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宮是元朝哪個皇帝建立的,元朝皇宮又在哪裡?

史地客棧 發佈 2020-01-07T08:19:43+00:00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國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下走向分裂,除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外,還有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即四大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元朝或胡元。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因其統治地區在塞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餘勢力叫做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停用大元國號,復稱大蒙古國,從此元朝退出中國歷史古代。所以小編認為元朝在當時應該只是屬於大蒙古國一個藩屬國。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乙亥年)-1294年2月18日(甲午年)

1271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為"大元"。1272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今北京),在劉秉忠規划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今天的北京)。

北方政局穩定後,忽必烈決定採用南宋降將劉整建議,先拔襄陽,浮漢水入長江,進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年),命阿術、劉整督師,圍困隔漢水相望的襄、樊重鎮,襄樊軍民拒守孤城達六 年。至元十年(1272年)初,元軍攻下樊城,襄陽守帥呂文煥出降

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左軍由合答節度,以劉整為前鋒,由淮西出師。伯顏本人與阿術領右軍主力,九月,自襄陽出發,沿漢水入長江;同時,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陽南逼安慶,以為呼應。十二月,元水師入長江,克宋江防要塞陽邏堡。宋漢鄂舟師統帥夏貴遁,漢陽、鄂州宋軍降。伯顏分兵留阿里海牙經略荊湖,自領水陸大軍順流而東,以呂文煥為前鋒。宋沿江諸帥多為呂氏舊部,皆不戰而降。至元十二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禦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強與元軍會戰。因宋軍內部不和,一觸即潰。同年秋,伯顏從建康(江蘇南京)、鎮江一線分兵三道趨宋都臨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趙昺上表降元。

之後,南宋大臣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東南沿海繼續頑抗,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趙昰死後,又擁立衛王趙昺,繼續抗戰。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被囚於大都三年之久,拒絕了元朝的招安,後從容就義。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國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在廣東新會崖門跳海殉國,從此宋亡無中國,明亡無華夏。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最新考古研究發現,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數百年的元代大內,也就是元朝皇宮,近日在故宮博物院內露出端倪——隆宗門西發現的一組建築遺存中,發現的瓷片、瓦片等將地層時代回溯至了元朝。多年來,元大都和元大內(皇宮)的所在一直撲朔迷離,而故宮作為皇家遺存,處於元明清的核心地帶,具有唯一性,所以專家一般推斷元代皇宮可能在現存紫禁城附近,或是西側至北海瓊島區域。

「我們一直在尋找線索」,明代建故宮時曾重做地基,將元代工程基本清除,「活兒幹得特別乾淨」,所以此次發現非常罕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