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信息理論:比特幣是我們的最終選擇嗎?

巴比特 發佈 2020-01-07T09:07:48+00:00

作者: Dan Held翻譯: 阿劍來源:以太坊愛好者,原題《觀點 | 貨幣的信息理論》價格反映信息「在一個自由市場中,價格即是知識,是溝通信息的信號器。價格不僅僅是資本家賺取利潤的一個工具,更是事關物質生產的信息系統,它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溝通知識並協調複雜的生產過程。

作者: Dan Held

翻譯: 阿劍

來源:以太坊愛好者,原題《觀點 | 貨幣的信息理論》

價格反映信息

「在一個自由市場中,價格即是知識,是溝通信息的信號器。價格不僅僅是資本家賺取利潤的一個工具,更是事關物質生產的信息系統,它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溝通知識並協調複雜的生產過程。」

—— Saifedean Ammous

價格是一個自由市場系統的協作動力來源。每一個決策者都依賴於可得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信息來幫助自己做決策,因為價格以自身一個指標反映出了所有已知的市場信息。換句話來說,所有相關信息在壓縮之後最終都會在價格上顯現出來(你要是更喜歡技術一點的說法,那麼,價格系統跟哈希函數一樣,是單向的)。

每一次購買和賣出決策,反過來都會影響價格,那麼新的價格就攜帶著這個新的信息回到市場中。有些人可能在 「有效市場假說」 里聽過這種說法,雖然這個假說主要說的是市場中的信息是如何在資產的價格(比如股票價格)中顯現出來的。

(譯者註:總而言之一句話,買入賣出都會影響價格,因此價格的變動就變成了市場供需變動的一個指示器,企業家盯著這個指示器就可以預估自己的生產計劃了。當然,因為企業家的生產結果也會反映在價格上,價格於是成為一個系統,成為所有人都向其輸送信息、它也不間斷攜帶信息擴散出去的系統。不能動態調整的價格系統是沒有意義的。)

貨幣是度量標準

「貨幣在整個經濟中承擔著核心信息功能。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工具和記帳單位,貨幣是了解市場狀況的關鍵工具。

「與其說資本主義是一個均衡系統,不如說,它是一個企業家實驗的動態領域。那麼,貨幣應成為度量企業家實驗結果的標準。」

—— George Gilder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在給定的資源及時間約束下,完成資本的高效利用。公司就是實驗如何最 「好」 地分配資本的場所,而貨幣就是衡量 「好」 的標準。賺錢就意味著資本的有效率安排,而虧錢就是資本無效利用的體現。而競爭即是無數獨立公司、個人以分立的決策來回應市場需求。

-資本主義很像化學,都是做實驗 : ) -

信息是去中心化的

「一個中央計劃經濟的效率永遠無法與自由進出的市場相媲美,因為一個人所知的事情,在整個社會所有成員所知的總和中永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 哈耶克(Hayek 的 「知識傳遞難題(Local Knowledge Problem)」)

分立的財產權所構成的經濟體因此與散落在社會中的知識之分散性相輔相成。每一個公司都是嘗試利用自己所知的知識、創造出最終被證明有效利用了資本的產品和服務(即賺取利潤)。

為突出信息的分散性,我引用一下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講過的一個說法:「世界上沒有哪個人知道怎麼造出一支鉛筆:

  • 木材要從樹上取下來
  • 要砍樹就需要鋸子
  • 要造鋸子就得有鋼。要煉鋼就得有鐵礦石
  • 還得有石墨,要從南美洲的一些礦山中采出
  • 橡皮擦是用橡膠做的,可能來自熱帶雨林
  • 也許還得有黃色顏料(包裝鉛筆)
  • 把這些部件組合在一起可能要用到膠水

所以沒有中央計劃局能成事。這一切全靠價格系統的魔法才能運轉。「

- Praxeology(「人類行為學」)研究人類行為(譯者註:Praxeology 最早在 1890 年由 Alfred Espinas 提出,但廣泛為人所知則因為經濟學家米塞斯使用這個術語。)-

中央銀行與他們懸而未決的數據問題

中央銀行自始至終都面臨數據問題——就跟所有電子信號處理系統一樣,會有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和決策上的瓶頸。中央計劃經濟運轉不下去,就是因為計劃中心任何時候都無法獲得要做出最佳決策所必需的所有知識,想要永遠英明更是想都別想。

「知識利用的難點在於,就其整體而言,知識不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哈耶克

為能高效運營,中央銀行不得不每天收集數萬億個數據點,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收集這麼多數據的完美方法。想想每天人們要打多少車,要買多少三明治,要在手機應用內發生多少次支付。

