約的生活方式。日本朝日電視台曾經播放過「看明星如何用1萬日元(約合650元人民幣)過1個月」的節目。在日本,餐館一碗麵條也要700日元左右,1萬日元要想在日本生活1個月,幾乎不可能,而這個電視節目卻每周請一名有名藝人,向極限節約生活挑戰。有一期節目請來的是日本著名笑星濱口。為了節省每個日元,濱口想盡了辦法,甚至將海帶上的鹽提煉出來再使用,終於度過一個月。該節目提倡的節約行為引起日本主婦和年輕人爭相效仿,收視率連連走高,日本甚至發起了光碟行動——不留一點剩飯。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日本人注重節約的根源,當然,有人認為日本國土小、資源匱乏所以需要節約。其實這個認知有些偏頗。首先,日本國土面積並沒有那麼小,跟德國的面積差不多,放在歐洲也算是大國。資源匱乏,這也是在近現代之後的事兒,在古代,日本一直是銅礦、銀礦的主要輸出國,在亞洲,他的輸出量僅次於鄰居中國,後來日本能率先進入工業化,除了制度優勢,資源優勢也不容忽視。

但是到了近現代,主要的能源轉變為石油,這是日本天然缺乏的資源。二戰後,日本經濟起飛,反正我們有錢,花錢進口石油就好了。

那時候,正是日本人開始窮奢極欲的年代,股市不斷上漲,房價沸騰,日本人深感國力像火箭一樣躥升。他們凝視未來,就放佛看到玫瑰色的時間仙境。

然而,70年代,爆發了石油危機,日本經濟出現了負增長。當時,曾任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的堺屋太一出版了一本名為《油斷》暢銷書。他近乎聳人聽聞地寫道,日本石油進口中斷一個月內,就會有50%的企業倒閉,兩個月內將發生社會動亂,半年內國家將崩潰。

雖然這個論斷有些誇張,但至少引發了國民對於能源的再次認知。石油危機後,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結構的「輕量化」,設立了與能源相關的政策審議會,制定相應政策和法規,並以稅收、財政、金融等手段,引導和規範全社會的節能活動。日本民間和企業界也開始注重能源、環保問題,他們努力開發節能技術和產品。1973年,日本進口石油約29013萬升,1987年降為18391萬升,以後陸續回升,但2002年仍只有24190萬升,低於石油危機時期的水平。但這段時間,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卻成倍增長。換句話說,日本經濟增長對於石油的依賴在逐步降低。

在生活層面,特別是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之後,整體來說,日本人摒棄了對奢華生活的追求,回歸到了理性消費的階段。各種二手交易非常頻繁,就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閒魚,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二手衣服、玩具、手錶等等,都會被保存完好的進入交易系統。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節約當然是種美德,即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下,倡導節約、節能依然有著深刻的意義,因為節約才會對自然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充滿敬畏之心。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zhoujing@jiemian.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