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測量技術專家共識

麻醉medicalgroup 發佈 2020-01-21T05:58:54+00:00

7.連續測量6s 距離中的P 或R 波數目計算心房率與心室率以任何一個P 或R 波作起點,連續測量10s 距離中的P 或R 數目,將R馬蘭 王永權 王紅宇 王麗華 王曉明 王宏治 王新康 王斌 尹彥琳 鄧國蘭 石亞君 馮艷 朱力華 朱金秀 劉鳴 劉桂芝 劉德平 劉秀榮 孫芸芸 李

來源:臨床心電學雜誌

心電圖參數是判斷心電圖是否異常的基本指標和主要依據,因此心電圖參數測量的規範化十分重要。

國際上權威的醫學機構及國內、外教科書對心電圖測量技術有明確定義。1998 年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曾組織國內知名的心血管專家及心電圖工作者對心電圖測量的標準進行研討,並達成共識,對推動我國心電圖測量的標準化起了重要作用。

鑒於近年來心電學檢測技術的迅猛進展,某些傳統的測量方法和定義已經更新,為此,特邀請了有關的知名心血管與心電學專家起草了心電圖測量技術指南—專家共識。

經過專家工作組的多次討論、修定,最終完成這一專家共識的定稿。

希望該共識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心電圖測量技術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同時希望廣大同道在實踐應用中,對該專家共識提出積極的修正建議,以便專家共識再版時能進一步完善。

心電圖各波、段的命名和定義

有關的醫學機構及教科書對心電圖各波、段有統一的命名和定義:

P 波、Tp(或Ta)、P-R 間期、QRS、J 點、ST 段、T波、Q-T間期和U 波分別表示心電圖中的波和波群。

一. 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形態可以為單向(正向或負向)、雙向。

雙向P波是指波的描跡線在參考水平線兩側各有一個轉折點,雙向P 波的起始轉折在參考水平線以上稱正負(+-)雙向,起始轉折在參考水平線以下稱負正(-+)雙向,如果正向P波終末部在參考水平線以下,但無轉折,仍應稱正向P波;同樣,如果負向P波終末部在參考水平線以上,但無轉折,仍應稱負向P波。

二. Tp(或Ta)波

代表心房復極。位於PR 段(P 波結束至QRS 波開始),並延伸至QRS 波中。通常Tp(或Ta)波不易觀察到。房室阻滯或心房梗死時,Tp(或Ta)波可變得明顯。

三. PR 間期

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其中包含PR 段(代表心房除極結束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

四. QRS 波群

代表左右心室除極電位變化。QRS 波群可由一個或多個成份組成。確定QRS 波群成份時,應以QRS 波起始部位作為參考水平線。

第一個在參考水平線以上的QRS 波成份稱為R 波;R 波之前向下的波稱為Q 波;S 波是繼R 波之後第一個向下的波;R'波是繼S 波之後向上的波;如R' 波後又發生一個向下的波稱為S' 波;依次類推R''、S'' 波等。

如QRS 波群只有向下的波,則稱為QS 波。QRS 波結束點稱為J 點或「ST 連接點」。當J 點偏離參考水平線時,QRS波終末成份的定義見圖1。

圖1 J點偏離參考水平時QRS波終末成份的確定

a、b 顯示QRS 終末部描跡線雖越過參考水平線,但未發生轉折;

c、d顯示QRS 終末部描跡線雖再次轉折,但未越過參考水平線;因此上述情況均未形成新的QRS成份。QRS各成份的分界由QRS起始部參考水平延長線與描跡線的交點決定。如果在參考水平線同側一個波的描跡線可見2個或2 個以上轉折點則稱為切跡。波的上行支、下降支或頂部突然明顯的斜率變化造成描跡線局部增粗稱為粗鈍。

