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讓244種鳥回歸!武漢這片網紅濕地,守護神是一名華農畢業生

認識武漢 發佈 2020-01-20T02:02:48+00:00

「剛在大堤上跑的路,現在鋪上碎石了,以前全是泥巴。雨後很滑,同事們都摔過,我之前連人帶車掉進湖裡,報廢了一台單眼相機和一部手機。」

東依長江,

西臨漢水,

地處兩江交匯三角地帶的一處秘境。

每到秋冬時節便成了

近4萬隻候鳥

如約而至的「鳥類天堂」。

這裡是被生態學專家譽為

「濕地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的

沉湖國際重要濕地!




候鳥翔集背後的風景

冬日的沉湖濕地煙水茫茫,

蘆葦盪中群鳥翱翔,

傳來陣陣空靈的叫聲。

湖堤上,

不時有斑鳩橫穿而過,

轉眼消失在蘆葦叢中。

遠處,

一群豆雁站在堤面上,

從容地打量著不速之客。

在武漢唯一「國際重要濕地」——沉湖濕地,

這是冬日常見的景象。



這尋常景象的背後

是一個個年輕身影數年如一日的默默守候,

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正是其中的一員。

土路崎嶇,

每逢車子駛過便掀起一陣揚塵。

「剛在大堤上跑的路,

現在鋪上碎石了,

以前全是泥巴。

雨後很滑,

同事們都摔過,

我之前連人帶車掉進湖裡,

報廢了一台單眼相機和一部手機。」

1982年出生的馮江,

在這片蒼茫水域已經待了十一年

沉湖濕地的問題由來已久。

上世紀60至80年代,

由於人口增多,

墾荒圍湖,

濕地不斷被蠶食,

面積減少了2/3,

生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

自1995年成立市級保護區後,

區內違法修築堤埂、

破壞蘆葦地等蠶食濕地的行為開始得到遏制。

談起沉湖工作,

「那真是一種巧合。」

馮江笑言,

他是華中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

2008年畢業的,

當時他的論文選題就是沉湖濕地變化調查。


在研究中,

他找到了兩張不同年份的沉湖濕地遙感影像圖片。

令他心痛的是,

在1991年時,

湖水面積達到28.33%,

雖然被湖壩等隔離,

但湖面基本聯繫在一起,

是一個較大的湖泊生態系統中心。

而2002年時,

湖水面積相比91年是大量縮減,

只剩餘總面積13.52%,

減少一半以上,

並且明顯的被分割為兩個不相連的湖泊。

濕地面積減少幾乎一半。

與此同時,

區域內農田面積達到55.06%,

蠶食周圍的湖泊和其他濕地。




這個大學時期就與沉湖濕地有著不解之緣的年輕人,

剛畢業便住進了距離鄉政府所在地

還有6公里的保護區腹地消泗鄉羅漢村,

這個監測站里沒有電視、網絡,

還經常停水停電,

建成3年一直無人居住,

就這樣馮江帶著他的鍋碗瓢盆

開啟了濕地保護之路。


一年走過3萬公里堤岸跑遍湖區


濕地有17.4萬畝,

走在裡面基本看不到其他人,

只有草地、灘涂和淺湖,

還有就是隱身其間的鳥獸。

風景秀麗的世外桃源也意味著荒涼與偏遠。

為了儘快掌握保護區情況,

他堅持每天騎車、步行巡護監測。

相對於115平方公里的保護區,

僅僅只有幾個人和一輛摩托車的

巡護力量是明顯不夠的,

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

「一方面,因為建檔的需要,

要大量填寫表格等資料。

另一方面,巡護監測、

反偷盜獵、科學研究、

普法宣傳必須跑動,

「不到實地調查那是不行的,

這是很細緻的事情。」馮江說。


為了防止有人捕鳥,

2013年至2016年每年秋冬,

馮江和同事們幾乎每天從

凌晨3點到早上8點隨森林公安巡湖。

零度以下的極寒天氣,

冰凍的濕氣把衣服褲子都浸透。

長期的風餐露宿,

導致他現在一碰油膩冰冷的東西就會拉肚子,

保溫杯里裝熱水成了出行標配。


鳥類不斷增多,

必然給農業、

漁業帶來一定的損害。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

前來越冬的候鳥簡直遮天蔽日,

上千隻鳥吃過後的農田就像割草機割過一樣,

周邊農戶對管理局的意見非常大。

矛盾最激烈的一次,

馮江和同事們在大堤上巡湖,

村民指著光禿禿的田裡,

激憤道:「保護環境、保護鳥類我們支持,

可作物的損失誰來賠償?」

既要保護濕地生態環境,

又要讓農民、漁民不受鳥類「傷害」。

武漢市於2014年

在全國率先實施

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政策,

為全國建立完善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提供系列基礎數據和參考依據。

重複單調的監測調查、

一眼望到頭的清貧,

一個名校畢業生在窮鄉僻壤「奉獻」11年,

這是當下年輕人不敢想的事。

於是缺人,尤其是缺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成了管理局面臨的最大難題。

為了工作,馮江與家人聚少離多,

妻女在百里之外的蔡甸城區。

妻子懷孕後,他不能常在家陪伴,

直到生產前他才匆匆趕回;

