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效應的反面:如果你都覺得自己不配,憑什麼成功的人是你

慮察表 發佈 2020-01-07T09:00:19+00:00

最近在萬維鋼老師的著作《高手》中看到一個叫「窈窕淑女效應」的理論,這個理論源自一個故事: 有個語言學家跟人打賭,說他能把一個粗俗的街頭賣花女通過培訓她使用上流社會口音,而最終變成真正的淑女。

最近在萬維鋼老師的著作《高手》中看到一個叫「窈窕淑女效應」的理論,這個理論源自一個故事:

有個語言學家跟人打賭,說他能把一個粗俗的街頭賣花女通過培訓她使用上流社會口音,而最終變成真正的淑女。

語言學家的這個訓練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不過事與願違,儘管賣花女的上流社會口音已經很地道,可別人仍然一眼看穿她是偽裝的,因為舉止儀態暴露了她的背景。

後來有人提出,要想把賣花女變做淑女,應該以對待淑女的方式對待她。果不其然,賣花女因為這樣處處受到尊重,最終成為了真正的淑女。

這個故事引發了我的思考:如果把這個實驗放在中國進行,有可能仍不會成功。

因為大部分國人在受到稱讚時,往往都以「哪裡哪裡」「沒有啦」「我不行」等自我否定的口吻來回絕。而在歐美國家,人們往往會說一句「Thank you「,然後欣然接受。

這不禁讓我犯愁,究竟是什麼,讓國人如此牴觸稱讚?通過知乎搜索,找到一個點讚很高的答案:

害怕被稱讚的背後是害怕壓力。



被稱讚者的囧境:與其承擔更多,倒不如不要被贊


當你去稱讚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也把一個人的層次提升一個等級,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選擇接受這個稱讚,往後我就必須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否則,我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更會令人感到失望。

這大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正因為如此,很多育兒專家都會告訴父母們,不要用宏觀的方式去表揚小孩子「很棒」「很聰明」。

這樣一來,小孩便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很棒」和「很聰明」的形象,就不願意嘗試有挑戰性的事情,從而一直待在舒適區。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成年人。當你贊我這次的工作完成的很好,那麼我下一次的工作就必須以這個為基準;當你贊我闊氣,那麼我往後就需要多請客買單。

每多接受一句稱讚,也就等同於多增加一份壓力,與其這樣,倒不如婉拒別人的好意,好維持原來舒適的狀態。


被稱讚者的困局:想要獲得更多,卻又不想付出太多


金融學上有一個叫「投資者效用」的理論,說的是在收益固定時,投資者只想承擔最少的風險,在風險固定時,則想要最大的收益。

而現實往往是高風險才有高收益,選擇低風險就要接受低收益。只是回到生活中,人們又常常把這個道理忘記得一乾二淨。

要問想不想獲得成功的人生,十有八九都會回答「想」,但又十有八九連接受別人稱讚的勇氣都沒有。

或者有的人會說,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如果還要接受別人的稱讚,會感到心虛。關於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弄清楚先後順序。

萬維鋼老師在《高手》中提到,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麼人,你自己就會變成什麼人,書中還舉了沃克夫人的例子。

沃克夫人是時尚第一個成為百萬富翁的黑人女性,她一心想要提高黑人的社會形象,所以要求她的員工攢錢買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並且還要定期給慈善機構捐款。憑藉沃克夫人和她的員工們的共同努力,黑人的社會形象為此得到很大的提升。

你所預期的一件事情的結果,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到你頭上,在此之前,你必須要先按照你的預期,付出相應的努力,才會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你想要成為哪種人,就應該先按照那種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如果你都覺得自己不配,憑什麼成功的人是你。


被稱讚者的反思:接受稱讚,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始終相信一件事會最後會實現,才會為此付諸於行動。那麼如何讓自己始終相信一件事會成真,除了源自自信,更好的方法,是得到別人的稱讚。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名教授到一所學校授課,期間,班主任問教授誰是班裡最聰明的學生。教授掃視了一下課室,然後指這跟前的兩個學生說:「這兩個都是聰明的孩子。」

教授上完課後便離開,在接下來的日子,那兩個被教授評為聰明孩子的學生,正如教授所料,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

班主任被教授獨到的眼光所折服,在教授下一次來學校授課的時候,班主任請教他是怎樣發現那兩個學生聰明的。而教授竟然說,他當時只不過是隨便挑的而已。

從心理學上去分析,這種現象稱之為「自證預言」。雖然是教授隨便挑的學生,但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會因此而受到極大的鼓舞,繼而對學習產生巨大的信心和熱情。

同時,班主任會為此給予那兩個學習額外更多的關注,即便他們考試沒考好,也會認為是偶爾的失手所致,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僅僅是一個無意的肯定,無論是對學生自身,還是身邊的人和事,都能帶來正面的效果,為他們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標營造有利的環境。

這就是稱讚的力量,它能讓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些原本以為難以企及的事,能讓一個人有勇氣一次又一次去突破自己。

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配得上。


被稱讚者的突圍:尋求稱讚,倒逼自己


不同於正常的被動式稱讚,有的人會敢於主動去尋求別人的鼓勵,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想把一些想做而又猶豫不決的事情「米已成炊」。

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在上面立flag要減脂。他讓朋友圈上的朋友點讚,每收到一個點讚對應的就要減掉100克的體重。

最後,他在這條朋友圈下面進行匯報,一共收到40多個點讚,大概就是需要減掉8斤的體重。同時把點讚的人視為這次減脂計劃的監督員,如果在規定期限內沒有完成任務,就需要給這40多個人每人發100元的紅包。

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收效甚高,面對如此高昂的「違約成本」,我的這個朋友最終以減掉11斤的成績超額完成任務。

有的人,把稱讚視為壓力,因此總會把別人的稱讚回絕,而有的人,享受稱讚甚至尋求稱讚,為的就是把這種讚美化作動力,讓自己更加有毅力去完成事前定下的目標。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就會產生不同的人生觀,兩者相比較,顯然後者的人生必定會進步更快。


別人對自己的稱讚,除了肯定自己過去和現在取得的成績,更是對你將來有更高期待,這當然也是一種壓力,視乎你有沒有勇氣接招。

當你敢於接受讚許,從另一中角度看,證明你敢於追求更好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