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斗而不破的歷史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0-01-07T05:55:51+00:00

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立四郡後,便注意到「樂浪(樂浪郡,位處今朝鮮平壤一帶)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朝鮮半島亦因中原王朝的統治,豐富了物質與精神文明。即使在中國陷入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的大分裂後,依然有「倭五王」與朝鮮半島三國堅持同中國往來。

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立四郡後,便注意到「樂浪(樂浪郡,位處今朝鮮平壤一帶)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朝鮮半島亦因中原王朝的統治,豐富了物質與精神文明。即使在中國陷入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的大分裂後,依然有「倭五王」與朝鮮半島三國堅持同中國往來。至於日韓間的聯繫也很頻密,日本還透過百濟派去的阿直岐、王仁、段楊爾、高安茂等使者,習得儒學與醫藥科技等先進知識。

雖然這之間並不總是伴隨著禮樂弦歌,亦有刀光劍影,但和平交流的時間仍然比衝突長。

歷史上,朝鮮高麗光宗(925─975年)曾稱帝建元,但並未因此被中國王朝攻擊或警告;日本更是長期不願稱臣服屬(除了曾向明朝稱臣納貢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繼位初期的足利義持之外),但中國也沒就此拒斥之。

中日韓爆發大戰的原因,都與朝鮮半島息息相關,且戰後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唐龍朔三年(663年)的白江口之戰,對陣的雙方分別是唐朝與新羅聯軍,以及日本和百濟聯軍,各方都想爭奪朝鮮半島的主導權。唐朝欲借消滅百濟,開闢自南方出擊高句麗的新戰線;而日本很早便對朝鮮半島懷有企圖,日本史書有在半島南部設置「任那日本府」的記載,高句麗廣開土王碑亦有擊退日軍的碑文:「倭不軌,侵入帶方界……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因此日本頗不甘勢力遭排擠,盤算扶植百濟王子扶餘豐復國,藉以繼續擴大在半島的影響力。

結果唐軍大勝,「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賊眾大潰」。而這場戰爭最深刻的影響,在於唐朝就此掃除高句麗的可能性外援,為收復遼東境土奠下戰略優勢;新羅則借唐軍消滅世仇百濟,為統一三國排除障礙,並因此更親近唐朝與吸收中國文化;日本則是加速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律令制度後整備自身國家組織,歷時二百餘年不輟。

1592年至1598年間的萬曆朝鮮之役,三國又了發生激烈戰事。同樣的,這場戰役間接促使明朝衰亡;朝鮮也因文物和經濟遭嚴重破壞、戶籍散亂,不得不著手整頓內政和防務;日本則因俘虜不少朝鮮人習得工藝技術與儒學。不過在大戰之後,三國間的往來依然熱絡,韓日間的通信使更是沒中斷。

1894年甲午戰爭,由於日本的擴張圖謀混雜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手段,以及英、俄、美等國也跟著摻和進來,造成三國關係發生跟古代極為不同的痛苦質變。最後甲午戰爭以清朝的慘敗告終,這加深歐美列強瓜分中國的風潮,以及清朝變法維新圖存和效法日本,而其失敗又刺激辛亥革命的爆發。日本則因戰勝取得台灣澎湖作為殖民地,以及確保對朝鮮的宰制,最後以此累積侵略資本,發動侵華戰爭。

1945年後雖然日本的法西斯主義被挫敗,但由於美蘇冷戰的緣故,導致朝鮮半島被分割、日本再武裝化、以及台海兩岸的對峙,即便冷戰已結束多年,但這些強權遺留的地緣形勢,仍是今日東亞政治摩擦的主要源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