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果「失業」,有失業保險嗎?透過范仲淹來看古政府的措施

齋晗 發佈 2020-01-07T07:43:13+00:00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富足了很多,但是也因為社會上的改變讓人們越來越喜歡追求物質,導致出現很多為了一點錢財而不惜踐踏自己的尊嚴與身體。雖然國家變得越來越好,但也讓原本的物價變得越來越高,因為消費水平提高了。

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富足了很多,但是也因為社會上的改變讓人們越來越喜歡追求物質,導致出現很多為了一點錢財而不惜踐踏自己的尊嚴與身體。雖然國家變得越來越好,但也讓原本的物價變得越來越高,因為消費水平提高了。

這也就導致一些人對工作的工資不合理的怨念與大城市的競爭太殘酷的感慨,讓自己成了一個無業游民,但這也不影響因為國家也有政策關照所以還不至於活不下去。可是在古時的社會狀況上人們失業了,當時的政府又會怎麼處理呢?

一、古時各階級民眾的失業情況

1、古時社會制度的劃分

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劃分森嚴,在傳統職業中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層次。而在古時人們都講有學問的必然要去考取功名,以此光宗耀祖在《論語·子張》中便說到「學而優則仕」的觀點,而此方法又是古代一個最正經的工作。

在社會層級中「士」處在第一位,但是農卻不是所有人想的那樣排在底層,而是占據了第二位。因為在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同時歷代統治者又提倡「農耕為本」的思想,因此在農這個階級層次並沒有工作可言,他們只是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自己的田地搭理好即可。也是最容易滿足的一個階級,所以在歷代起義中我們都能發現所有起義均是農民活不下去,田野沒有糧食而造反。

商人階級卻是最不重視的一個,在古時都有重農抑商的制度,縱然是有商戶與商人也只是子繼父業,從祖上傳下來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算是種一輩子地也不會說區經商。雖然這種觀念比較牢固但到了宋朝商業卻發展了起來。談起這些那工人階級只是懂些奇淫巧技的一類人。

2、古人失業的原因

在封建社會制度下人們接受者歷代領導者的薰陶,重農而抑商。想找一個正經的工作就只能去考取功名為國家幹活,而不想工作又沒有遠大抱負的便只能種地養活自己。正因這種觀念在古代社會上人們同樣存在失業的風險。

士人階級也就是國家的官員,那時唯一能導致自己失業的情況便是領導的貶職與同僚關係不合被他們彈劾或惹怒了皇帝而被發配邊疆。到了農人階級,唯一能造成失業的只有無田可耕,無地可犁。也就只能成為流民四處流浪成為土匪,或者到一個縣郡求被收留。

不過,古時農人失業的情況很少發生,大多數集體失業也只是會在戰亂頻發、天災人禍時出現。在歷朝統治者眼裡,農人階級最為重要,所以失業的風險相比士人、商人階級就不會很大。

3、士人階級三度被貶的范仲淹

范仲淹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早逝,母親一人孤苦無依多以帶著范仲淹改嫁,後來范仲淹到應天府求學了,從此以後寒窗苦讀了數年,最終考取進士,被貶生涯中有一次是因為在郭皇后誤傷宋仁宗時因反對廢后而被貶到睦洲,雖然被貶了但是卻並沒有因此流浪睦洲,而是做了睦洲的知州。

不管那一次被貶,范仲淹都能到地方任職並出行各種政策,可見其權利有多大。重點是在被貶後還依然能回到朝廷復職。雖然他的才華是得到領導者賞識的重要因素,但是重點卻不是這樣,而是因為范仲淹是士人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了體現中央朝廷對士人階級的重視,因此在士人被貶後不至於在地方埋沒,所以這也算是對他們失業後的保險吧。

二、古代官府對各階層失業民眾的保障措施

1、為什麼黎民百姓沒有保險

在歷朝中相比士人階級的保障保險,對農人階級的保險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了,甚至可以說是一分錢幣都不會給,還會嚴重剝削農人階級。就比如在統治者要建立各種大型工程時,如皇帝的皇陵、軍事要塞、城池修煉等等都是通過「徭役」的方式大量徵召黎民百姓,而失業的百姓則是重點徵召對象。

在司馬光的《勸農札子》中說到「今農夫苦身勞力,惡衣糲食,以殖百穀,賦斂萃焉,徭役出焉。」而在《韓非子·備內》中又談到「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下無重權則權勢滅,權勢滅則德在上矣。」可見古人對統治者剝削農人階級有很深的見解。也能看出在統治者眼中農人階級只是自己國家的生產力,所以保障保險便談不上了。