「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可預測、可控制的世界裡,所以我們求助於那些信誓旦旦能滿足我們的要求、看起來權威可信的人。」——Philip Tetlock

過去我們創造中央銀行制度,因為我們希望這個世界能 「更有秩序」,我們希望相信有人掌控著一切。可是即便我們能完美地收集數據,也很難給這個複雜的、混亂的系統(包含著數十億個體的決策)歸納出簡單的因果關係。雖然確定天氣和收成之間的因果關係似乎很容易,但如何能歸納出煎餅需要變化的原因呢?經濟學不像自然科學,我們永遠受制於樣本不足。我們無法在另一個總統執政、另一屆央行管理時重演一次網際網路泡沫。

這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央行如何度量事件的影響並作出決策呢?有句老話說得好,「度量不出來,你就管理不了」。想要高精度地度量出一公斤的質量都不容易,那麼如何能準確地度量出通脹程度呢?(計算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商品籃子中甚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譯者註:不知道作者這裡說的 CPI 是哪個統計局算的。一般 CPI 計算時都會包括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另,根據維基百科,去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稱 「核心物價變動率」。)

「大事件都是突然冒出來的,在一個本就是不可預測事件(即所謂的 『黑天鵝事件』)決定著現實的世界裡,做預測可能還是弊大於利的,因為給他人製造了可以預測的幻覺。」 —— Carl Richards

Carl 還說,「所謂風險,就是你自信考慮到了所有情形之後還是遺漏了的事物」。 Daniel Kahneman 也對以史為鑑的危險有過著名論斷:

「事後諸葛亮,也即解釋歷史的能力,給了我們一種幻覺,以為世上沒有我們的理解力不可窮盡的事物;以為整個世界是有序運轉的,即便現狀已然失序。這種幻覺乃是在很多領域鑄成大錯的一大根源。」

這裡有一個有用的類比:美聯儲就像在開車,但是後視鏡霧蒙蒙的,前擋風玻璃還模糊不清。那輛車就是整個經濟體,那玻璃就是我們的洞見力。那美聯儲怎麼可能開好車呢?是不是還不如讓這輛車自己根據路況來調整?

對歷史的解釋離不開想像力和直覺。所謂 「證據」 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你不得不有所挑選。

那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健全貨幣

「健全貨幣(Sound Money)等同於科學意義上的誠實:一旦實驗結束之後,就不允許改動數據。」

—— Adam Taché

健全貨幣就是固定尺子的刻度,不讓計劃當局來操縱度量的結果。

而比特幣是健全貨幣的完美疊代。比特幣數量有硬上限,是有原因的:要成為一種精確的度量標準、減少政治攻擊風險並鼓勵形成投機熱潮、化身病毒式營銷。

那上限為什麼是 2100 萬?為什麼不是 1 億?

原因是……這個具體數值壓根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固定的數量。因為經濟活動都是從小規模成長起來的,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記帳單位來比較價值的話,個體就很難做決定。

至於政治攻擊風險,中本聰認為設定一個 「合適」 的通脹率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決定消除人為干預的空間。中本聰兩次表示支持固定供給量的言論都支持這個結論:

「隨著用戶規模的增長,我們這個系統中將不會有人像央行或者聯儲那樣來調整貨幣供應量。(若要合理調整貨幣量就)需要有一個受信任的主體來確定貨幣的價值,因為,就我所知,軟體可沒有辦法知道某個東西在真實世界中的價值。」

TA 還說:

「如果有什麼好辦法能夠讓貨幣供應錨定某種東西,或者如果我們能夠信任某個人,給予他主動管理貨幣供應的權限,這種規則應該早就被編程實現了。」

最後,中本聰假設固定的貨幣供給上限會創造出投機熱潮。

「隨著用戶數量增加,貨幣的價格也會上升,這就有可能構成一個正反饋循環:用戶增加、價格上升,然後吸引更多試圖從升值中獲利的用戶加入。」

健全貨幣的含義

比特幣是終極的避險資產。隨著越來越多人買入比特幣及其衍生品,它就會成為事實上的避險資產。

比特幣紀元到來之後,比特幣會變成價值儲存工具、交換媒介以及記帳單位,比特幣將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反映出 「無風險」 收益率,市場參與者據此能夠更高效地分配資源。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公司)的 風險承擔/風險退出 操作,都會在比特幣的價格中顯現出來。

最後,當比特幣成為計價單位並用在日常交易中,市場參與者可以觀察到他們的供應商和客戶的實時資金流動(通過他們公開的比特幣地址)。這種透明性會讓市場超級高效,因為處理信息的辦法非常高效。

比特幣重塑了資本在經濟體中分配的方式,最終將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為富足的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