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從現實歌舞兩個場景,簡析殘酷生活中的舞者形象

雙惢 發佈 2020-01-20T04:07:19+00:00

《黑暗中的舞者》海報導演拉斯•馮•提爾本身就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他極端、狂妄、偏執卻又充滿著個人魅力。

文/雙惢 原創首發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傑出導演拉斯•馮•提爾的一部歌舞片。

歌舞片是電影的一種特殊的類型,是指由大量歌唱和跳舞的形式組成故事情節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展開情節。歌舞片更有利於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

2000年5月份,這部電影在法國首映。因觸碰到了美國底部的不堪,而被《時代》周刊評為2000年度最差電影。

導演拉斯•馮•提爾本身就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他極端、狂妄、偏執卻又充滿著個人魅力。他拍攝的電影大多主題尖銳,態度鮮明,毫不避諱社會中的敏感話題。例如《女性癮者》《此房是我造》《狗鎮》等影片。雖有過頗多的爭議,但他拍攝的很多電影依舊獲得了不俗的評價。《黑暗中的舞者》就當屬其中一部。

《黑暗中的舞者》是繼《破浪而出》《白痴》後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並獲得了第53屆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親母親名叫莎瑪,為了給患有眼疾的兒子治病,移民到美國,居住在從比爾和他妻子琳達家租來的貨車庫裡。莎瑪晝夜不停地在工廠打工掙錢,當她發現比爾偷走了她給兒子治病積攢的錢後,不得已殺死了比爾。為了確保兒子能得到治療,莎瑪拒絕在法庭上講出真話,最終死在了絞刑台上。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總會相信善有善報的因果解釋,期望生活能因人的善良而發生奇蹟,但往往卻總是躲不過悲劇的上演。就如同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不幸中仍能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同樣也有著對立統一的思想。導演拉斯•馮•提爾運用現實場景和歌舞場景,為觀眾塑造了一個走在絕望邊緣,卻能在歌舞中汲取希望的鮮明人物形象。

1、現實場景與歌舞場景交替出現,對比之下,愈顯淒涼悵惘

《黑暗中舞者》由七個現實場景和七個歌舞場景組成,每當莎瑪最無助最想逃離現實的時候,歌舞場景就會出現。例如,莎瑪眼睛徹底失明,不能繼續扮演瑪利亞後又被工廠解僱。貧窮困難的現實下,莎瑪內心感受到了無比的苦楚淒涼,她需要暫時的逃離。在火車與鐵軌的摩擦聲中,莎瑪幻想出一部歡快的歌舞劇。

在歌舞場景中,有陽光、森林、木屋、河流,有放牧、農耕、恩愛的夫妻和帶孩子的老夫婦,無一不是她對理想生活的渴望。然而,畫面又再次轉換到了冰冷黯淡的現實世界。

歌舞場景雖是莎瑪幻想出來的,但基本上沒有脫離現實場景。此片有意模糊現實與幻想的界限,既使得觀眾看到莎瑪的內心訴求,又能通過幻想的美好來烘托出現實的蒼涼。

2、色調與用光運用巧妙,冷暖色調隨場景而變,給觀劇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

此片對於色彩的運用十分巧妙,在開頭就有所呈現。此片片頭是一幅長達三分多鐘的畫布,開始畫布上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後有斑駁黑點躍然其上,隨後色彩和畫中形態都發生著變化,到最後又回歸到全白色的畫面。就好似人的一生,什麼也沒有帶來,什麼也沒有帶去。而這一生又如畫布,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

冷暖色調隨場景而變,也是導演獨具匠心的地方。例如,在工廠中,色調偏冷,光線黯淡,自然而然地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但在莎瑪與兒子交談的房間裡,用的卻是黃色的暖色調,表現出莎瑪對兒子暖暖的愛意。

雖然現實和幻想的界限模糊不清,但色彩的對比卻十分鮮明。在現實場景中,大部分都是陰暗的單一色調,而在幻想的歌舞世界中,天空湛藍,白雲飄飄,叢林翠綠,色彩相當豐富。就連莎瑪平常穿的灰暗的綠裙子,也變得鮮艷起來。

