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上皮來源腫瘤性病變影像學診斷

放射沙龍 發佈 2020-01-20T02:36:51+00:00

腫塊直徑大於6cm 不規則厚壁 厚分隔 雙側起病 乳頭狀突起及的大的壞死軟組織 盆腔臟器侵潤 種植 腹水、淋巴結腫大卵巢癌分期宮內膜樣腫瘤幾乎全部為惡性,占原發卵巢惡性腫瘤的10-20%,30-50%為雙側,中等大小,囊性或實性,有乳頭生長,鏡下特點和子宮內膜癌極相似,15-30

來源:影領學苑
卵巢功能及組織學

  • 生殖功能:產生卵子並排卵
  • 內分泌功能:分泌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 左右各一,位置大小變異較大

通常位於小骨盆上部,子宮兩側,鄰近骨盆的左右側壁,髂內外動靜脈之間的卵巢窩內

  • 由皮質、髓質構成


皮質:內含有不同發育與成熟階段的卵泡、黃體、白體及纖維體組成

髓質:由疏鬆的結締組織及厚壁血管構成

  • 絕經後卵泡數量減少、皮質變薄,髓質相對增大,卵巢總體體積減小


卵巢MRI表現與年齡變化

  • 對於育齡期婦女,95%病例均可顯示卵巢。表現為中等信號的卵圓形結構,內含高信號卵泡
  • 絕經期婦女卵巢萎縮,僅40%病例可見卵巢
  • 卵巢為均勻快速強化,稍慢於子宮肌層


正常卵巢MRI

按腫瘤細胞起源

卵巢上皮性腫瘤

  1. 來源於卵巢表面的生髮上皮,後者來自原始體腔上皮
  2. 具有向各種苗勒氏上皮分化的潛能
  3. 重演了苗勒氏管來源的各種上皮分化
  • 向輸卵管上皮→漿液性腫瘤
  • 向宮頸內膜→粘液性腫瘤
  • 向子宮內膜→宮內膜樣腫瘤
  1. 上皮性腫瘤占原發卵巢腫瘤的50-70%,其惡性類型占了卵巢惡性腫瘤的85-90%
  2. 少發生於青春前期,隨著年齡增加危險性增大,60-70歲發病高峰


漿液性囊腺瘤

  • 是卵巢上皮腫瘤常見的良性腫瘤
  • 好發於30-40歲
  • 大多為單房,少數多房
  • 分為單純性漿液性囊腺瘤和漿液性乳頭狀狀瘤(少見)
  • 前者為單房性,囊壁薄而光整;後者囊壁較厚,有乳頭狀突起。
  • 漿液性囊腺瘤有乳頭狀突起很少見,如有,則考慮交界性癌及囊腺癌可能性。
  • 囊壁可有鈣化,少數可呈多房。
  • 30-50%漿液性囊腺瘤可以惡變為囊腺癌,高於粘液性囊腺瘤惡變性
  • MRI表現常為較大的單房結構,直徑可至30cm,平均10cm;粘液性囊腺瘤可更大(可達50cm)
  • 囊液信號與單純性液體及尿液信號接近
  • Granberg對卵巢上皮腫瘤研究表現,囊壁厚,而且有乳頭狀突起的囊性腫瘤有潛在惡性可能,不除外交界性癌
  • 卵巢惡性腫瘤中以上皮原發性腫瘤多見,占卵巢惡性腫瘤85-90%,其中50%是漿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癌占40%
  • 多數由漿液性囊腺瘤惡變而來,約2/3累及雙側卵巢
  • 由實性及囊性部分組成,呈單房結構,中等大小,囊壁有大小不一的乳頭狀或結節狀突起,可伴有壞死和出血,可向腹腔種植,形成腹水和粘連
  • 年齡偏大,高峰年齡60-70歲。
  • MRI作用:是否是卵巢腫瘤、鑑別良惡性、腫瘤分級及術後是否殘餘


漿液性囊腺癌MRI

  • 小的腫塊位於盆腔,大的占據整個腹腔
  • 上皮性卵巢惡性腫瘤有囊性、囊實性、實質性,以單房居多
  • 如有出血信號強度隨時間長短而變化
  • 囊性乳頭狀突起是卵巢上皮腫瘤特徵性表現,突起的多少與惡性程度呈正相關
  • 轉移:腹腔轉移、淋巴轉移和臟器轉移

