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一部教育片,背後揭露的是印度三種社會問題

lsy方舟 發佈 2020-01-07T08:07:39+00:00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該片一經上映後紅遍全亞洲,在搞笑的背後,揭露了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並引起觀眾的共鳴。該影片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的故事,他們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人共居一室並結為好友。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該片一經上映後紅遍全亞洲,在搞笑的背後,揭露了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並引起觀眾的共鳴。


該影片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的故事,他們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三人共居一室並結為好友。在以嚴格著稱的學院裡,蘭徹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快樂學習,不死記硬背,甚至還公然頂撞校長「病毒」,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並以其開放的思維和樂觀的精神而影響著身邊的人。


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對於「什麼樣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確的」提出了疑問,但在「教育」這個大主題之外,我們更能看到印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蘇漢:拜金主義的代表


按蘭徹的話來說,蘇漢就是一個價格標籤,他會在皮婭的姐姐婚禮上因為皮婭帶了媽媽的古董手錶而感到丟臉,會因為蘭徹倒了一杯薄荷醬在他300美元的義大利純手工皮鞋上而撕心裂肺地怒吼,也會因為皮婭假意弄丟了他送的限量版手錶而責罵皮婭。由此可以看出,在蘇漢看來金錢高於一切,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拜金主義者。


拜金主義是指把金錢作為崇拜對象的觀念,它主張一切為了金錢,金錢就是一切,把自己價值的大小歸結為擁有金錢的多少。事事為了錢,時時刻刻想著怎麼不擇手段得到儘可能多的錢,認為金錢是萬能的。


在電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蘇漢對皮婭的喜歡特別膚淺,就拿皮婭姐姐婚禮上皮婭帶的古董手錶來說,蘇漢責怪皮婭的第一句就是人們會怎麼想自己,而自己的未婚妻,一個要結婚了的醫生,竟然帶著一塊廉價的200塊的表。蘇漢沒有理解皮婭為什麼要帶這塊表,沒有體諒皮婭想讓逝去的媽媽看著姐姐出嫁的心情,而是先顧及到了自己的面子以及皮婭的身份。


拜金主義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的表現,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還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那麼蘇漢就是把自己和皮婭的婚姻也看做了自己金錢觀的一部分,而皮婭是一名醫生。印度曾長期以來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在一些方面繼承了英國的特點,比如醫生的地位很高,而且印度每年會有大量的學子渴望考入印度各個醫學院,而醫學院在選擇生源上也格外挑剔,是很典型的百里挑一,所以說在電影中皮婭不僅收入高,地位也高,也是蘇漢可以帶出去炫耀的財富。所以蘇漢選擇皮婭成為自己的妻子,實則是拜金主義的深層體現。


那為什麼這部電影拍出了印度人的拜金呢?因為在幾十年前的全球化浪潮中,印度成功拿下了軟體外包業。然而單靠這個產業鏈短的產業無法把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拖入現代化。作為一個十二億人口的國家,發展製造業,是印度走向現代化的不二之選。


但是大規模的工業製造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如果要滿足這一點,印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種姓制度的影響,讓低種姓與賤民階級獲得充足的上升空間,使之能夠通過學習、工作等手段改變命運,但是當階級層級被打破,下層百姓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後,追逐財富的可能性就會不斷增加,從而誘使人們不止境的追求和占用從而走向拜金主義。蘇漢,就是這股印度走向現代化浪潮中被拜金主義同化的代表之一。


拉加:貧富差距的代表


在印度這個國家,所有人都是按照種姓劃分的,印度人自古就有種姓差別之分,並延續至今。


在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中提到:當神創造第一個人時,由他的身體分出很多部分,婆羅門是他的嘴,剎帝利是他的手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羅從他的腳而來。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便是印度種姓集團地位高低的排列順序,除此之外,還有一類被排斥在種姓體制之外的人叫做「不可接觸者」,也叫賤民或哈里真,這些人只能從事最卑賤的工作。


按照種姓的原則,有些人生下來就能從事很體面的工作,有些人世世代代只能從事卑賤的工作。同時,印度的私有化程度比較高,財富大量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財富階層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大多數人卻只能勉強解決溫飽。


這種階層的差距,如同拉加和真蘭徹的對比。拉加有一個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還有一個因為沒有錢出嫁妝導致一直未婚的姐姐,他的家中是發芽的沙發、漏雨的屋頂,更可悲的是他父親的醫藥費已經花光了母親的退休金,母親也五年沒有買過一件衣服。


但是真蘭徹家是一個很有背景的地主,所以真蘭徹不需要做什麼就可以繼承千萬畝土地,每月的月收入也是拉加家的好幾百倍。


拉加只能通過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工程師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當病毒校長說要開除拉杜的時候,拉杜想到了自己貧窮的家庭正等待著自己改變,如果此時被開除,那唯一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就沒有了,巨大的壓力讓他選擇了自殺,這就是貧富差距的悲哀。


在印度,大部分農民是"生於債務,活於債務,死於債務",因為利潤幾乎都被地主、錢莊榨走,很多苦不堪言又了無希望的農民乾脆自殺,以致於印度農民自殺率極高,而債務就轉移到孩子身上,代代相傳,永遠擺脫不了債務。


印度的貧富差距由此可見一斑,而且種姓制度相信人本來就生而不平等,既是天意,日子好的人就不會對旁人的苦難有歉疚感,也不覺得自己有義務伸出援手。所以像印度這樣的社會制度,要改善貧富差距減少社會不公實在任重道遠。


喬伊:行為主義教育的悲劇


電影中有一個重量級的角色,也是行為主義教育者的代表人物,那就是病毒校長。


這個校長採取的是冷暴力施壓的教育方式,他對於學生們不合自己心意的做法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侮辱、責罵甚至用自己的校長地位隨意對待學生的去留,用打壓式的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管理。


正是這種打壓式教育催生出許多悲劇:喬伊忍受不住學習壓力選擇上吊自殺;校長的兒子因為受不了父親的沉重期望選擇從跳下火車自殺;拉加因為校長用開除逼迫退學還是出賣朋友選擇自殺。


為何病毒校長明明希望自己的學生走上正途,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呢?


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觀點:


「如果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保證能夠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或者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訓練成乞丐和盜賊。」


這種行為主義的教育看上去是在為別人好,其實就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慾,把別人看成一個個動物,用自己的方式去磨練他們,打壓他們,讓他們成為自己心目中想像的樣子,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教育方式,才會讓喬伊、拉加以及自己的兒子選擇用自殺來反抗他的這種教育。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應該是要讓學生自己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以及尊嚴感,而不是成為教育者皮鞭下的動物,做什麼都要經過教育者的思考想法,這樣不僅會毀損孩子的心靈,也會讓孩子在心靈中投入最陰鬱、最卑鄙的陰影:畏縮、怯懦、仇視人類和虛偽。


結語:

《三傻大鬧寶萊塢》表面是一部喜劇電影,但實際上在幽默搞笑的情節背後,在披著教育的外皮之下,更是一部探討印度社會問題的電影,如拜金主義、貧富差距、行為主義教育等等。不管是什麼類型什麼題材的電影,它總是從紮根的土壤滋生而出的,借著「教育」的外衣來揭露社會問題,可見這部電影的導演拉庫馬·希拉尼的高明之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