3、黑暗中舞者——不理想狀態下,具有美好意義的人物形象。

(1)用單薄的肩膀扛起殘酷現實和疲憊不堪的工作,堅強的莎瑪在歌舞中索取短暫的歡愉。

單親母親莎瑪原本是捷克難民,為了能利用美國先進醫療技術治好兒子先天遺傳的眼疾,不遠千里來到美國。莎瑪單薄的身體穿梭在一所生產不鏽鋼水槽的工廠里,為了能多賺點錢,儘早攢夠兒子的手術費,她在眼睛即將失明的情況下堅持要上夜班。

面對兒子遺傳了眼疾的事實和高強度的工作,莎瑪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憑藉一己之力,靠著堅定的信念扛起了重擔。

工廠里的工作既疲勞又索然無味,支持莎瑪的除了兒子,就只有歌舞了。莎瑪酷愛音樂劇,常和好友凱西參加社區音樂劇排練。歌舞是她的幸福所在,是她的信念支撐。在歌舞中,她暫時忘記了疲勞和痛苦,盡情享受著音樂和舞蹈帶來了歡樂。

(2)莎瑪身上散發著偉大的母愛光輝,行走人間多年,依舊善良如初。

在殺死比爾後的那段歌舞場景中,重複唱著一句「你那麼做只是逼不得已」,由此可見莎瑪對於殺死比爾的懺悔之意。莎瑪身上有著成年人難得可貴的善良。

即便比爾偷走了她辛苦積攢的錢,使她差點完不成此生最重要的事情,她卻堅守「沉默是金」的諾言。在完成給兒子治療眼疾的夙願後,她選擇了放棄生命去捍衛死去的比爾的尊嚴。

高爾基曾講過一句話:母親是英勇無畏的,當事情涉及到她所誕生的和她所熱愛的生命的時候。莎瑪對兒子無私奉獻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拚命攢錢為兒子治病,還在於兒子帶給她的力量,使她無畏地走向死亡。

電影的最後一幕,莎瑪套著繩索被綁在絞刑支架台上時,內心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但當莎瑪知道兒子手術成功時,她擺脫了恐懼的桎梏,高唱著「我從不孤單,這不是最後一首歌……」聲音戛然而止,莎瑪無畏地走向了黑暗。

(3)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殘酷世界裡跌跌撞撞,卻始終保持內心自由

在莎瑪身邊不乏想要幫助她的人,比如追求者謝夫和好朋友凱西。但無論莎瑪的日子有多難熬,即便在她即將失明的情況下,也不肯依靠外界。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堅強地活著,她比誰都懂得獨立的重要。

木心在《論命運》中寫到:我急,命運不急, 這是命運的脾氣。 而今,眼看命運急了, 我不急, 這是我的脾氣。莎瑪被命運的不幸和艱苦的工作束縛著,但她內心一直是自由的,她能在任何狀況下自由地選擇對待人生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影片中的歌舞場景中,所有人的舞蹈都是編排有序的,唯獨莎瑪的舞步是不受拘束的。看似凌亂的舞步從側面表現出莎瑪對自由的嚮往。

值得一提的是,莎瑪飾演者比約克,在歌壇風光無限,影視作品卻並不多。而此部電影的莎瑪,無疑是她一次成功的人物塑造。她在此片中不著痕跡的出色表演一鳴驚人,被坎城電影節委員會授予了最佳女演員獎。

細細品味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莎瑪的形象所折服了。她並非是「傻」,而是活的通透。莎瑪內心堅強,獨立善良,即便深陷泥潭,依舊仰望著天空。

黑暗最終淹沒了莎瑪倔強的身影,但莎瑪未曾停止過跳舞。做為一名黑暗中的舞者,莎瑪在歌舞中尋找著屬於她的光明。


作者:雙惢,向陽而生的世俗姑娘,走在認識這個世界並愛它的路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