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華容道放曹操,失荊州敗走麥城,為何還稱為武聖

暮秋鴻雁 發佈 2020-01-07T05:50:23+00:00

關羽劇照導讀紅臉美髯,手持青龍偃月刀,腳跨追風赤兔馬,這便是《三國演義》里關羽的形象。千百年來,關羽一直被世人所喜愛。他的英雄事跡也是流傳甚廣,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弱冠孩童,可謂無人不識關二爺。關羽勇猛無敵,戰功卓著。

導讀

紅臉美髯,手持青龍偃月刀,腳跨追風赤兔馬,這便是《三國演義》里關羽的形象。千百年來,關羽一直被世人所喜愛。他的英雄事跡也是流傳甚廣,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弱冠孩童,可謂無人不識關二爺。

關羽勇猛無敵,戰功卓著。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甚至,還逼得曹操想過遷都以避其鋒芒。

忠義無雙,降漢不降曹。他身在曹營心在漢,高官厚祿,也動搖不了他與兄相聚之心。為了讓曹操答應他可以離開,他替曹出戰,幫曹操解白馬之圍。在得知劉備下落後,毫不猶豫,立刻辭曹而去。

武、德兼具的關羽,深受百姓喜愛。為了紀念他,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的關帝廟,他被世人稱之為"武聖"。清朝雍正年間,朝廷更是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按照祭祀孔子的規格,來祭祀關羽。從此,關羽達到了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關羽真的有資格被稱為"武聖"嗎?我覺得有待商榷,從史書《三國志》對關羽的記載來看,真正死於關羽刀下的,只有華雄和龐德。其他的都是民間傳說及受《三國演義》誤導,所以他離稱聖還有不小的距離。可能有的人會說,關羽被稱為武聖,本就是因為民間對他各種事跡的流傳,使得百姓喜歡、愛戴,所以被尊稱為武聖。

那我就從正史和演義兩個角度,來和大家聊聊,為何關羽不夠資格稱"聖"。

正史:失荊州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毫無準備的關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從而丟失了荊州。由於荊州失守,加上傅士仁、麋芳叛變投降,劉封、孟達又拒絕支援。關羽陷於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困境,無奈之下,只好西進麥城。然而,吳軍行動迅速,很快將麥城包圍。只有西面吳軍較弱,關羽決定從西面突圍回川。不料中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而被擒,最終被孫權所殺。

這便對關羽"大意失荊州"和"敗走麥城"的記載。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就不多做贅述了。人們心目中的關羽,武藝超群、治軍有方、伐敵有術。那為何會由此一敗呢

  • 對魏軍的連番勝利,使得關羽有一些驕傲。正所謂:"驕兵必敗"。
  • 其實關羽治軍不怎麼樣,他平時高高在上不把手下的將領放在眼裡,待之太薄。就連他非常重用和信任的傅士仁,都叛變投降。

《三國志·關羽傳》太守麋芳在......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仁咸懷懼不安。

  • 對蜀吳聯合不夠重視,太過自大對吳君不尊重。孫權作為一方諸侯,派使者為他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親,關於不但不答應,還在醉酒後罵孫權的兒子為犬。導致孫權憋著一肚子的火,就等著機會收拾關羽。所以曹操派人找孫權合作,孫權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三國志·關羽傳》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 自視過高,疏忽大意。他認為吳軍沒有本錢能與他一戰,打死他都不信東吳敢出兵荊州。就算他知道,孫吳非常想奪回荊州。可以說荊州在蜀國手裡,對吳來說是如刺在喉。但是,關羽的高傲和對敵判斷不準確,直接導致了丟失荊州。

這些,就是關羽兵敗荊州的原因。我認為有荊州之敗,關羽就不能稱聖了。可能會有人不認同,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常勝將軍。"不管多偉大的軍事家,也難免會有吃敗仗的時候。憑什麼關羽吃一次敗仗,就說他不能稱聖?原因如下

  • 失荊州、敗走麥城本可避免,全是因為關羽自己的因素造成這次失利。如果,關羽對孫權能夠稍微放低一點姿態,這次戰役甚至都不會發生;
  • 歷史上很多名將失敗,都有各種客觀原因。比如"楊家將"等,大部分都是因為奸臣作祟,他們既沒有全權的軍事指揮權,又沒有後勤保障,更有甚者,故意拖延不執行戰前布置的戰術,導致孤軍奮戰陷入重圍。而關羽沒有這些麻煩,他擁有荊州的完全掌控權
  • 此次戰敗後果太嚴重。戰死沙場本是英雄,可關羽用這種方式戰死沙場,不但不是英雄還是"罪人"。而且戰死也意味著,他沒有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了。對蜀國來說,荊州的丟失是蜀國不能一統三國最重要的原因。荊州的戰略意義太重要了,有荊州在,蜀軍進可攻,退可守,向北可威懾曹魏,渡江而下又可直指東吳。諸葛亮的理念:"得荊州者得天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除了荊州之敗,關羽不能稱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根據史書記載,關羽並沒有斬華雄、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戰績。並不否認關羽武藝超群,勇猛無敵,也常有勝仗。但以武而稱聖,我覺得還是資格不夠。

