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韓國,北方的諸侯之長,身負重任,監管百夷

堰風來襲 發佈 2020-01-20T01:56:53+00:00

西周時期除了魏國,還有韓國,他們都是姬姓諸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西周時期除了魏國,還有韓國,他們都是姬姓諸侯,《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邘、晉、應、韓、武之穆也。」《竹書紀年》有「成王十二年,王師、燕師城韓,王錫韓侯命」的記載,可知韓國為成王十二年封,成王還派王師和燕師築韓城,可見周王當時對封建韓國的重視。韓國的地理位置在今陝西韓城到山西河津一帶,按當時諸侯國的規模來說,疆域不算小,可見周王在此建立韓國是為了加強北方防務,穩定北方格局。《詩經·韓奕》詳細追述了當年成王冊封韓國時的場景,也描繪了韓侯按時朝覲天子、受天子賞賜、韓國的祭祀、韓侯的婚姻以及韓國的富庶、權力與地位等信息。其中有「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mò)。奄受北國,因以其伯」的記載,意思是韓國受命於先祖,監管蠻夷的活動,周王賞賜韓侯,穢貊部族服從號令,北方各國都受其管轄,尊他為諸侯之長。



這裡值得說明一下的是,其追其貊,追、貊,即穢貊,據說是一支活躍在北方的民族。有學者考證認為,穢貊族原是生活在東夷地區,後被周所迫逐步向東北遷徙,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因此有人根據詩中描述認為西周韓國始封地不在陝西韓城,而是遠在燕國之外的東北。雖然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從箕子朝鮮的記載來看,西周疆域確實已經擴展到了那一帶,而且這種說法也似乎不無根據,成王派王師和燕師築韓城,如果韓國在陝西韓城,為什麼令遠在北京的燕師來築城?



「韓」不見甲骨文,應該是西周時出現的一個新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井垣」之意,即水井周圍高高隆起的一圈土牆或石牆,也叫「井牆」,功能是用以防止落井。如果將這層意義移嫁到國家的軍事防務上面,那麼「韓」的來歷是不是跟城防有關?韓國的建立正是為了加強北方軍事防務,它對周王朝而言,猶如那堅不可摧的井垣,保衛王室的安全。



根據《韓奕》一詩的記載,韓國境內水流交錯,山林湖澤,是個類似楚國雲夢澤的地方。它盛產水產品和哺乳動物,「魴鱮(fáng xù)甫甫,麀(yōu)鹿噳噳(yǔ),有熊有羆(pí),有貓有虎。」鯿魚、鰱魚成群、麋鹿、熊、羆、虎、豹密集。韓國山美水美,物產豐富,地位又高,是當時周邊異姓國家最佳的聯姻對象。詩中記載韓侯娶了一個姞姓女子,迎親場面非常隆重,可見韓國的富有。這個來自蹶地的姞姓女子非常喜歡韓國這個地方,以嫁到韓國為榮。



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王親命之。」梁山,鄭玄箋:「夏陽西北。」夏陽,即今天陝西韓城市。梁山是韓國境內最大的山,是韓國的鎮山,為韓國祭祀重地。曾經大禹來治理過的地方,如今大道辟成,周王將它封給了韓侯。其實韓城境內除了韓國,還有一個並不起眼的小梁國,小梁國是周宣王分封給抗戎有功的秦仲兒子康的封國,也是秦國的子國,小梁國隔開了韓國與秦國的距離。春秋初期韓國被晉國吞併後,小梁國成了秦晉爭奪的對象。韓國亡於何時?根據《竹書紀年》記載,晉國在周平王十四年即公元前757年滅亡韓國。從西周初立國到東周初亡國,西周韓國延續了三百年不到。韓國亡後,國人以韓為氏,稱韓姓。《左傳·桓公三年》有「韓萬御戎」的記載,是說有一個叫韓萬的人為曲沃武公駕車,這個韓萬即為古韓國後裔。曲沃武公取代晉國後,他因功被封到古韓國故地,他就是韓武子,成了後來戰國韓國的先祖。

文/堰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