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年代,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進取心?

蘭花教育 發佈 2020-01-20T01:09:04+00:00

學校也好,家長也好,總是習慣於用所謂「正向鼓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其出發點本身是對的,但過多的規定和安排反而會傷害孩子的主動性和進取心。

學校也好,家長也好,總是習慣於用所謂「正向鼓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其出發點本身是對的,但過多的規定和安排反而會傷害孩子的主動性和進取心。焦慮年代,我們究竟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進取心?

孩子的進取心為何逐年下降?

孩子的學習動力是指他在學習方面想實現某一目標的意願,可以進一步分為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內在動力是指,孩子實現的目標是基於他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而不是被外界的獎懲所左右。外在動力則相反,孩子實現一個學習目標,是被動的,是基於外界的要求,通常會涉及到來自外界的獎勵和懲罰。

外在動力是被人推著學,內在動力是自己要學。孰優孰劣,不言而喻。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內在動力,對學習充滿熱情。但是我要講的第一個結論恐怕會令人沮喪——就是研究表明:在學業階段,孩子們的內在動力水平是逐年下降的。以小學為例,中段(3-4年級)孩子的學習內在動力比不上低段(1-2年級),而高段(5-6年級)又比不上中段。

我查閱了一些相關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英國基尓大學的Michael Barber做的「學習的遊戲」的研究。他追蹤了英格蘭30000名小學生,調查在不同年級時,孩子對待學習和學校的態度的變化。

他發現低年級時,孩子對學校的態度更積極,喜歡自己的學校而且感覺自己在學校里受歡迎,願意努力和勤奮。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Barber發現了孩子的熱情逐漸「消失」,變得「失望」,感覺學習和學校與自己並「無相關」。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們整個教育體制(學校和家庭)都是以外在動力為主的,而外在動力對內在動力是具有干擾和抑制作用的。

正是大人的良苦用心,孩子才越來越不愛學習!

先看看學校。作業好的評優,差的訂正、重寫;課堂表現好的評各學科小明星,差的請家長。學校目標很明確,用很多所謂「正向鼓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既然小孩子們都喜歡獎勵和表彰,那他們就應該願意投入學習。

結果,慢慢地孩子將學習內容和知識視為去獲得獎勵避免責罰的途徑,而非對學習知識本身產生興趣。一旦獎賞實現,孩子們不會再願意去保留學到的知識,或者更深入的學習。也有很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可以證明外在的獎勵是會對孩子的自主性產生干擾的。

因此外在的動力,無法促進孩子對學習本身的熱情,也無法實現深度學習。那為什麼整個教育體制還要採用獎勵呢?——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每一個學科或階段的教育都只考量它自己的產出,要實現一個短期目標,而不是在站孩子一生這種「全人」的角度來看的。那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角度應該有所不同。

我兒子2年級老師就要求背完古詩80首,如果背得熟練,這個項目的評價是優。但他知道多少首詩詞的意思?

他在搖著腦袋背「窗含西嶺千秋雪」時,完全不會注意到,其實我們在大西北的公路旅行時,從車窗看出去外面的雪山,描述的正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畫面。他跟詩詞本身不產生連接(Connection),他怎麼可能體會到古詩詞里那種生命力的感動和召喚?又怎麼可能有熱情和興趣?

你可能會說教育體制就這樣,個體無力改變。那我們看看家庭里的情況。一不留神,你就會發現,家裡的「外在動力」更是強大。

不管學畫畫,學英語,還是學樂器,家長們考慮更多的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手段,如何獎如何懲,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做、去完成。我們重視進步,但這些進步多是外在的「硬指標」——做多少,做多長時間、做得怎麼樣!而對孩子所學的這些樂曲,畫出的圖案,說出的英文句子,包含怎樣的情緒和表達,跟他自己的生活有著怎麼的關聯,家長則並不在意。

