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北魏壁畫獨特的色彩藝術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07T05:19:20+00:00

敦煌壁畫中為了在昏暗的石窟光線下顯現出鮮明的色彩效果,更是充分利用對比色的效果以適應觀者。敦煌壁畫中用的最多的對比補色就是紅與綠。紅色和綠色是對比最強的互補色之一,二者並置很難調和,「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於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否則形跡宛然,畫無生氣。

敦煌壁畫中為了在昏暗的石窟光線下顯現出鮮明的色彩效果,更是充分利用對比色的效果以適應觀者。敦煌壁畫中用的最多的對比補色就是紅與綠。紅色和綠色是對比最強的互補色之一,二者並置很難調和,「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於彩色相和,和則神氣生動,否則形跡宛然,畫無生氣。」民間傳統視大紅大綠為惡俗,原因就是「若火氣炫目,則入惡道矣。」而「世俗論畫皆以設色為易事,豈知渲染之難,如兼金入爐,重加鍛鍊,火候稍差,前功盡棄。」則道出了設色的微妙性和複雜性。可見我國的傳統繪畫十分注重色彩的和諧關係,講究用色沉著、雅致,反對濃艷、炫目、火氣。那色彩如何才能做到和諧呢?據色彩學的原理,色彩之間和諧與否,與色彩的強度、純度、面積、比率有很大的關係。色彩中互為補色的顏色對比最強,如紅和綠、黃和紫、藍與橙等,而且是顏色純度越高,對比度就越強,從而色彩之間就越加難以協調。

北魏壁畫的色彩總體來講,有三個特徵:首先是它較為突出的裝飾性。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畫法,基本採用的是在線描造型的基礎上進行添色的方法,多數的顏色都是平塗的。這樣畫面上最突出的藝術效果就是平面化的裝飾味。雖然壁畫人物的賦色暈染是還具有明顯西域風格的「凹凸法」,但在這裡卻有了自己的特點,畫家用色筆沿人物輪廓線以線的方式作多層次的疊暈式暈染,由深到淺,在平面的裝飾效果上表現出一種豐富的層次感。257窟中的故事畫,都以土紅作底色,大面積的土紅決定了壁畫的暖色的基調,畫面主體中的石青、石綠、黑、白、土黃等顏色在這樣的色調中亮而不亂,它們共同構成了熱烈、豐富而統一的絢麗畫面;254窟《薩埵本生》的畫面以黑、褐、灰為基調,其中透著淡土紅、紫灰、紅褐等豐富的暖調層次。畫面渾厚、沉穩。灰黑色的人和動物若隱若現地隱於褐黑的背景之中,粗看層次混沌,細看卻使人回味無窮。顯現出一派神秘、濃郁的宗教色彩。石綠石青明亮的冷色在厚重的背景中似乎閃著寶石般的光澤,使畫面增添了活躍的因素。青褐色的色彩對比結合畫面獨特的造型構圖,更突出了薩埵捨身飼虎的悲壯氣氛。千佛圖案,更具有裝飾性。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就是因為許多石窟中都畫有鋪天蓋地的千佛圖案。千佛造型簡單,藝術效果主要是大塊顏色的排列組合。顏色主要還是土紅、石青、石綠、黑、白、灰等幾種基本色。每一尊千佛的袈裟的顏色構成佛像的主色,而身後的背光、頭光的顏色與袈裟都是固定搭配。每一排千佛與下一排總是錯一個位置排列,這樣千佛就構成了無數條斜向的色帶。雖然各窟的千佛排列組合方向各有不同,但總體效果都是以窟中或牆壁上的主尊佛像為中心,千佛組合成的色帶呈放射狀的特色,這種方向性配以紅藍綠白黑等顏色有規律的排列,使昏暗的石窟中感覺有了萬道閃耀的佛光,似乎在映證樂僔和尚見三危山發萬道金光,若千佛閃動而開千佛洞的傳說。敦煌石窟中千佛圖案的這種奇特效果,被譽為「夢幻般的排列組合」。

北魏壁畫色彩的第二個特徵是象徵性。與造型、構圖一樣,壁畫的賦色也富有象徵意味。《鹿王本生》中河流,在細柔的線描之上,賦以明亮的石綠色,顯示出「綠水長流」之意;在《薩埵本生》和《沙彌自殺緣品》中都有白塔的形象,現實中的佛教也確有白塔建築,但畫中的這些白塔處在那樣一種特殊的氛圍里,卻有了象徵意義。有人曾批評這座白塔是《薩埵本生》這幅名畫的敗筆,顏色與整幅畫面的色調不符,太過孤立。其實不然,孤立與否前面筆者已經論述過,關鍵是按北魏畫工高超的色彩水平,他們是不會輕易在畫面上出現那樣的瑕疵。筆者認為,《薩埵本生》中的這座醒目的白塔,周圍配以輕盈的飛天,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深沉悲壯的畫面氣氛里,白色顯示出一種靜穆與安逸,象徵著「天國凈土」、「極樂世界」。與其他昏暗污濁的「人間穢土」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出了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在這裡,白塔被賦予了雙層意義,是現實與理想的完美統一;再如鹿頭梵志和婆藪仙兩個外道人物的賦色,皮膚染成棕灰色,毛髮塗成藍色,五官以白粉點出,有一種怪異的傾向,與佛、菩薩、飛天等正面形象的用色處理有所不同,象徵著他們的作為方面人物形象的身份與特點。

第三個特徵就是寫意性。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賦色特點基本上是表現事物的「固有色」的。謝赫的「六法」中提出「隨類賦彩」,道出了中國繪畫色彩的基本原則。然而這裡的「固有色」並不等同於西方繪畫觀念中的固有色概念。中國繪畫藝術從根本上講是寫意的藝術,其隨類而賦的色彩並不是客觀物體真實、自然的「固有色」,而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的色彩。這些色彩不是這些「類」所需要的真實顏色,而是繪畫藝術本身需要的表現顏色。壁畫中的藥叉,以各種顏色繪製。「犬馬最難」、「鬼魅最易」,藥叉作為配角式的神仙形象,給古代畫工們給予了自由的想像和發揮空間;九色鹿、沙彌自殺、須摩提女等故事畫中的山脈,有白的、綠的、黑的、黃的各種顏色,畫家以此表示現實中山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變化。這與蘇東坡用硃砂畫竹,齊白石用黑墨畫牡丹葉有著相通的神韻。北魏壁畫中這種主動自由的賦色方式,給「隨類賦彩」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

來源:旃檀精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