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城站探尋中國南極科考進步

環球tech 發佈 2020-01-21T09:31:16+00:00

在2020年1月18日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十五年紀念日前夕,《環球時報》記者有幸踏上這一神秘土地,走進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探尋從1985年2月建站至今,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本報赴南極特派記者 郭媛丹

編者按:在2020年1月18日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十五年紀念日前夕,《環球時報》記者有幸踏上這一神秘土地,走進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探尋從1985年2月建站至今,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從1號棟到科研樓

2020年1月1日,新一年的元旦上午,又一批中國遊客要登上長城站。南極旅遊在全世界方興未艾,中國遊客數量急劇增長,每年大概有8000餘人。2019年11月、12月兩月長城站已接待17批次2704名遊客。在南極旅遊中能登上長城站是中國遊客南極之旅最為期待的事情,在世界最南的區域看到五星紅旗,上岸和「長城站」石碑合影,蓋上長城站郵戳……無不讓人心情激動。

在廣袤無垠大地中,《環球時報》記者視野中突然有了一個黑點,隨著距離拉近,藍色、紅色的建築物躍入眼帘。這些建築物多採用方塊組合,紅、藍在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顯得分外生動。遠遠看見「愛國、求實、創新、拼搏」8個紅色大字,這是科考隊員歷代傳承的南極精神。

1985年2月建成的1號棟是一座淡紅色的平板房、樸實無華,但歷史意義重大。1984年12月30日中國首次將五星紅旗插上南極洲的大地,考察隊登陸後隨即開展長城站的修建工作,1985年2月20日,1號棟建成並投入使用,僅用時50天時間。

地質學家劉小漢是建設長城站的參與者,他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回顧了那段既熱情澎湃又艱苦無比的歷史。「作為知識青年,我曾經在西藏上山下鄉,是能吃苦耐勞的。可建設長城站的艱苦是與眾不同的,一切都要靠人力,冰封的冰雪地一鎬頭下去一個白點。隊員們在風雪交加中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裡搭建登陸碼頭。因為南極的夏季很短,我們要趕在冬季來臨前修建長城站,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當時考察隊隊長郭琨一到早上4點多就吹哨。」即便是如此艱苦的建設條件,每個人幹勁都很足,為了祖國的榮譽拚命幹活,很短時間就建好了長城站。

35年過去了,1號棟現已作為南極歷史遺址對外開放。以前的科研樓也已被廢棄,新科研樓投入使用。現在的長城站有綜合活動中心、生活樓等十來棟建築物。建設也早已不再靠人力,而是靠工程機械作業。劉小漢先後6次抵達長城站,最近一次是2018年。在他的眼中,長城站的發展翻天覆地,規模比以前大了好幾倍。而且我國在南極已有長城、中山、崑崙和泰山4座科考站。

長城站的國際合作

喬治王島生物資源豐富,有利於進行極地生態監測與研究。中國長城站主要開展極地生物、化學、生態環境、氣象、海洋、地質、測繪等科學觀/監測和研究工作。35年來,我國開展了一大批涉及國際南極科學研究前沿的項目,並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

第36任長城站站長丁海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夏季長城站擔負20項南極業務化觀/監測和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12項社會科學項目研究課題。這些科研項目絕大部分是由中國科考隊員獨立完成,也有部分項目由多國科考隊員合作完成。目前,喬治王島上的各國科考隊員加強了國際合作,合作內容逐步深化。

這個夏季,來自中國、烏拉圭、德國以及韓國的科考隊員在喬治王島已經召開了兩次學術研討會,主要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企鵝這類動物將產生何種影響。各國科考隊員各自負責一塊調查區域,最後大家把觀測結果匯總,共享調查成果。「當今的科學考察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很多方面都需要持續深入的調查,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各國科考隊員相互合作能節約考察時間,及早形成結論,為研究全球氣候變暖對環境的影響共同做出努力。」

長城站內的一個細節更能體現出中國和其他各國科考隊員的密切合作。《環球時報》記者在長城站科研樓的分類垃圾箱上發現貼有四種文字,分別是中文、英文、韓文和俄文。因為長城站科研設施完備,生活設施也比較齊全。周邊其他國家的科考隊員和長城站的中國科考隊員互動較多,工作之餘,大家相互之間還會開展文體活動。

在南極人類感情表達方式也是相通的,有一個主題叫「我和家鄉的距離」。在長城站的外面矗立著4個路標杆,上面密密麻麻釘著很多路標牌,這些路標上分別標著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北等中國地名以及相距長城站的距離。在其他國家的考察站也有這樣類似的路標牌,只是換成了他們國家的相應城市名。