2、士人失業政府如何處理有沒有保險

中國古時的士人階級就好比如今我們看到的。談起士人階級的失業就不得不說歷史上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了,在范仲淹的人生中他被貶的次數算可以說是差不多占了一半的人生。在宋仁宗時期朝諫院成為了獨立機構,諫官由皇帝親自授予因此在士人眼中這個算是同比宰相了,因此凡是諫官任上有所作為的,獲得聲名的士人之後多不次之榮。范仲淹便是其中之一。

而士人作為歷朝的重要人才,因此在管制上各朝領導者都會給予優待。就比如范仲淹在多次被貶面臨失業的情況下,還依然能到地方任職這也可以說是針對士人階級人物的「保險」了

就比如在釋文瀅《續湘山野錄》所記載中說到范仲淹三次被貶,每次都被士論看成是光榮的事情,而范仲淹也說「仲淹前後三光矣」。不得不說朝代上的對士人階級的照顧還是不錯的,可以說是這個算是對士人階級的保險了。

三、中央政府對各階級失業民眾的處理方式

1、百姓失業政府如何處理

古時社會政策多數傾向於農民,即是每當一個朝代建立時都會發布關於降稅的政策。如《漢書·惠帝紀》中記載到惠帝元年「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同時在《史記·孝文本紀》中還記載到景帝元年「除田半租」的相關政策。由此可見,歷朝統治者對農民的重視。雖說對農民的政策多少是統治者治理天下的手段,但其中也不難看出在對農人階級的管控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防止了他們的失業後造成的影響。

農人階級在古時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在《荀子·哀公》中都談到了農人階級的重要性其中說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哲理名言。可知若是對農人階級失去了控制,那離亡國也不遠了。因此在對農人階級的管理上,歷朝歷代都會想法設法的出台政策防止農人集體失業所對國家造成的負擔。

在各項救災中我們也能看出統治者對廣大失業農人階級的處理方式,皆是通過降低賦稅來恢復農人階級的生產力。所以在歷史的記載上我們不難看到很多關於降低賦稅額記載,如漢代對田稅有災免的規定,其中說到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詔曰:「郡國被災十四以上,毋收田租。」所以降稅降賦也就成了皇帝針對失業百姓的通用手段,這也算是另類的保險措施吧。

2、為何古代的救濟被稱為保險

談到保險我們當今社會有很多相關保障,如意外保險、醫療保險、工作保險還有針對失業的工作安排。但是在古代卻沒有這麼多保險,也沒有針對廣大農人階級的保障,有的只是維持他們基本生存的賑濟,即是在面對天災人禍時國家某處出現大規模的流民集結,在發生這種情況下國家領導者會第一時間籌備穀物或錢財來制止更多的流民產生。

在保證百姓的性命時還會有提供相關的工作,即是即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等工程,也叫工賑,而此法既賑濟了災民又減輕了國家的負擔所以也被歷朝統治者所使用。不過這樣的種種措施並不會普及到全部的流民身上,而且在救濟時也需要很多時間準備,往往災情發生以後統治者也不會知情。

到了重大災情時,國家才會出動軍隊甚至皇帝也會到一線去救災,以保障百姓。在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中有關於漢武帝抗震救災的描寫「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決河」。由此可見對農人階級的保險國家領導人只是保證百姓的性命而已,並不會提供其他的救濟。所以相比士人階級的失業保險,農人階級還是要差很多。

3、中央政府會怎麼處理失業的流民

古時人們不存在失業這樣的概念,也沒有失業這種詞語,而這也是與古時的社會制度有關。在古時人們普遍是農民,商業行為都少的可憐,這與歷代統治者重農抑商的制度脫不了關係。也就導致古時的人們只知道種田耕地,而這也是基本的收入來源。就比如說那些官府給官吏開工資時也都是多少石的糧食來算。

若說百姓的工作是什麼,那一定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工作了,可若是百姓的地沒了會怎麼辦呢?這便會導致百姓流離失。從而在一個地區出現大規模的流民,即是流浪者。這不僅僅會為國家造成負擔,還可能出現暴亂,所以在歷朝政府處理失業的人時都會通過地方修建的糧倉來開倉施糧。

這也是歷朝統治者大規模在全國各地逐漸糧倉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出現大規模失業民眾時及時採取救濟,同時也是一種生命保險,防止更多的人因此而死。

結論:

在古時人們的失業保險里我們能看出只有那些有才華的士人階級才可以享受到更豐厚的待遇,而勞苦的農人階級只是統治者眼中提供生產力的工具罷了,至於那些所謂的救災說好聽點也不過是減少國家的負擔,而說難聽點便是皇帝不想因為這些人聚眾造反而已。除此之外的工、商階級的群眾的保險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談起古人的保險保障我們應該有些感慨,如今我們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當下,向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