特指某導聯QRS 波各成份時,可在波名後加上導聯下標如RV5、SV1等。可用小寫的q、r 和s 符號表示振幅相對較小的QRS 波各成份。

使用12 導聯同步心電圖儀記錄時,各導聯QRS波的起點和終點並非同時出現。進行同步測量時,某些特定導聯QRS 波前和後可見等電位段,分別用字符I 和K 表示[4],見圖6。心電

五. J 點與J 波

J 點是指心電圖QRS 波終末與ST 段開始的連接點,是心室除極的QRS 終末突然轉化為ST 段的轉折點,它標誌著心室除極結束和心室復極開始。

當心電圖J 點從基線明顯偏移後,形成一定的幅度,持續一定的時間,並呈圓頂狀或駝峰形態時,稱為J 波或Osborn 波。

六. ST 段

代表左右心室緩慢復極過程。是指J 點與T 波起點之間的一段,可呈水平或平緩傾斜,並逐漸過渡為T 波,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將ST 段與T 波截然分開。

七. T 波

代表左右心室快速復極過程。T波方向大部分與QRS 主波方向相同,雙支不對稱,上升支緩慢,下降支稍陡。T波形態可以為單向(正向或負向),雙向(正負雙向或負正雙向),其定義同P波。

八. QT 間期

指QRS 波起始點至T 波終點的間距,代表心室肌除極和復極所需要的總時間。

九. U 波

位於T波之後的小波。正常U 波極性常與T 波相同,通常V2、V3、V4導聯的U 波較顯著。

心電圖各波、段的測量

一. 測量參數

圖2 為心電圖常用測量參數示意圖。基本測量參數包括心率、P波時限、PR(PQ)間期、QRS 時限、QT(QTc)間期、平均心電軸以及P 波振幅、QRS 波群振幅、ST-T振幅等。除特殊要求外,建議振幅測量單位統一用毫伏(mV)表示;時間測量單位用毫秒(ms)或者秒(s)表示。

由於受呼吸、干擾等因素影響,各心動周期的心電波形存在某些差異,應選擇心電圖記錄中最具代表性的心搏,通常選擇基線平穩,干擾最小的P-QRS-T波測量。

為了校正呼吸變異及降低心搏之間的噪音,現代的數字化心電圖儀通常都採用平均化或中位數的方法描記出各導聯典型的心搏。為了獲得準確的測量值,建議在每個導聯典型的心搏上測量[11]。一般情況下,不建議使用濾波裝置,以避免引起心電波形失真。

二. 振幅測量1. P波振幅測量

P 波振幅測量的參考水平以P 波起始前的水平線為準。正向振幅自P 波起始水平線上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頂端,負向振幅自P 波起始水平線下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底端。

2. PtfV1測量

PtfV1表示V1導聯的P 波終末電勢,是指V1導聯P 波後半部負向波的寬度(s)和深度(mm)的乘積。

圖2 常規心電圖的波形和測量定義示意圖

a:振幅,d:時限;此處QRS 起始部為QRS 波群、J 點、ST 段和T波振幅測量的參考水平;Sd和QRSd的終末點均為J點測量時,自P 波起始水平線下緣作水平延長線與P波的下降支相交,此交點與P 波終點之間的水平間距為P 的負向波寬度,水平線與負向波底端的垂直距離為波的深度,見圖3a。

由於是負向波,應在乘積前加負號,單位為mm·s。如P 波終點偏離參考水平線,測量方法仍然相同,如圖3b、3c 所示。PtfV1異常時,其絕對值增大,但因是負值,應以<正常負值表示,如不採用負值表示,應描述為PtfV1(絕對值)>正常值。

3. QRS、ST-T振幅測量

測量QRS 波群、J 點、ST 段、T 波和U 波振幅統一採用QRS 起始部水平線作為參考水平。如果QRS 起始部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復極影響,預激綜合徵等情況),應以QRS 波起點作為測量參考點。

向上的QRS 波成份(R、R' 等)自QRS 起始部上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頂端,向下的波(Q、S 等)自QRS 起始部下緣垂直地測量到波的底端。