生活在南極

1號棟的展覽室中有一個房間充滿濃郁的上世紀80年代風格。小屋子十幾平方米左右,復原了當年科考隊員的宿舍陳設,左右各一張單人床,中間只擺放著一個床頭櫃,極為簡陋。

現在長城站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長城站黨支部書記王蒙光2019年12月6日抵達長城站。王蒙光是第一次來南極越冬,他和其他同事都是經過層層推薦和選拔,才獲得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的機會。談及從上海來到南極會不會有什麼巨大變化,他笑著說,「這裡生活垃圾分類比上海要嚴格很多。」此外,生活各方面和國內差別不是很大。臨近中午,廚房裡兩位廚師正在準備炒菜,盆里泡著蘑菇、還有待解凍的魚。王蒙光介紹,麵粉、麵條、大米、蔬菜、油鹽以及冷凍的肉食都是由「雪龍」號從國內運來,今年物資補給是由「雪龍」2號負責補給,「雪龍」2號計劃於2月7日抵達長城站。廚房外面的桌台上放有豆腐乳、豆瓣醬、辣醬、榨菜等形形色色的調味品。餐廳充滿了中國特色,貼著大紅的對聯還有福字,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

南極生活還是和國內有很多不同。比如新鮮蔬菜是稀有物品,不是想吃就能吃。喬治王島各國科考站的蔬菜供應一般需要智利空軍的飛機補給,因此還要看天氣情況,有時天氣狀況惡劣,一兩個月無法補給蔬菜。不過,2015年長城站建成了蔬菜溫室,可以定期實現少量的蔬菜培育,既補充隊員身體營養,又為考察站增添一抹綠色,調節隊員心理。

長城站和外界聯繫方式也是中國極地科考實力進步的一個縮影。來自貴州的張冬,負責長城站上的發電設施維護工作。張冬在南極站點有5次越冬、2次度夏的經歷。他回憶說,「2003年,我們和家裡人是通過短波聯繫,一星期可以聯繫一兩次,因為短波有延時,因此兩人常常是同時說話,簡直像打架。2008年我第二次來時,站區布設了一套新的通信系統,可以通過網線隨時發簡訊,一條簡訊5角。2010年我第三次來,站上已經有了網絡信號,但信號不好,只能QQ文字聊天,即便如此也很卡頓。2014年時,網絡信號比較好,可以用微信視頻,前提是要等所有人都睡覺了,才可以視頻。2019年,我發現雖然有點卡,但不用等大家都睡覺就可以視頻了。」

負責網絡通信的崔錚在南極有一番特別經歷,給「衛星球除雪」。崔錚說,「下雪了,要及時清除衛星球上的雪。氣溫降低,雨夾雪一旦凍上,會影響網絡信號,所以冬天得勤掃雪。一旦有積雪就得用大繩子捋一遍。」

南極處理垃圾是個精細活

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想要進入長城站建築的室內做客首先需要清洗腳上的橡膠靴。在綜合活動中心的樓梯下放著一盆清水,水盆後面還有一個刷鞋器,左右立著兩把硬刷子,中間刷毛朝上。凡要進入室內的人首先要踏入清水盆中清洗腳上的橡膠靴,然後踏入刷鞋器中清洗鞋子兩側和鞋底。上樓之後,在進入室內之前,還需要換上客用拖鞋。

這並不是長城站的特殊之處,在南極這塊土地上這是一種普遍做法。南極是環境自凈力較差的地方。那裡的低溫使污染物分解的速度放慢。為了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損害,在遊客從遊船登上南極的陸地之前,需要將已用之物用吸塵器進行吸塵處理,每次登陸上下船都要將橡膠靴踏入放有清水的小池子中清洗一遍,再用刷子刷乾淨。

長城站的垃圾處理技術含量很高。在長城站的每個建築物內都有4個垃圾桶分別放置玻璃、金屬、塑料和可燃物,廚房另設有廚餘垃圾箱。

根據介紹,科考隊員在野外作業以及實驗產生的垃圾都要帶回站內做分類處理。長城站的不同種類垃圾有專人搬運到不同區域,然後運輸到垃圾處理站用焚燒爐焚燒處理紙質垃圾和食物殘渣。在焚燒爐中,紙質垃圾要進行兩次充分燃燒,燃燒時產生的濃煙經過降溫、過濾和沉降等幾道工序,形成無色和無污染的氣體之後,才可通過煙道,排出室外。焚燒後的這些垃圾殘渣全部都要裝入收集袋內。

長城站管理員魏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其他不可焚燒垃圾要分別裝入不同的收集袋,所有的垃圾收集袋要存入貨櫃,運回國內進行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