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出的字是否為漢字?專家:並非如此,倉頡可能是埃及人

神棍姐啃史 發佈 2020-01-07T09:44:17+00:00

一提到《山海經》,不少人讀者都對其嗤之以鼻,認為它是一本道聽途說加臆想的書籍,雖然年代久遠,卻夾雜著太多不切實際的元素,不值得一觀。

一提到《山海經》,不少人讀者都對其嗤之以鼻,認為它是一本道聽途說加臆想的書籍,雖然年代久遠,卻夾雜著太多不切實際的元素,不值得一觀。可事實並非如此,近些年來,不少學者都提出了夏朝源於古埃及的論點,而對此進行證明的證據,正是看似不起眼的《山海經》,甚至證據表明,創造漢字的倉頡也很有可能是古埃及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且聽編者慢慢道來:

倉頡造字的傳說,早已經傳遍了神州大地,更是每一位中國人都知曉的常識。倉頡創造出漢字究竟有多偉大?我們倒不如列出一組數據來看一下:拉丁文、英文、德文的字母數量,各自共有26個,俄文共有33個,而漢字的現代常用字,卻足足超過了3000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並且在寫法上也千差萬別,令不用漢字作為母語的外國人感到學習的困窘。不得不說,這是中華民族祖先給後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更是所有國人值得驕傲的榮耀。

作為漢字的第一創始人,倉頡毫無例外地被推上了神壇,成為萬人敬仰的對象。相傳,倉頡造字之時,天上下起了粟米,地獄中有鬼哭狼嚎之聲。為何?因為上天怕人們學會漢字之後,變得更加聰明,繼而擺脫愚昧的勞作,繼而發展出新的社會形態,動搖自己的地位。地下的鬼哭,是因為鬼魂作惡太多,怕人們學會漢字後控訴自己的罪狀,而狼之所以嚎叫,卻是生怕人們用狼毫製作毛筆。

由此可見,漢字的發明是社會的重要進步的變革標誌,更是中華民族延續5000多年的基本文化保障。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對古代文化探索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夏、商、周三朝。毫無疑問,商代自商湯而起至商紂滅亡,它的確存在過,地下文物的出土也證實了這一點,周代的春秋戰國更是亂成一鍋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對於夏朝的存在來說,學者們一直分成兩個派別,一部分學者認為,夏朝的確存在,否則商代之前的歷史將是一片空白。可另一部分學者卻認為,夏朝根本就不存在,因為在任何古代遺址中,都未能發現夏朝文物的影子,包括二里頭文化遺址。

持夏朝不存在學說的學者們,並非完全否定夏朝的存在,而是否定夏朝存在於中原,在他們看來,夏朝很有可能是「外來戶」,它起源於古埃及。既然觀點已經提出,學者們的觀點又會是什麼呢?當然是出自於《山海經》。

《山海經·西山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南望崑崙 ,其光熊熊,其氣魂魂」。學者們認為,文中的「崑崙」,指的並不是崑崙山,而是現代馳名中外的金字塔。他們還指出,金字塔剛修建之時,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看到的這般破舊不堪,而是塗滿金粉的一座超級豪華的建築,從而在太陽的照射之下,才會有「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的說法。不僅如此,《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的:「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中的「開明獸」,也被學者們認為是現代金字塔附近的獅身人面像。

按照常理而言,上述兩個證據實在有些理想化,其中夾雜著不少猜測的成分,我們可以拋開這兩種問題不談,從文化的角度來談談古埃及文字與漢字的關係。眾所周知,古埃及文字是著名的象形文字,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刻記在法老王那默爾的鎧甲關節板上。它的特點很明顯,既然複雜多變又具有規律性,甚至還會出現漢語中借音的用法。

下面我們看兩張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倉頡的「倉」字,變化成甲骨文之後,其形象與下圖中的鳥頭人神神的動作幾乎完全相似。此時問題來了,這位鳥頭人究竟是誰呢?其實他的背景並不簡單,這位鳥頭人名字叫做「托特」,是古埃及眾神中的一員。古埃及神話中的神靈眾多,同時也擁有各自的管理範圍,如太陽神拉、風神舒、雨神泰芙努特、冥王奧西里斯等等。托特究竟掌管哪方面呢?其實他正是古埃及的智慧之神,更是月亮、數學、醫藥之神,不過最令人吃驚的,還是因為他創造了古埃及的文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敏銳地發現兩個巧合,一是倉頡的「倉」字,與托特形象很相近,二是倉頡與托特都是文字的發明者,這似乎可以證明,二者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不僅如此,學者還提出,其實托特的頭部是一個朱䴉的形象,同時托特也有一隻狒狒握著月亮的形象。倉頡本姓侯剛,也就是說,侯剛中的「侯」可能通「猴」,而狒狒正是一種類似於猴子的靈長類生物。雖然這個推論有些牽強,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其存在的價值。

時至今日,關於夏朝是否來自於古埃及的論斷,還沒有確切的定論,不過編者還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文化科技的進步以及更多文物的出土,縈繞在我們頭頂的一切謎團都會被揭開,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參考資料:《山海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