採用J點作為ST段抬高的測量點[12]。關於ST段壓低的測量點目前尚無統一標準。ST段呈水平型下移時,測量ST 段水平部與QRS 起始部的垂直距離。ST 段呈非水平型下移時,建議採用教科書通常推薦的方法,即ST段偏移在J點後60ms或80ms處測量。

圖3 PtfV1的測量方法

a為P波起始部與PR段在同一水平時的測量法;b、c 分別為PR段上移與下移時的測量法

圖4 常見的ST段形態改變及描述

A.正常ST段;B.水平型下移伴T波倒置;C.下斜型下移;D.水平型下移;E.J點下移(ST段上斜型下移);F.心房復極向量(Ta向量)引起假性ST段下移;G.凹面向上型抬高;H.弓背向上型抬高;I.弓背向上型抬高

建議在報告ST段測量結果時,應描述ST段的測量點及ST段移位的類型(例如,ST段水平型下移0.1mV)。

常見的ST 段形態改變及描述如圖4 所示。ST 段偏移的測量應在QRS 起始部與ST 段描跡線同一緣(上緣或下緣)之間進行。

4. T波振幅測量

除應以QRS 起始部作為參考水平外,其測量方法與P 波相同。常見的T 波形態改變及描述如圖5所示。

圖5 常見的T波形態改變及描述

A. 正常T波;B. 高聳T波;C. 高尖T波;D. 低平T 波;E. 倒置T波;F.冠狀T波;G.雙峰T波;H.正負雙向T波;I.負正雙向T波

三. 時間測量

使用多導同步心電圖儀記錄可以發現,由於某些導聯QRS 波前或後有等電位段的存在,測量某一導聯最寬QRS 時間並不能精確地反映真實的心室除極時間,如圖6 所示。

圖6 多導同步心電圖P、PR、QRS、QT 時限以及特定導聯Q、R、S時限的測量方法

圖中I 和K 分別表示特定導聯QRS 波群前和後的等電位段;測量特定導聯的Q、R、S波時限時應排除等電位段時間

鑒於多導(特別是12 導)同步心電圖儀的廣泛應用,現對各波、段時間的測量作如下定義:1. P波時限

P波時限在不同導聯可有不同,採用12 導聯同步心電圖測量最為準確。應從12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中最早的P 波起點測量至最晚的P 波終點。

鑒於絕大多數情況下,額面P 環向量投影與肢體導聯電軸平行,為簡化測量方法,亦可採用同步記錄的肢體導聯心電圖最早的P 波起點至最晚的P 波終點的間距作為P 波時限。如採用單導聯心電圖儀,應選擇12 導聯中最寬的P波作為P波時限。

2. PR(PQ)間期

各導聯的PR 間期可不相同,正確的PR 間期測量應是12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中最早的P 波起點至最早的QRS 起點的間距。

如使用導聯可任意組合的3 導聯同步心電圖儀,建議採用類似正交體系的組合導聯測量,例如Ⅰ、aVF、V2 或aVL、Ⅱ、V1 或Ⅲ、aVR、V2或Ⅲ、V1、V4同步測量,以組合導聯中最早的P 波起點至最早的QRS 起點的間距作為PR(PQ)時限。如使用單導聯心電圖記錄,應選擇P波寬大且有Q 波的導聯進行測量。

3. QRS 時限

正確的測量應在12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中進行,以12 導聯中最早的QRS 起點至最晚的QRS 終點的間距作為QRS 波時限。

如使用3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應採用上面提及的類似正交體系的組合導聯進行測量。如使用單導聯心電圖記錄,應選擇12導聯中QRS 最寬的導聯進行測量。

採用多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測量某一特定導聯QRS 波成份Q、R、S 時限的方法見圖6。各波成份的分界由QRS 起始部參考水平延長線與描跡線的交點決定。應注意的是,測量特定導聯的Q、R、S 波時限時,應排除等電位段時間。

4. QT間期

指12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中最早的QRS 起點至最晚的T 波終點的間距。在臨床實踐中為了降低測量的變異性,建議測量V2或V3導聯,取其中最長的間距為QT間期。測量QT間期應排除U 波。

