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完美諜戰劇,影視和真實歷史相距甚遠,《潛伏》也不例外

我就是個碼字的 發佈 2020-01-20T22:38:55+00:00

這話不假,我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就是諜戰題材《敵營十八年》,之後在四十年時間裡每隔幾年幾乎都會有幾部經典諜戰劇問世,尤其是近些年,比如《密探》、《無悔追蹤》、《暗算》、《潛伏》、《懸崖》和《北平無戰事》等。

在古裝劇霸屏的當下,諜戰劇似乎有些沉寂,但用影視圈資深從業者的話講,諜戰劇是影視劇領域亘古不變的剛需,從來不會過時。

這話不假,我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就是諜戰題材《敵營十八年》,之後在四十年時間裡每隔幾年幾乎都會有幾部經典諜戰劇問世,尤其是近些年,比如《密探》、《無悔追蹤》、《暗算》、《潛伏》、《懸崖》和《北平無戰事》等。

近些年在網絡上也經常會出現各種盤點,什麼「最完美的五部諜戰劇」「最真實的十部諜戰劇」等等,但實事求是講,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諜戰劇中,真正達到「完美和真實」這樣境界的諜戰劇幾乎就沒有。

因為,絕大多數諜戰劇和真實的諜戰歷史實在是相距甚遠。

一、 中統沒那麼菜

在早期的諜戰劇中,我們還能看到相對比較厲害一些的中統和軍統特務,但在如今的很多諜戰劇中,國民黨的中統和軍統則顯得愚蠢了很多。

尤其是中統,不僅被我黨特工實力碾壓,還經常被軍統蔑視。比如《潛伏》中的黨通局,除了投機倒把就是貪污受賄,感覺能力差了保密局幾條街。

實際上中統和軍統在歷史上有詳細分工,真正專門對付我黨地下工作的是中統,軍統主要工作是面向國民黨軍隊和地方軍閥,只是到了後期軍統戲份才大大增加。

事實上,我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遭遇的地下工作巨大損失(幾乎損失100%)大部分都是中統造成的。相對來說,中統裡面高素質特工和我黨叛徒比較多,因此水平較高。而軍統裡面搞暗殺的江湖人士比例更大,他們更適合搞行動。

只是到了抗日戰爭中後期以及解放戰爭,隨著戴笠的坐大,軍統才開始逐漸占據優勢地位。對於我黨一些著名特工如沈安娜等人,軍統也不是毫無察覺,只是由於國民黨內部錯綜複雜的官場關係才讓軍統投鼠忌器。

二、「特務」來自於我黨

特務,現在一聽就是貶義詞。實際上,諜戰中的特務命名最早來自於我黨在1927年成立的特務工作處,首任處長是在蘇聯學習歸來的顧順章。後來這個機構改名特別行動科,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紅隊,負責人則是陳賡。

所以,特務更應該是中性詞,而非貶義詞。

三、 我黨諜戰工作起步更早

我黨和國民黨雙方的諜戰部門比起來的話,我黨顯然成立更早,早在1927年就有了專門搞諜戰的特務工作處。而國民黨方面直到1928年才成立中統,而且他們還沒有專業人才。

顧順章叛變以後成了國民黨中統和軍統的諜戰老師,他不僅親自開講授課,還編寫了《特務叢書》《特務工作的理論和實際》等專業書籍,這些書都成了中統和軍統的內部教材。

可以說,在諜戰工作上,我黨是師父,國民黨是徒弟。

四、 搞情報的作用沒想像中那麼大

在各種影視劇中,間諜特工的作用被無限擴大了,似乎一份情報就能決定生死存亡。就像佐爾格關於日本不會北進的情報極大影響了蘇德戰場一樣。

現實中,不論是什麼級別的特工人員,他們提供的情報起到的作用都只是相對有用,並不是絕對有用。原因有三:

第一,再好的情報也只是參考材料之一,因為決策者手裡得到的情報並不是只有一份。最典型的例子還是佐爾格,雖然他準確提供了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間和兵力的情報,但在太多的情報來源和綜合考慮下,他的這份情報被蘇聯高層錯判了。同理,關於日本是否會北進的情報也絕不會只有佐爾格提供的這一份,蘇聯決策者也是在五花八門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報中做出判斷的。

