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細胞治療中國前行 | 年度 · 新藥

研發客 發佈 2020-01-21T06:24:35+00:00

在產業方面,病毒載體的生產和質量把控被視作行業最主要的瓶頸,工業化生態體系、全產業鏈生態環境成熟度則是與國際上主要的差距。在全球範圍內,過去一年,基因治療、細胞治療領域併購與合作層出不窮,受矚目的臨床試驗公布結果。

2019年的基因/細胞治療領域有一些支持行業發展的政策陸續出台;關於政策落地和操作的明確,業界也在呼籲回歸藥品的本質、統一標準要求以及更多產業方面的支持。

在產業方面,病毒載體的生產和質量把控被視作行業最主要的瓶頸,工業化生態體系、全產業鏈生態環境成熟度則是與國際上主要的差距。

2019年NMPA一共批准了54款新藥上市;其中,自身免疫領域的表現,相較2018年異軍突起。

在全球範圍內,過去一年,基因治療、細胞治療領域併購與合作層出不窮,受矚目的臨床試驗公布結果。而中國相關領域整體熱度不輸全球:新的政策出台、基因治療創新公司湧現、資本給予這個領域更多關注與支持、也有產品開始匯報出早期的臨床結果。在這一系列動作中,有的標誌著快速發展的契機,有的則給業界帶來些許困惑。

對中國基因治療加速發展充滿期待時,看到差距、避開已知問題,尋求追逐前沿的途徑是產業需直面的議題。影響其發展態勢的重要因素——政策與產業環境的變化,也尤為值得留意。

這些新技術領域代表未來行業發展的潛力,批准上市的新藥則是直觀衡量整個產業的指標。《研發客》也按照治療領域總結和簡析了2019年獲國家藥監局(NMPA)批准上市的創新產品。

期待更完善政策路徑

2019年初,國家衛健委接連發布了《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與《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中國細胞治療監管在經歷過幾次雙軌制的浮沉以及魏則西事件後的全面暫停,又再次將雙軌制提上日程。

中國在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方面的熱度一向不遜於全球。以進展較快的CAR-T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美國官方網站www.clinicaltrials.gov上登記註冊的有關CAR-T療法的臨床研究超過250個,據初步統計,已知開展的逾2000項相關臨床研究在國家官方平台註冊或備案率不足3%。

《研發客》採訪過的細胞治療公司和基因治療公司,包括基因病毒載體產品和基因編輯產品,通常會選擇先在醫院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在獲得一定可靠的數據後再向藥監局遞交IND申請,以降低風險、加快臨床速度。

而申報路徑和相關政策始終是企業最重要的關注點,也帶來了不少的疑惑。

這些疑惑主要集中在: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應按藥品還是醫療技術管理;由醫療機構完成細胞治療產品研發、生產、最終應用和收費的閉環,如何保證風險控制;如何保證對整個行業的要求和標準一致,以防帶來偏差,避免利益驅動的亂象;雙軌制是否會長期實行;在只有20年前發布的一部指導原則的情況下,基因治療產品報批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臨床試驗要開展多久也並不明確。

政策對行業發展舉足輕重的意義不言而喻。雖然目前在相關政策上還存在一些有待明確和改善之處,但2019年也有一些支持行業發展的政策陸續出台。如細胞治療首次寫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人用基因治療製品總論(公示稿)》;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若干措施》提出,推進醫療科技領域的項目合作和取消外資准入限制,爭取允許外商投資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應用。

在這些積極信號之外,中國基因治療、細胞治療行業的發展最需要的可能是更本質、全面的指導原則。關於政策落地和操作的明確,業界也在呼籲回歸藥品的本質、統一標準要求、更多產業方面的支持。FDA在這方面可能成為有益的借鑑,其近年來頻繁推出相關政策與指南,如2018年發布了六項指南,包括加速批准、長期隨訪的具體考量與針對不同疾病領域的臨床指導文件;2019年初,其官網上又發布了《關於安全有效發展推進細胞和基因治療開發的政策聲明》,提出了加速審批和小機構聯合臨床試驗的一系列新政策。

到產業成熟的距離

對於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領域的積極態度在產業方面也有所體現。

不過,顯然,業界還是較為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這一領域存在的差距和面臨的挑戰。