5. R 峰時間(R peak time

又稱類本位曲折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WHO/ISFC建議採用術語R 峰時間更為確切。正確的測量應是12 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中最早的QRS起點至特定導聯R 波頂端垂直直線的間距。

如使用單導聯心電圖記錄,則直接從各導聯QRS 起點測量至R 峰。

如有R'波,則測量至R'峰,如R 波呈切跡,應測量至切跡第二個峰。臨床上一般測量V1、V2與V5、V6導聯的R 峰時間。圖7 為各種波形的R 峰時間測量方法[5]。

圖7 各種波形的R 峰時間測量方法

各導聯的R 峰時間測量應從12 導聯中最早的QRS 波群起點開始,推薦採用12導同步心電圖記錄測量。

平均心電軸

一. 心電軸的測量方法

理論上講,可用額面任何兩個肢體導聯中QRS的面積來計算出QRS 的平均電軸,要比應用振幅法測量QRS 心電軸準確。事實上用QRS 凈面積法測量心電軸,只有數字化的心電圖機才能做得到。

因為,手工測量QRS 的凈面積需要求積,QRS 面積較小,也不便於測量分析。即使是經過仔細的計算,所求出的QRS 面積也很難真實地測出QRS 平均電軸。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臨床上應用最多的還是目測法,先計算出QRS 電軸的度數,然後再用振幅法求出QRS 電軸。

數字化心電圖自動分析儀採用面積法計算以獲得較高的測量精度。人工測量仍然推薦採用Ⅰ、Ⅲ導聯QRS 波振幅代數和法。

亦有學者建議採用Ⅰ和aVF 兩個互相垂直的導聯測定心電軸。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測得的心電軸值不完全相同。

(一)目測法

六軸系統目測法:對六軸系統各個導聯軸的角度要記熟。心電軸平行於導聯軸正側,該導聯正向R波振幅最高,心電軸平行於某一導聯軸負側,該導聯負向S 或QS 波振幅最深。心電軸垂直於某一導聯軸,該導聯QRS 波振幅最小(圖8)。

圖8 目測心電軸

I導聯QRS振幅代數和最大,QRS電軸接近於0°。

aVR 導聯負值最大,QRS 電軸接近+30°左右。

II 導聯振幅最大,QRS 電軸接近+60°左右。

aVF導聯振幅最大,QRS 電軸接近+90°左右。

III 導聯振幅最大,QRS 電軸接近+120°左右。

aVL導聯負值最大,QRS電軸接近於+130°左右。

I 導聯負值最大,QRS 電軸接近於±180°左右。

aVR導聯振幅最大,QRS電軸接近於210°(-130°)。

II導聯負值最大,QRS電軸接近於240°(-120°)。

aVF導聯負值最大,QRS電軸接近於270°(-90°)。

III導聯負值最大,QRS電軸接近於300°(-60°)。

aVL導聯振幅最大,QRS電軸接近於330°(-30°)。

某一導聯QRS 波幅最大,心電軸平行於該導聯軸。如I 導聯呈R 形,R 波振幅最大,目測心電軸為0°左右。I 導聯S 波最深,心電軸指向±180°。還可根據相鄰的兩個波幅最大的導聯進一步目測心電軸。例如II 與aVF導聯R 波振幅最大且相等時,QRS電軸在+75°左右。

(二)六軸系統坐標法1. 用I 與III 導聯測量心電軸

臨床上測量心電軸最常用的方法,測量I 與III導聯QRS 振幅,求出額面QRS 電軸(圖9)。

圖9 用I 與III導聯測量心電軸的方法

A.正常心電軸;B.心電軸左偏;C.心電軸右偏(1)計算出I 與III 導聯QRS 波群振幅的代數和,I 導聯呈rS 型,1-5=-4;III 導聯呈qRs 型,9-3=6。

