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焚與出家:建文帝的生與死,為啥會有如此多的疑雲?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1-21T07:30:28+00:00

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十六年,搜尋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週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

自焚與出家:建文帝的生與死,為啥會有如此多的疑雲?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按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二十一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四年,被他四叔朱棣用武力推翻,下台後,建文帝的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

據說,朱允炆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一帶。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在朱允炆當皇太孫時,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則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朱棣之對,太祖較為滿意。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平庸和朱棣的雄心。

太祖駕崩後,皇室想了一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後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話說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自稱應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詩話。其中,對觀音崖風光的描寫聯「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但是,後來他慢慢地發現,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有聯為證:「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輕風吹拂著平靜的心,沉醉於大自然之中,哪還管什麼皇權富貴,都是過眼雲煙。

多年以後,朱允炆觸景傷情,詠聯一副:「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嶽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後,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這既是對湄江美麗風光的衷心讚美,也是對自己一生坎坷命運的高度概括,更是對無奈現實的宣洩以及壯志難酬的真實寫照。

史書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師後,「(朱允炆)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後,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見《明實錄·太宗實錄》)。

「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出家為僧:

清代名人呂安世和近人蔡東藩等則認為燕軍破城後,建文帝無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隨之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怎麼知道我有難,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削髮為僧,繼承了祖業。

(一)湖南新田大觀堡說: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該古城堡工程規模宏大,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認為:「建文帝蹤跡永州(新田)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在全國多處出現的建文帝『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 「使建文帝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關於建文下落的一種很重要的說法」.

龍池寺遺址碑刻記載「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大明皇朝先師鐵峯悟真流亡」、「剃本靖為僧『燕師』」等;梅木塘碑刻記載「聖帝之壽誕,為同人之嘉節,首士齊集虔誠致祭……誓詞惟皇上御極之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職司陰鑒」等。並有《史氏族譜》的記載。

(二)東明寺說:

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見《杭縣誌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范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間《湖堧雜記》中也都有記載。

據2010年12月7日,餘杭縣史志辦張炳林先生從上海圖書館發現《東明寺志》,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東明寺志敘」五個大字。《東明寺志》(三卷)清釋湛潛篡,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由此可見,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不是空穴來風,確有其人其事。當年,眾僧們皆尊稱朱允炆為「應能問道老佛」,寺志中還特地將「應能問道老佛」排列在祖師堂的第二位置,僅次於東明禪寺的開法祖師慧旵,明白無疑確定了東明禪寺與朱允炆之間的密切。其中還披露了二個重要信息:所謂「靜室」,一是當年東明寺開法禪師慧旵禪師的閉關之處;二是朱允炆在東明禪寺出家為僧的居所。

在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的塑像,殿柱上,還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朱允炆親手植的桂花,抗戰時,被日寇焚燒,僅剩樹幹。但大難不死,第二年又綻新枝,現枝高葉茂,秋季花開,香溢四野,且金銀雙色各半,傳為奇談佳話。

孟將殿,原有座小廟現已毀,不知是否屬實?民間稱之為「罵將殿」。 相傳,明成祖派一位朱允炆時的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去追殺朱允炆。追至東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紂為虐。他進退兩難,遜帝有恩,今上難違。回京又無顏復命,終而自殺。因該將軍姓孟,後人建孟將軍廟以資紀念。

自焚而死:

據永樂年間《實錄》和《明史稿》的記載,朱允炆繼位後,即用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謀,定策削藩。領兵在外、身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靖難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里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其繼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均持此說。

遁入道門: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二百六十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此外,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里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後,對朱允炆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是馬皇后的,朱允炆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十六年,搜尋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週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

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四步六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考查也無鬼門、御溝逃路。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朱允炆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之臭名,苦心尋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

綜上所述,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朱允炆,這是歷史事實。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有的學者認為,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走了後門,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紅崖天書就是他寫下的。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