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為什麼會允許州牧接掌一方軍政大權?都是"聚攏資源"惹的禍

古史魅影 發佈 2020-01-07T06:59:01+00:00

"州牧"一詞出現東漢靈帝時期,其雛形叫刺史。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監督地方官吏,將天下分為十三部,派刺史去刺探各部的官僚。這時的刺史只是一個監察官員,每年回京師向皇帝匯報情況。到了東漢初年,為了加強刺史的監察效果,規定刺史不必每年都回京師,可以派下屬回京師匯報。

"州牧"一詞出現東漢靈帝時期,其雛形叫刺史。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監督地方官吏,將天下分為十三部,派刺史去刺探各部的官僚。這時的刺史只是一個監察官員,每年回京師向皇帝匯報情況。

到了東漢初年,為了加強刺史的監察效果,規定刺史不必每年都回京師,可以派下屬回京師匯報。於是,刺史就演變成地方的常住官員。由於他有監察郡縣官員的權力,覺得著官員的升遷任免,其地方反而超乎郡之上,成為郡守的上司。

東漢社會到了後期,朝政凋敝,官吏腐敗,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聚集起來反抗朝廷。為了鎮壓叛亂,皇帝需要聚攏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而集中資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刺史的權力擴大,讓他全面掌管官政、財政和軍政。

辦法是太常劉焉提出來的,他認為,現在的刺史由於權力不夠,而且普遍素質不高,徒增暴亂。所以,應該從好名聲的重臣中選取一些官員,把刺史改成州牧,由這些重臣來擔任。

朝廷採納了劉焉的建議,而劉焉本人也當上了益州州牧。益州州牧在劉焉手中控制了六年,之後傳給了他的兒子劉璋。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劉璋為了對抗曹操,引入劉備作為幫手。三年後,劉備取得了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蜀漢政權。

與劉焉同時擔任州牧的還有太僕黃琬,任豫州州牧;宗正劉虞,任幽州州牧。

漢靈帝創造了州牧這個軍閥集團,唐玄宗創造了節度使,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因為行陣效率低下、財政開支分散,無法滿足軍事需要,必須在地方上安排一個掌管一切的官員,統一管理財政。

但是"州牧"雖然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由於缺乏監管,獨攬大權,一旦出現異心,就是朝廷也拿他們沒有辦法了。

董卓擅權的時候,漢靈帝創造的州牧顯示出了巨大的活力:他們掌握著一個地方全部資源,可以迅速調動資源用於戰爭。袁紹(冀州)、袁術(揚州)、曹操(兗州、冀州)、劉備(徐州、豫州、益州)、劉表(荊州)等,都從地方起家,他們或者親自擔任,或者派心腹代理,但最終的目的都是控制一個地方的所有資源,用於戰爭。

東漢王朝正是在這種巨大的離心力之下走向崩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