(2)找出垂直於I導聯-4與III導聯+6的交點E,連接中心點O與E,OE所指方向就是心電軸的方向。

2. 用I 與III 導聯QRS 面積測量心電圖。

圖10 在Einthoven 三角上用I 與III 導聯QRS 的面積測量心電軸

圖10 中導聯I 的R 波高度為12,q 深度為1.2,R-q 等於10.8,而導聯III 中r 高度為2.5,S 波深度為12.2,R-S 便等於2.5-12.2= -9.7,以這兩個值分別在導聯I 及III 上畫出垂直線,求得其交叉點,O 點與該交叉點所形成的直線便代表這個人的額面心電軸(-25°)。用QRS 面積計算出的心電軸為-14°。

3. 用I 與aVF導聯測量心電軸

用I 與aVF 這兩個正交導聯測量P、R、T 電軸,並認為是最佳方法。從定量的角度上講,標準導聯的電壓比加壓單級導聯電壓力大1.13 倍。

有學者用I導聯與校正後的aVF導聯測量心電軸,即對aVF 導聯所測得的振幅代數和乘以1.13 後,再作垂直測量,將所得的結果與I 和III 導聯法進行F 檢驗及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I 與aVF導聯法和I 和III 導聯法測量出的心電軸有良好的相關性。無統計學差異。I與aVF 導聯正好構成一個直角坐標。根據兩者振幅的代數和就可在坐標中找到相應的對應點,估計出相應的位置。I 與aVF導聯測量心電軸相關性好,重複性好,因為III 導聯QRS 波形常受呼吸影響而發生明顯改變,而aVF導聯波形較為固定。適合於醫師和心電圖工作者應用(圖11、圖12)。

圖11 用I與aVF 導聯目測心電軸

圖12 I及aVF導聯波形振幅計算圖

應用校正I 與aVF 導聯和I 與aVF 測量心電軸比較,平均相差2.28°,兩種方法和I 與III 導聯法比較,平均差別為4.11°及4.99°,偏差是雙性的,很難說明哪一種方法更均精確。

有學者主張不必考慮這種偏差,採用I 與aVF 導聯法測量心電軸不一定進行校正。將aVF 導聯測得的結果×1.13 後再與I導聯進行測量心電軸才符合嚴謹的科學做法。

4. 12 導同步心電圖機自動測量P、R、T電軸

數字化12 導同步心電圖機,運用先進的心電分析測量技術,在同步記錄的疊加後的12 導聯心電圖上,用面積法快速精確地測量出P、R、T 電軸,並與12 導心電圖同時列印出來。為心電圖工作者和醫師帶來了方便。

三.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

1985 年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心臟聯盟協會主張所有的計算機心電圖分析程序都應使用面積法決定QRS 平均電軸,並推薦平均心電軸的偏移標準。最新版《診斷學》中,正常心電軸範圍為-30°~ +90°之間[9]。

中國專家建議

正常心電軸範圍額面QRS 平均電軸-30°~+90°(圖13)

圖13 心電軸的分類

-30°~ -90°,電軸左偏

+90°~ +180°,電軸右偏

-90°~ +180°,電軸不確定

正常人額面QRS 平均電軸在-30°~ +90°之間,平均58°。心電軸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新生兒QRS 電軸可右偏+120°左右,這是右室占優勢的緣故。出生6 個月以後,左室發育逐漸占據優勢,電軸漸漸轉為正常[10~16]。

測定心電軸有助於了解以下情況:一. QRS 電軸左偏1. 兒童電軸左偏

兒童QRS 電軸左偏少見,見於先心病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等。兒童電軸左偏可除外法樂四聯症。

2. 成人電軸左偏

常見於多種病因所致的左室肥大,左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預激綜合徵、下壁心肌梗死等。