演義傳說:華容道私放曹操

從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來看,關羽被稱為武聖,不僅僅是因為他武藝超群、戰績赫赫。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忠義。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等,這些故事便是關羽以忠義稱聖的原因。

可是我要說,如果以武稱聖,關羽不夠資格的話,那麼以忠義而稱聖,他更是不配。關羽真的忠義嗎?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用火攻大敗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諸葛亮令關羽埋伏於華容小道,關羽本可立下大功,生擒或者活捉曹操。誰料那關羽為報曹操往日之恩,竟私自將曹操放走

如此之人何來忠義之說?身為大將,於兩軍交戰之時,為報個人之恩,私放敵軍首領。這種行為何忠之有?對蜀國忠嗎?對蜀吳聯軍忠嗎?對劉備忠嗎?

別說兩軍交戰,就算是一場足球比賽。你也不能因為對方的某個人,與你有舊,或是對你有恩,你就在比賽中放水吧。如果某個球員,轉會後和之前效力過的球隊比賽。為了感恩之前球隊的培養,在比賽中放水,能破門而故意不打進。我相信,這種人絕對會被說成沒有職業道德。而事實上,這種事情也鮮有發生。

一場球賽都不會有人這樣做,更何況兩軍交戰,涉及到"國家"生死存亡。把個人恩怨,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的人,能說他忠嗎

曹操是劉備一生之敵,最終也是曹魏滅了蜀國。"義"是關羽稱聖的最大籌碼。可是他放跑曹操的時候,有想過結義兄弟劉備嗎?難道他不知道對劉備來說,曹操意味著什麼嗎?這樣的關羽怎能當的起這個"義"字?

總不能說,因為曹操對他有恩,他放走曹操就是"義"吧!就算這是義,義也有大義小義之分。於"國家"才是大義,於劉備的兄弟之情也可算大義,而與曹操之義,就算有也是小義。為個人的小義,而不顧"國家"大義,不顧兄弟情義之人,怎敢稱"義"。

由此可見,就算從傳說和演義的角度來說,以忠義稱聖,關羽不配,真的不配。

於國於民的貢獻不足以稱"聖"

清朝雍正三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進行春秋兩祀。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關羽達到了與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這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孔子何許人也,中華教育鼻祖,是打破奴隸主階級對教育資源壟斷的第一人。"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詩經》、《尚書》、《春秋》、《易傳》,任何一本著作,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都大於關羽一生的貢獻。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

而關羽呢?關羽沒有做過任何一件,於國,於民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從歷史進程來看,他那些戰績,於國毫無意義,因為最終勝利者是曹魏。

如果強行要說貢獻的話,關羽只對後世的封建主義君王有些許貢獻。他的那些傳說故事,他的"忠"、"義"被後世宋、元、明、清的那些封建主義君王利用。他們把關羽的"忠"、"義",拿來當做統治窮苦人民的工具。他們通過關羽的傳說故事,教化百姓們忠義於封建主義朝廷。

於民族、於國家、於百姓毫無貢獻之人,怎配的上一個"聖"字。

結束語

毛澤東:"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我認為,毛主席對關羽的評價是最客觀的。關羽這個人,真的不怎麼高明。個人武力在三國時期算是一流,但不是最頂尖的。作為統帥,荊州之敗就說明了很多問題。他高傲自大,肚量卻不大,性格缺陷也比較明顯。從德行來說,整體上是好的,但絕沒有傳說中那麼神乎其神。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把關羽稱為聖人是滑稽可笑的事情

從關羽稱聖,我們要反思如何正確的繼承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光芒璀璨,但也不全是對的,全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所以我們要合理的繼承,我們應學習和吸收傳統文華中,好的、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而放棄那些糟粕的部分。

我們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但我們需要有判斷力,有分辨能力,不能盲目的認為,傳統文化全是精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爭取的方式。



文/暮秋鴻雁

圖/來源網絡,侵權聯刪

本文作者暮秋鴻雁,歡迎大家評論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哦,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