換句話說,在一定意義上,決斷比情報更為關鍵,情報只是食材,決策層才是大廚。

第二,情報再準確也要看實際情況。尤其是在軍事戰場上,畢竟還有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最典型例子就是淮海戰役,我黨在國防部作戰廳的高級特工(郭汝瑰和劉斐)提供了詳細的情報,準確報告了杜聿明集團的計劃撤退路線。中央軍委命令華野按照情報做出相應部署,但粟裕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做出了和情報相反的判斷,最後事實證明情報是準確的,但杜聿明也確實沒按照計劃行動。

第三,決定鬥爭勝利的根本不是諜戰,而是政治、軍事和經濟整體的優勢,換句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地下工作成敗的根基還是民心所向。

五、 地下工作人員沒有那麼多花哨

我們在各種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我方工作人員的各種「騷操作」,比如身穿風衣扮酷,出門遇到事隨時拔槍,身邊美女如雲,各種高檔消費場所隨便出入,如《偽裝者》中甚至還有地下黨帶領小分隊在火車站和日軍激戰的場景。

而在一些諜戰劇中,什麼先進的竊聽工具、高超的易容術、精緻的武器和武林高手一樣的身手讓人眼花繚亂。

實際上我黨的絕大多數地下工作人員從外表看都是很普通的人,他們的打扮和工人、白領、學生沒什麼兩樣,碰到美女別說搭訕了,甚至要立即避開以免引起別人注意,出門除非執行特別任務否則從來不帶槍,家裡也沒有藏槍。話句話說,大多數我黨地下工作者根本就很難讓人注意到。

當然也有個別地下工作者則是走了相反的道路,如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他就是整天花天酒地美女相伴,那是因為他的人設就是浪蕩公子哥,簡樸不了。當然,這只是個案。

總之呢,對於大多數地下工作者來說,隱藏自己才是首要工作,有些人為了隱藏身份甚至要積極從事一些反動工作,這都是工作紀律允許的。

六、 搞情報並不是主要工作

幾乎所有的諜戰劇都把主角的重心放在搞情報和搞暗殺等工作上,這其實並不是很準確。

首先,搞情報並不是絕大多數地下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只有很重要的行動才會激活搞情報的人員。

其次,大多數地下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都是搞運動,如搞工運、學運和兵運等,我們熟悉的劉志丹就是搞兵運出身的將領。通過經常性的接觸,得到工作對象的認可,宣傳我黨的政策,讓社會的大多數人群理解並接受我黨主張,這才是地下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為什麼解放戰爭中屢屢有關鍵時刻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如何基灃、張克俠和廖運周,因為他們都是隱藏的地下黨員啊。

當然,還有一些地下工作者是搞上層關係的,針對一些學者、政客和軍閥,獲得他們的認可和幫助,保持密切聯繫。所以在解放戰爭的後期,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也數不勝數。

七、 被忽視的戰略間諜

在諜戰劇中,我們能看到的幾乎都是戰術間諜,他們針對的只是個別情報和個別部門等,但在現實中還存在一些在戰略層面上發揮作用的戰略間諜。

比如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夏衍,1927年就入黨的老資格地下工作者,他似乎並沒有提供過什麼絕密情報也沒發展多重要的軍事將領起義,但他在文化界起到的作用確實是相當高的。因為他的貢獻很大,所以在解放後他可以享受副兵團級待遇,和他同級待遇的還有李克農這樣的諜戰先驅,以及韓先楚這樣的高級將領,可見夏衍的工作分量。

更鮮為人知的還有很多,如解放戰爭時期在美國太平洋學會以及美國駐華使館都潛伏著很多我黨的地下工作人員以及同情和幫助我黨的美國人。杜魯門政府1949年發表了嚴重打擊國民黨士氣的《中美關係白皮書》就是這幫地下黨參謀下的傑作。這樣的工作分量是無法具體衡量的。

當然了,影視劇之所以在現實基礎上「胡編亂造」也是為了讓影視劇更好看,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

但筆者還是有兩個看法,第一,從現實出發改編諜戰劇可以,但還是要注意分寸,像《偽裝者》那樣的諜戰偶像劇實在是有些過分了。第二,嚴謹遵循歷史的諜戰劇觀眾不一定不喜歡看,畢竟真實的東西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