二. QRS 電軸右偏1. 兒童電軸右偏

兒童期QRS 電軸為右偏者可能是先心病引起的右室肥大。

2. 成人電軸右偏

成人生理性電軸右偏少見。明顯電軸右偏見於成人先心病、風心病、肺心病、肺氣腫所致的右室肥大、預激綜合徵、左後分支阻滯、高側壁心肌梗死等。

三. QRS 電軸不確定

QRS 電軸不確定見於SI、SII、SIII綜合徵、右室肥 大合併束支阻滯及其分支阻滯、大面積心肌梗死、瀰漫性室內異常等。在寬QRS 心動過速中QRS 電軸不確定,多為室性心動過速。

心率的測量

先進的心電圖分析診斷儀,可將心率和12 導聯心電圖一起顯示出來,在無噪聲或外來干擾的影響下,快速、準確地列印出心率、各種心電參數和心電圖報告。又可顯示出每一個心動周期的長度及折算成心率的次數。儀器誤判時應注意修正。

無自動分析測量功能的心電圖機,在心電圖上測量心率,應用雙腳規測量P-P 間期求出心房率,測量R-R 間期求出心室率。無房室傳導阻滯者,測量R-R 周期即可求出心率。可採用下列方法:

1. 查表法

用雙腳規測量P-P 或R-R 間期,將測量的s 數乘以100,得出為每分鐘心率。例如:測得的R-R 間期為0.75s,第一列第4 個數字,與此對應的第二列數字80 即為心率(表1)。

2. P-P或R-R 間期以60 除計算心率

測量P-P 或R-R 間期(s),用以60 除,所得數值即為心率。例如:R-R 間期為0.75s,則:心率=60÷0.75=80(bpm)

3. 簡便的目測方法

為節省計算心率的時間,亦可採取簡便的目測方法,粗略推算心率。心電圖機的走紙速度一般為每秒鐘25ms(即5 個中格,一個大格),每一中格的時間為200ms。兩個中格為400ms,依此類推。

目測P-P 或R-R 間距約占幾個中格,若其間距為一個中格,則心房或心室率便是300bpm[(60÷0.20=300(bpm)],若為兩個中格,心率便是150bpm[60÷0.40=150(bpm)]。

依此類型。若為3、4、5 或6 個中格,其心率分別為100、75 及50bpm。在實際工作中,只要能熟記上述規律,可立即推算出心率來(表2)。

4. 心電圖測量尺

使用心電圖測量尺計算出心率,原理同上。

心律失常,節律不規則,可用以下測量方法

5. 取多個P-P 或R-R 周期平均值除以60 計算心率用雙腳規測量5~6 個P-P 或R-R 周期,求出平均值,用以除60,得出心率。6. 取8~10 個f-f 或R-R 間期平均值除以60 計算出心房率和心室率

心房顫動時,連續測量8~10個f-f或R-R周期,取平均值,用以除60,分別計算出心房率和心室率。

7. 連續測量6s 距離中的P 或R 波數目計算心房率與心室率

以任何一個P 或R 波作起點,連續測量10s 距離中的P 或R 數目(作為起點的P 或R 波不計算在內),將R(P)波數目乘以6,分別求出心房率和心室率。

如果測量的終點不在P或R 波起點上,可粗略測量最後一個心動周期所占的百分比,將所得值加入P波或R 波數目中,再乘以6 便得出每分鐘心房率和心室率。

專家共識編寫組主要成員

盧喜烈 譚學瑞 郭繼鴻 王思讓 張海澄 方丕華 吳傑 楊曉雲

專家組成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蘭 王永權 王紅宇 王麗華 王曉明 王宏治 王新康 王斌 尹彥琳 鄧國蘭 石亞君 馮艷 朱力華 朱金秀 劉鳴 劉桂芝 劉德平 劉秀榮 孫芸芸 李玉英 李世鋒 李喬華 李忠傑 李學斌 李江波李春雨 楊麗紅 吳岳平 吳桂海 應鵬翔 沈燈 張萍 張永慶 張麗娟 張夏琳 張兆國 陳元秀 邵虹 羅昭林 周軍榮 鍾杭美 賈玉和 徐金義 黃焰 韓衛星 彭伊 彭軍 儲偉 雷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