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立嗣問題考論──從一個側面看孫權與世家大族的鬥爭

映真 發佈 2020-01-07T09:41:12+00:00

三國鼎立局面的產生,可以說就是世族崛起的過程中被寒族阻擊而一度中斷形成的狀態。曹魏、蜀漢和孫吳,都各自面臨著境內的世族勢力。而三國在針對世族問題上所採取的不同政策也造成了三國各自不同的命運。

三國鼎立局面的產生,可以說就是世族崛起的過程中被寒族阻擊而一度中斷形成的狀態。曹魏、蜀漢和孫吳,都各自面臨著境內的世族勢力。而三國在針對世族問題上所採取的不同政策也造成了三國各自不同的命運。

吳大帝孫權在晚年是時興起的一系列針對世族的大案,尤其是關於立嗣問題的「南魯之爭」所引起的眾多世族成員牽扯在內的「奪嫡案」,可以為我們展示孫權治下的吳政權中統治者與世家大族的鬥爭脈絡。

一、「南魯之爭」

孫權在位晚年,因長子孫登與次子孫慮相繼夭折,孫權於赤烏五年冊封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同年八月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在禮儀上沒有區別,又同居一座寢宮,引起了朝臣的議論。朝臣們紛紛上書,認為儲君和藩王應該有尊卑之別。孫權下令二人分宮並各自設置了屬官,孫霸開始對孫和產生了怨恨,也拉開了二人的儲君之爭。史稱「南魯之爭」。

孫霸私底下結交了許多大臣,並對太子孫和進行有組織的構陷。孫和也靠著一大批大臣的支持與孫霸進行鬥爭。因眾多臣僚和將領都捲入了這場政治鬥爭,造成孫權在位時期的又一次政治動盪。

在最後以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勒令自殺時,因雙方鬥爭而死亡或失勢的大臣極多,可以說帶給了孫吳政治局面的穩定以毀滅性的打擊。

二、世族的分歧性與統一性

無論是支持太子孫和的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丁密等人還是支持魯王孫霸的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人,又或者被雙方引為心腹的朱據、屈晃、張純、全寄、吳安、孫奇、諸葛綽、楊竺等人,幾乎都是世族出身。

而兩派的世族又不以地域的劃分可以簡單區別,因為諸葛恪、丁密這種典型的北方僑族在兩派中也是與吳地本土世族積極聯繫,甚至出現了諸葛恪和諸葛綽父子兒子各自支持一人的現象。可以說世族無論任何身份、地域都積極參與到這一場兩宮奪嫡之中,大多僅憑與自身的親疏遠近來選擇支持對象,並沒有其他世族內部的派別之爭。

三、孫權與世族

在立嗣問題上孫吳政權內部的臣僚之所以產生了這種僅以親疏而不論地域進行支持的現象,準確的反映了當時孫吳的政治環境和君主同臣僚的微妙關係。特別是作為丞相的步騭和地方第一實力大員的陸遜都捲入其中,說明整個臣僚集團對於立嗣問題達到了休戚相關的程度。而孫權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對於臣僚的態度和最終選擇的手段也說明了孫權家族的屬性與世族之間的矛盾。

1、孫權家族的特殊屬性

孫權在江東的基業是在其父兄的基礎上建立的。其父孫堅,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將領。吳郡富春人,據傳為孫武之後,世代為吏。由此可見孫堅出身於庶族或者說已經衰弱了的世族,家族數代都是出任地方上的吏,並沒有任職中央官員和地方要員。

孫堅的家族早年因為被吳郡其他幾個世族排擠,造成孫堅不得不流落在外依靠軍功才逐步升遷。可以說孫吳的統治者在當時就與江東的世族結下了糾葛。

孫堅死後,孫策一度投靠在袁術麾下,依靠周瑜和孫堅部下的支持組建了一支軍隊返回江東並最終占領了江東。可以說孫策是靠著孫堅的舊有班底加上自己收攏的淮泗集團才創建的江東基業。而且在常年的征戰之中,孫策對於江東世族,尤其是吳郡陸家大開殺戒,廬江太守陸康就是死於孫策之手。

這也造成了江東世族在孫吳初期長期與其保持距離,採用不反抗但不合作的態度。所以孫策在被刺殺臨死前委託了淮泗集團的張昭、周瑜輔佐孫權,並留下江東無法立足時可以回淮上發展的遺命。

2、孫權與江東世族的妥協

孫權繼承之時年僅十八歲,整個政權處於典型的主少國疑狀態。孫權為了迅速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對外利用中原地區曹操與袁紹的征戰時機選擇相對的中立,緩解了外部壓迫;對內向統治區域內的各方勢力進行組合調整,迅速招攬了一大批本土世族擔任官職。

