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絕筆書很簡單,為何南懷瑾說後人講修養都沒跳出他的手掌心

美詩美文的世界 發佈 2020-01-07T05:52:32+00:00

「修身養性」這4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將這件事說清楚,先賢們想了各種說法。隨便拿這4個字上網一搜,各種各樣的「雞湯」就撲面而來。那麼多聖賢講修身養性,聽誰的?對此,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說了一句話:「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修身養性」這4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將這件事說清楚,先賢們想了各種說法。隨便拿這4個字上網一搜,各種各樣的「雞湯」就撲面而來。那麼多聖賢講修身養性,聽誰的?對此,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說了一句話:「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南懷瑾先生是何等牛人,集詩人、教育家、佛學家、武術家、國家大師為一身,它的文字被翻譯成8種文字流行於世界各地。那麼這樣的大師,不捧孔聖,也不捧朱熹、王陽明,為何偏說後人講修養沒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呢?他說的正是諸葛亮的絕筆書《誡子書》。

《誡子書》寫成了公元234年,其實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一年兒子8歲。貼在諸葛亮身上的標籤很多,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甚至發明家,卻沒有思想家這一說。然而在這篇臨終書中,孔明先生卻對個人的如何立志、如何修養心性,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一篇書信文,可分為3小節。第一節,寫的是行與志的關係。君子的行為,貴在靜和儉二字,一為修身二為養德。接下來的兩句是流傳千年的名句 ,淡泊和寧靜都是物質觀,一為明志,一個致遠。第一節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卻充滿了思辨和哲思。後來也有不少名家談到了寧靜和淡泊,卻很少有人說得這麼透徹。

第二節寫立學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立志、靜心、勤奮。這一節同樣用了兩字「非」字排比,同時闡述了懶散和急躁的危害。懶散了就無法勵精圖治,急躁了就不能養性,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對今天來說,最有用的是最後一節了。文壇有不少勸學的金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這些詩句都只管勸,卻沒有解釋清楚為何要在少年時勤奮,諸葛亮在這一節講 清楚了。年少時若是懶散蹉跎,最大的損失不是逝去的青春,而是被日漸消磨的意志。到志如枯葉零落時,再在居舍里悲窮又有何用?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強調時間的作用,而是始終都在言志。這一觀念,比先秦諸子們對時間和青春的理解,確實要深刻了不少。

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其實論字句來說寫得很簡單,但其內涵卻比多數長篇大論的修身文要深刻地多。南懷瑾先生表示後來很多修身養性的哲思,其實都是對諸葛亮這篇文章核心思想的再包裝,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南懷瑾先生的這個說法,大家贊同嗎?歡迎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