產品數量和進度可能體現得最為明顯。2016年以來,歐盟EMA和美國FDA已經先後批准了6款基因療法產品,包括兩款CAR-T產品、四款治療單基因遺傳病的基因療法(Strimvelis、Luxturna、Zolgensma、Zynteglo,後兩者為2019年批准)。而FDA此前預測,2022年之前FDA預計將批准40種基因療法,到2025年,每年將批准10~20種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目前在美國已備案的基於活細胞或直接施用的基因治療IND總數已超800個。多個治療血友病、地貧和其他罕見病的產品進入臨床晚期。

而在中國,產品進度較快的還集中在CAR-T領域,金斯瑞、科濟生物、亘喜生物等在2019年公布了一些細胞治療產品的臨床數據,但均還處於較為早期的階段。新一代病毒載體類基因療法多處於臨床前階段,距離上市商業化距離更為遙遠。

整體產業環境和產業鏈支持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病毒載體的生產和質量把控被視作行業最主要的瓶頸,工業化生態體系、全產業鏈生態環境成熟度則是主要的差距。

從全球來看,跨國藥企在基因治療領域的介入是一大重要趨勢,無論以產品合作或是企業收購模式。2019年,羅氏以43億美元收購Spark Therapeutics是最大手筆,其餘重要的合作包括Biogen以8.77億美元收購Nightstar Therapeutics基因療法平台,輝瑞6億美元收購Viver Theraputics威爾遜病基因療法權益和公司15%股份等。中國產業界還鮮有這方面的動作,這也可以說是產業不成熟的一個側面反映。

過去的2019年,基因治療領域也不免出現一些波折,諾華已上市治療SMA的Zolgensma被FDA質疑數據的規範性,後續的臨床研究也被暫停。雖然這並沒有真正觸及到領域發展的信心和熱度,卻給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敲響有益的警鐘,作為追趕者,在我們推動產品和技術的研發、疊代,產業與政策環境跟進之際,有必要認真思考風險控制與質量的保障,避免無益的激進和短視的捷徑。

新藥青睞自身免疫與罕見病領域

據《研發客》統計,2019年,NMPA一共批准了54款新藥上市。

從獲批產品治療領域來看,腫瘤和抗感染依然是產品獲批數量最多的兩大領域,13個腫瘤產品獲批上市,覆蓋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攝護腺癌和卵巢癌;8個抗感染產品獲批上市,主要為C肝、HIV治療和抗生素類產品。

自身免疫領域的表現,相較2018年可以說是異軍突起。該領域共有8個產品獲批。尤其在銀屑病治療上,四款進口生物製劑(諾華的司庫奇尤單抗、禮來的依奇珠單抗、楊森的烏司奴單抗和古塞奇尤單抗)先後獲批用於銀屑病治療,四款產品均是白介素因子抑制劑,分別靶向IL-17、IL-23/IL-12、IL-23,可以說是目前全球銀屑病生物製劑中最重要的競品。此前中國銀屑病治療領域主要生物製劑是TNF-α抑制劑,相較TNF-α抑制劑,白介素抑制劑在皮損清除的指標上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疊代,而四款一應進入中國市場,也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格局和較為激烈的競爭。

另一比較值得關注的是罕見病領域,一年中,共有5款產品獲批,治療脊髓型肌萎縮症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黏多糖貯積症Ⅳ型的依洛硫酸酯酶α和治療法布雷病的阿加糖酶β均填補了中國相關疾病治療領域無藥可用的空白,另兩款產品為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依達拉奉、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芬戈莫德。可見,NMPA對罕見病藥物領域越來越重視。

事實上,兩批臨床急需新藥名單的公布,顯然加速了很多進口新藥進入中國的速度。2019年獲批的新藥中,很多都出現在臨床急需的名單中,如幾款罕見病產品,司庫奇尤單抗、依奇珠單抗、古塞奇尤單抗、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等。

而在2019年最後一周,還有替雷利珠單抗、尼拉帕利、甲苯磺酸瑞馬唑侖、古塞奇尤單抗、阿利西尤單抗、布地格福、雙價HPV疫苗、13價肺炎結合疫苗等8個產品搭上了末班車。其中,不乏較受關注的重磅產品,如上文提及的古塞奇尤單抗,首個獲批的國產HPV疫苗,來自本土創新藥企再鼎、在同類產品中有比較突出表現的PARP抑制劑尼拉帕利,以及百濟神州的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

總第949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