在很多父母看來,現在競爭這麼激勵。為了你好,你一定要學。這個出發點本身是對的,但是由於家長們太急於控制孩子,給孩子的規定和安排反而傷害了孩子的主動性。而自主性(感覺自己有選擇和決定權)是形成內在動力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案例:家長相當精明能幹,為孩子前程鋪牌謀劃,孩子則呈現兩種反應方式:或者是順從少主見,或者是逆反不聽話,或者更加退縮不前,辜負大人們的良苦用心。其實這是家長外在推力過猛,導致孩子的內在動力出現問題的典型案例。

沒有自主性,就沒有熱情

內在動力首先取決這樣一種感覺:這是我的選擇,我想要做它,它值得我去做。這是什麼呢?——這就是自主性。要想保住孩子的對學習的熱情,首先要從自主性著手。在學習上,自主性應該體現為這樣一種感覺——我所學的這些知識是有意義;這些知識是有用或有趣的;我選擇好好學這些知識,以讓我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管學的知識是什麼,這都是保有內在動力的第一關鍵。

而家長就是不斷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學這個知識以及讓他感受到,學這個知識的用處與好處。不管什麼學科:情商、數學、閱讀、詩歌、音樂等等,都必須要這樣做。

聽起來就很難對不對?

作為家長的我們並不是專業的老師,在每一個細分領域,應該是由那些專業的老師去激發我們孩子對於這個學科的熱情。但現實中,學校和老師做不到,或者不保證做得到。這時,家長就得自己來。我對孩子學習的干預不是看著他做作業,或者是取代老師去教他具體的知識,我只是很有意識地去跟他同步所學的知識領域,然後跟他分享我對這些知識的看法。

任何知識的學習至少有三種好處

第一種好處能讓你更有能力,感覺更加自信。這一類是目標型的。通常都有非常清晰明確的目標,所有的考試都屬於這一類,你通過考試,你的自信大增。或者要學會解某一類的難題,或者比賽取得了名次等等。這些好處是「你會覺得自己很不錯,你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第二種好處是社交型的。這個好處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人際關係,讓他人驚奇,或者是讓他人滿意。

第三種好處是知識本身的樂趣。比如閱讀特別典型。對於一個人來說,生活的的時間和空間都是固定的,但是藉由閱讀,你可以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走進不同人的生活,這本身就真是太有趣了。為什麼這麼強調閱讀,因為閱讀讓我們活得有意思,在有限的時間裡,體驗到了生命的深度和廣度。

要記得,內在動力產生於自主性,父母越控制越推,孩子的自主性就越差。所以,不能去盯著孩子學,逼孩子學。管用的做法是,我們儘可能讓孩子看到或感受到學習這個知識的樂趣和意義,幫助他去找到能夠激發他對學科熱情的資源。

能力感滋生進取心

第二個內在動力的要素是——能力(Mastery)。能力就是我可以持續改進,而且越學越好。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到,他才會努力去做;相反,越感覺自己不行的領域,孩子會越不願意去努力,這是一個人的本性。

培養對學習的能力感,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

1)創設成功體驗。就是我們要創造機會和場景讓孩子感覺自己可以成功。

2)讓孩子清楚學習的基本規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習的兩個關鍵原理:

第一個原理是「成長性思維」。如果你願意,你幾乎可以學會你想學習的任何知識和本領。人家比你牛,是因為人家比你花時間花心思。具備成長思維的孩子覺得進步是可控的,學習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會慌慌張張去與人比較。而固定思維的人則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第二個原理是,對於任何的學科學習來說,成為高手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對最基本最基礎的東西有深刻的理解。就是說任何知識肯定有一個關鍵部分,這個部分很枯燥而且需要較長時間的攻克。但這個關你不過,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正如泰戈爾所說,「離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遠;最簡單的音調,需要最艱苦的練習」,就是這個道理。

激發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能夠做恰當的選擇,是需要家長去引導的。你要提供相應的資源,能夠及時地去引導孩子的感受;在激發孩子能力感的部分更是如此,你不僅要告訴他他能做到,還要向他展示,事實證明他的確有能力做到。

關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進取心,是一個還需要更多探索的主題。管用的方法也許因人而異,但已經知道的坑我們要盡力避免。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有酣暢淋漓的學習之旅。

作者 | Bell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