在給予了各方世族軍事、經濟、政治權利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江東的政治局面統合,獲得了境內的一致擁戴。之後前後三次進攻江夏的黃祖,最終誅殺了黃祖,報了父仇,在政治輿論上占了主動。但是此時的孫權地位依然不穩,境內的世族明顯分為兩派,孫權只能在兩派之中保持平衡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

3、依靠世族統治的弊端

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進一步統合境內的各方勢力,尤其是江東本土的世族勢力,多次對外進行軍事行動。為了保持軍事行動的統一,又對世族成員統領的軍隊給予了世襲的權力。這對當時孫吳軍事行動吸引世族積極參與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為後期世族專注於保持家族的軍事實力而無視政權埋下了伏筆。

除了赤壁之戰後對交州的滲透和對於長江上流荊州的奪取外,孫吳之後的對外軍事擴張一律以失敗告終,即使被稱為「類周郎」的陸遜也沒有為孫吳奪取過新的地盤。這使得孫吳的軍事行動不以奪取對方的土地為目的,而是以獲得人口增加自己世族的實力為目標,江東世族對於討伐山越的積極性明顯要大於爭奪天下,因為討伐山越獲得的部曲可以編入自己的麾下。

四、孫權與世族之間的鬥爭及失敗

孫權前期對於江東世族的妥協造成孫吳的政權更類似於西方的貴族封建制度國家,即由眾多貴族組成的一個擁有共同君主的鬆散國家形式。當孫權意識到這種形式的危害時採取了相對的措施來進行挽救,例如扶持呂壹通過興起大獄來打壓世族勢力。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世族的崛起,收回了部分權力,卻也造成了境內世族的重新統合。孫吳的世族不再以過去的地域劃分,也不再以本土世族和僑族作為界限壁壘,而是形成了一個直接面對皇權的統一的利益集團。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孫權意想不到的。

1、孫權最初的嘗試

孫權在立嗣問題最初開始浮現時企圖利用皇權強行消弭世族的影響。在赤烏七年時孫權察覺了太子與魯王不和的傳聞,立即下令二人不許和外臣接觸,活動範圍僅限於居住地和日常處理事務的場所。因為此時距呂壹事件過後不久,政權內部急需穩定的環境,不適宜進行大規模的整合和爭鬥。

再者孫權已經通過呂壹事件打擊了一批權力過大的世族,不再需要強行壓制其他世族。但是這種立足於消弭紛爭的努力註定是失敗的,因為世族中的太子黨和魯王黨已經開始互相攻訐,並影響到了宗室成員。他們都把這次機會看做提升自己政治地位的時機。於是世族內部的黨爭繼續進行。

2、孫權利用世族黨爭

孫權在看出這次紛爭無法通過冷處理手段消弭後改變了策略,利用這次黨爭中的互相攻訐打壓、處死了一批世族大員,趁機提拔其中傾向於自己的世族和宗室,尤其是與自己政治主張相近的世族成員。

孫權在兩派攻訐時先是打壓太子黨的主要成員,顧譚、顧承、陸胤等人被流放和罷黜,陸遜也在孫權的多次責問中被逼自盡,太子也最終被罷黜。當政治的天平傾向於魯王孫霸一黨時又突然處死了孫霸,魯王黨的主要成員吳安、孫奇、楊竺也相繼獲罪被殺。最終立嗣問題以幼子孫亮被立為太子、主張北伐的僑族諸葛恪和宗室孫峻等共同輔政而結束。

3、孫權策略的最終失敗

孫權打壓世族勢力的鬥爭,可以說是兩敗俱傷的結果。雖然孫權暫時壓制了世族中的反對派,但也付出了太子被廢、魯王自盡的慘痛代價。世族中最具軍事才能的陸遜及一大批富有才能的文臣武將也被誅殺或流放,對孫吳政權也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最終的局面也不過是孫權的幼子孫亮在位七年即被廢黜並最終被殺,輔政大臣中宗室孫峻誅殺了僑族的諸葛恪獨攬大權,與曹魏的司馬懿殺曹爽正好相反而已。

孫峻去世後孫綝繼續獨霸大權,引起世族和新帝孫權第六子孫休的集體反對。在另一次政變之後孫綝被殺,孫休短暫的控制了政權。但是當孫休病逝後,世族又集體違背了孫休的遺命,另立孫和的兒子孫皓為帝。可見當時的世族勢力已經重新崛起,並達到了可以控制新君人選的地步。

結語

對比曹魏與孫吳兩國世族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在被曹睿或孫權打壓之後都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例如司馬懿的裝病和諸葛恪的被殺。但當時機成熟時又毫不猶豫的奪回大權,甚至殺死皇帝。

可以說孫吳的例證可以說明即便司馬懿敗給了曹爽,也會又其他的世族繼續崛起並最終取代曹魏。孫權在立嗣問題中同世族的鬥爭也是這樣,雖然暫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但最終還是被世族重新崛起,只不過是暫時延緩了世族崛起的速度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