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發病率高,元兇竟是中藥?

健客新健康 發佈 2020-01-20T02:29:42+00:00

在我國,肝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通常,服用保肝藥物,一是預防肝損害,二是在肝損傷真正發生時,用保肝藥來治療。

去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患者一年吃掉百億元保肝藥,然而為何國外根本沒這藥》的報導在醫藥圈廣為流傳。

在我國,肝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通常,服用保肝藥物,一是預防肝損害,二是在肝損傷真正發生時,用保肝藥來治療。

有數據統計,中國人一年能吃掉上百億的保肝藥。而文中提到,關於保肝藥的有效性,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明。

保肝藥是否能護肝,暫且拋開不論。與其想如何補救肝損傷,不如想想如何避免肝損傷。

我國由於服用藥物而引發的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明顯高於西方國家。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僅次於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

藥物性肝損傷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也是當前急性肝損傷最為常見的病因之一,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的論文稱,在中國大陸引起肝損傷的最主要藥物為各類膳食補充劑(保健品)和傳統中藥(占26.81%)、抗結核藥(占21.99%)、抗腫瘤藥或免疫調整劑(占8.34%)。


(圖源:攝圖網)

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和保健品是國人藥物性肝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中藥被認為安全、無毒、無副作用。不少人不肯吃西藥,更願意選擇通過中藥進行調理。甚至一些身體健康的人也會沒事喝點中藥,認為可以強身健體。

中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藥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但中藥的毒副作用也不能忽視,不能片面地認為中藥就一定是安全的。

部分中藥藥材本身含有有毒物質,長期服用可導致肝損傷。

如含有有毒生物鹼的川烏頭、雷公藤、藜蘆、常山、石榴皮、山豆根、苦豆子、野百合、千里光、菊三七等等;含有皂苷類的狼毒、望江南子、大戟、鴉膽子、何首烏等;含有毒蛋白的蒼耳子、巴豆、蓖麻子等;含重金屬肝毒性成分的硃砂、雄黃、輕粉、密陀僧、膽礬、鉛丹等,這些有毒中藥需在有經驗的中醫師指導下應用,不可盲目自行服用。

此外,抗結核類藥物如利福平、異煙肼、鏈黴素、乙胺丁醇、吡嗪醯胺等均會引起肝損害。

巰嘌呤、氟尿嘧啶、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更生黴素、絲裂黴素等抗腫瘤類藥物可抑制肝細胞功能,影響肝細胞代謝。

抗生素類藥物中引起肝損傷的主要包括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

對於預防藥物性肝損傷,專家表示,首先,不能濫用藥,用任何藥物都應把握適應證;其次,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在服藥期間一旦出現身體不適,懷疑與所用藥物有關,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藥物並及時就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