岳父突發心肌梗塞,手術住院,

他連夜趕往醫院看望,

第二天清晨又回到工作崗位。

對此,他不願多談,

用路邊出現的水鳥轉移了話題。


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這是一段史詩般的壯麗旅程,

跨越山川、河流、

荒漠、城鎮、田野。

沉湖濕地位於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

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

鳥兒們9月下旬從

俄羅斯遠東地區、

西伯利亞遷徙過來越冬。

每天的沿湖巡護雖然枯燥,

但馮江卻覺得趣意盎然,

並由「一鳥不識」變成了「百鳥通」。

他說,沉湖最常見的候鳥有灰雁、

鴻雁、豆雁,還有綠頭鴨、

赤麻鴨、鸕鶿、白琵鷺。

「豆雁喜歡吃植物的嫰葉和根莖,

白琵鷺和鴨子們吃魚,

這些候鳥白天都喜歡在

背靠風的水坡邊休息、洗羽毛,

特別講乾淨。」

說話間,幾十隻灰雁瞬間起飛,

不斷在半空盤旋,

吚呀鳴叫,場面震撼。



武漢市觀鳥協會負責人表示,

候鳥數量、種類是衡量一個區域

生態環境好壞的指標之一。

小天鵝和上萬隻水鳥選中沉湖濕地

這個舒適的越冬地,

說明該區域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翻開馮江和同事們的監測日誌,

每日「鳥情」一覽無餘。

通過近幾年的監測,

沉湖濕地新增了蓑羽鶴、

白枕鶴、小鴉鵑、

斑頭雁等十幾種珍稀鳥類,

並於2013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目錄。

據統計,

保護區有244種鳥類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黑鸛、

東方白顴、白鶴、白頭鶴等9種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

白琵鷺、卷羽鵜鶘、小天鵝、

白額雁等26種

省級保護鳥類41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報告顯示,

沉湖濕地有8種,

珍稀瀕危水鳥的種類和數量都

已經超過了國際濕地公約規定1%的標準。



2019年12月30日,

國際重要濕地沉湖,

7.5萬畝「圍湖魚塘」全面退出歷史舞台。

目前,「退養還湖」工作進入攻堅收尾階段,

「逐一核實各承包農戶詳細數據」

「清除工作重點是人工設施、

房屋、機械及電力設施」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拆圍的養殖

結算」……馮江的工作日誌上,

記錄著「退養還濕」的歷史。


「水落草起的季節,

萬籟聽鳥聲。

在這裡,

你會知道什麼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蔡甸區「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計劃」

的微電影《我在中法生態城等你》中,

面對萬千學弟學妹們,馮江剖白心聲。

近年來,

沉湖濕地與社會組織聯合開展了走進濕地、

野外放生、科普教育、

自然體驗等一系列環境教育活動。

馮江向大家普及,

長江大保護不是一個簡單的、

孤立的概念,

武漢周邊眾多濕地都屬於保護範圍,

其生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期待更多的年輕人,

為這片水域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每年3、4月份,春暖花開。一群又一群的豆雁開始向北遷徙,離開之前都要繞沉湖一圈,一路雁鳴,數里之外可聞,以感謝沉湖對它們的養育之情。 華旭貴攝)


從馮江的辦公室窗戶望出去,

就是碧波萬頃的候鳥天堂。

有時累了,

他習慣性地會望向那片綠韻濃濃的水域。

「壓力大的時候,就去湖邊轉一圈。」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

足足五百餘只豆雁飛過,

還沒緩過神,

又一支閃著白光的鳥飛來,

在陽光下,

像一團金色的火焰,

原來是小天鵝接連飛過。


參考資料:

1、《沉湖國際重要濕地》宣傳冊,武漢市蔡甸區林業和旅遊局,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沉湖濕地主要鳥類圖冊》,武漢市蔡甸區林業和旅遊局,武漢市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3、《4萬隻冬候鳥歡聚武漢『鳥類天堂』,濕地公園設『禁區』增加鳥兒幸福感》,《長江日報》2019年12月25日5版

4、《武漢蔡甸沉湖濕地成鳥類天堂》,《湖北日報》

5、《聽到鳥鳴就可辨別鳥的種類,華農畢業生十年守望鳥兒天堂》,《楚天都市報》

6、《『三支一扶』走過12年,湖北3萬餘名高校畢業生赴基層》,《湖北日報》


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