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心酸帝王路,原來「難」也是成事的關鍵

今今樂道讀書會 發佈 2020-01-07T08:09:50+00:00

2019年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我太難了似乎「難」成了大家對過去的一年最高的概括。但其實難的不是某一天或者某一年,人活著其實就是一件挺難的事。

2019年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我太難了


似乎「難」成了大家對過去的一年最高的概括。但其實難的不是某一天或者某一年,人活著其實就是一件挺難的事。


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有著不同的對事情的解讀,也有著不同的經歷,而每一份經歷都不是為了讓你活得更輕鬆,而是讓你在負重前行時活得更清醒、超然。


曾看過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20歲看曹操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只覺人生就該這般痛快,愛憎分明。


40歲看司馬懿忍辱負重,步步為營,感嘆人生如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直到60歲看劉備,才知道人生就是一個熬的過程,很多時候生活並沒有絕對的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


劉備的一生,多走在崎嶇坎坷之路。


47歲仍寄人籬下,從軍以來,小戰或勝,大戰皆敗。


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將近30年的時光里,漂泊不定,手裡甚至沒有超過1萬的士兵。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路跌跌撞撞,終於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稱帝的那年,他已經60歲。


劉備最大的才華,就是他用驚人的反脆弱的能力,去給現實以反擊。


《明朝那些事兒》有這樣一句話: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舊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歷史中有太多這樣的人物,看過更多的歷史以後,我們知道偉大的人也同時承受著相應的苦難。


而如何才能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苦難,就是擁有反脆弱的能力、擁有能擔大事的能力。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分封制難以為繼,新的集權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啟後的時代。齊桓晉文稱雄稱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響深遠。亂世叢林,英雄偉人輩出。


春秋是古老中國的青春時代,一部春秋史,足以奠定整部中國史的基礎。


《失敗者的春秋》就是一本關注中國古老春秋時代的歷史著作。在這本書里,作者劉勃以點帶面,不僅為我們講解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貴族走向黃昏的歷史原因,還從發展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了齊、晉、楚、秦等大國霸主博弈的精彩故事。


春秋歷史的激盪,如今依然能給予我們很多靈感和想像,那些看似是古代中國獨有的問題,實際也是現代世界所面臨的挑戰。希望我們可以以史為鑑,從歷史的衰退中吸取教訓,從歷史的興盛中總結經驗,才能真正讓「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成為可能。

求千古文章、求宇宙真理、求洞察人性、求天地至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曾國藩的志向,也是他在亂世中立身、成事的不二法門。眾人皆醉我獨醒,曾國藩是明白人。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極高的天賦,卻能挽狂瀾於既倒,立功、立德、立言,完成「三不朽」,成為儒家最後一位精神偶像。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鑑的東西。


拋開歷史環境等外在因素不談,曾國藩能夠把事做成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實踐。我們甚至可以說,曾國藩一生的豐功偉業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完成的。


為天下蒼生立命的強烈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是支持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經世致用、務實求真的認知傳統,讓曾國藩能夠從前賢的身上學到智慧和經驗,來應對複雜的世事;誠以待人、忠恕廉潔的道德準則,又讓他為人光明磊落,不為世俗惡習所困,能夠吸引一大批英才為他所用。


總之,曾國藩用實際行動來守護自己珍視的傳統文化和信仰,用自己的一生來證明,一個「笨」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做成事的。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曾國藩的成事方法都能給我們帶來特別的啟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