乳頭狀突起與腫瘤實性部分在T1WI呈偏高信號,在T2WI為等或等、高不均信號,大的乳頭狀突起可有纖維蒂與囊壁相連,增強掃描實質部分及乳頭狀突起均有不同程度強化乳

良性漿液性囊腺瘤,女,49歲,增強CT示右下腹以單房囊性腫塊,內沒有贅生物

雙側漿液性囊腺癌,女,50歲,增強CT示雙側腫塊,有少許分隔及壁結節

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一例 46歲


粘液性囊腺瘤

  • 常見於25-40歲,多為單側多房結構
  • 一般較漿液性囊腺瘤更大,各房大小不一
  • 囊腫表面光滑,少數在囊壁上可有向內或向外生長的乳頭狀突起。
  • 囊腫破裂進入腹腔形成假性腹腔粘液瘤
  • 典型表現:由於囊腔內富含蛋白,在T1及T2加權像信號囊液信號高於漿液性腺瘤,每個囊的信號都不同(可能由於囊內出血及蛋白成分不同所致)
  • 85%為良性,15%為交界性,5-10%粘液性囊腺瘤可以惡變為粘液性囊腺癌
  • 以單側居多,腫瘤多為多房性囊性或實質性結構,往往比漿液性囊腺癌大,可占據整個腹腔
  • 囊壁也有乳頭狀突起。
  • 黏液一旦破裂進入腹腔,形成假性腹膜粘液瘤
  • MRI:多房性,較漿液性囊腺瘤更大,各房間的囊液信號強度不一,較為特徵性
  • 動態增強掃描對卵巢腫瘤囊壁、壁結節的顯示,血供情況的了解有重要意義,對良惡性鑑別有一定價值,凡實質部分多且強化明顯的,傾向惡性

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女,26歲,增強CT示一巨大的多房囊性腫塊,邊緣光滑,呈蜂窩狀改變,病灶內密度不均勻

交界性粘液性腫瘤,女,20歲,增強CT示一巨大、多房囊性腫塊,密度不均,實性部分強化

粘液性囊腺瘤一例 12歲

粘液性囊腺癌一例 44歲

卵巢囊腺瘤與囊腺癌鑑別診斷

哪些徵象提示惡性?

腫塊直徑大於6cm

不規則厚壁

厚分隔(均>3mm)

雙側起病

乳頭狀突起及的大的壞死軟組織

盆腔臟器侵潤

種植(腸系膜、網膜或腹膜)

腹水、淋巴結腫大

卵巢癌分期

宮內膜樣腫瘤

幾乎全部為惡性,占原發卵巢惡性腫瘤的10-20%(第二大卵巢惡性腫瘤),30-50%為雙側,中等大小,囊性或實性,有乳頭生長,鏡下特點和子宮內膜癌極相似,15-30%並常並發子宮內膜癌或子宮內膜增生,不易鑑別何者為原發與繼發。

多發生於生育期後或絕經期,平均年齡56歲

影像學:非特異性,一個大的、複雜的囊性腫塊含有實性成分,往往可以看到子宮內膜的增厚。(良性的非常少見,多為單房,表面光滑,囊壁襯以單層柱狀上皮,類似正常子宮內膜上皮交界性瘤很少見)

卵巢宮內膜樣癌 75歲

卵巢子宮內膜樣癌和子宮內膜癌,女,38歲


透明細胞癌

  • 均是惡性,75%位於I期
  • 占卵巢惡性腫瘤的5-10%
  • 平均發病年齡50歲
  • 單房,表面光滑,囊性內含有乳頭狀突起
  • T1加權像可以為低到高信號,實性突起部分往往圓滑較少,所以鑑別診斷需要和低惡度的漿液性囊腺瘤相鑑別

透明細胞癌一例 75歲

透明細胞癌一例 75歲

透明細胞癌一例 75歲


Brenner瘤(卵巢纖維上皮瘤)

  • 很少惡性(<1%會惡性),占卵巢腫瘤的2-3%,
  • 組織來源於纖維基質的過渡細胞
  • 直徑常小於2cm,大多數為單側,多偶然發現
  • 30%伴有其他卵巢腫瘤
  • 多房囊性含有實性成分或是小的基本實性的成分
  • T2加權像纖維基質成分明顯低信號,與纖維瘤相似
  • 實質部分可有不規則鈣化


鑑別診斷

  • 病史
  • 年齡
  • 實驗室檢查

CA-125是上皮性腫瘤的標誌物,50%良性上皮腫瘤升高,80%上皮惡性腫瘤升高,也是手術後檢測指標

CEA: 粘液性腫瘤特徵性

性激素增高:常見於性索-間質腫瘤,

雌性激素升高:卵泡膜瘤和顆粒細胞瘤,

雄性激素升高:支持細胞-間質細胞腫瘤(睪丸母細胞瘤)

HCG升高:生殖細胞腫瘤(卵巢絨癌,無性細胞瘤)

AFP升高:內胚竇瘤

甲狀腺相關激素升高:卵巢甲狀腺腫

伴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卵巢腫瘤

宮內膜樣癌、顆粒細胞癌,偶爾見於卵泡膜瘤、纖維卵泡瘤

實質腫瘤內在T2加權像為低信號腫瘤

纖維瘤、 brenner瘤,偶爾見於纖維卵泡瘤

對比影像學

  • 超聲:對卵巢腫瘤有較好的診斷準確性,特別是腔內超聲彩超結合CA-125是目前篩選卵巢惡性腫瘤首選方法。但是容易受到腸管氣體、腹水影響,對腫瘤形態、內部結構顯示及分期的準確性不如CT及MRI。對直徑小於2cm定位準確性不高
  • CT:空間分辨力高,對脂肪及鈣化成分具有特徵性徵象而對早期卵巢病變有良好的鑑別價值。
  • MRI:定位、定性診斷準確,多平面成像,並且不依賴操作者,軟組織對比超過超聲及CT,價格昂貴及耗時;
  • PET-CT:能夠早期發現CT與MRI不易發現的腫瘤,特別是不易定性的軟組織影。生物特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減少漏診,費用昂貴,僅用於其他檢查結果不明確時的補充手段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影像內容請下載放射沙龍APP,免費讀片線上交流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