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產品 7.0 版本的意義,聽網易雲音樂的回答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發佈 2020-01-07T09:47:06+00:00

7.0對於入口級的中文網際網路產品來說,是一個重要節點。它是這個產品過往內功的集中體現,又是下一個世代這個領域產品大趨勢的折射。這一次,網易雲音樂給出了答案。

7.0對於入口級的中文網際網路產品來說,是一個重要節點。它是這個產品過往內功的集中體現,又是下一個世代這個領域產品大趨勢的折射。這一次,網易雲音樂給出了答案。

當大家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和談論2019年「在網易雲音樂聽了多少首歌」,「年度歌手是誰」時,網易雲音樂在2020年開年更新了它的7.0版本。

7.0對於入口級的中文網際網路產品來說,是一個重要節點。它是這個產品過往內功的集中體現,又是下一個世代這個領域產品大趨勢的折射。

比如手淘的7.0版本,最大的改變是商品詳情新增精選短視頻合集、店鋪首頁和全部寶貝中看寶貝都支持短視頻。這個版本更新發生在2017年,但顯然,這是電商平台接近線下購物體感的一次預告。

5G時代,我們在淘寶發現商品更多以短視頻和直播呈現,當我們發現短視頻的時候,就是在發現商品。

微信的7.0版本介面變得更扁平,公眾號文章的點讚變成了「好看」又變成了「在看」,短視頻在各種維度嵌入微信。一開始用戶吐槽不習慣,久而久之也就「真香」。

再比如應用寶的7.0版本,從應用分發轉變到了「內容+服務」的分發,這個轉變的大背景是移動網際網路紅利走到盡頭,應用分發被重構。

從電商、社交到應用的入口,7.0的版本都意味著新的內容環境與產品環境。音樂也不例外。

在音樂大盤逐漸交到95後手上時,網易雲音樂7.0版本的問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音樂發現效率的一次疊代,用戶體驗的再次升級,長尾音樂價值的充分釋放。

一、網易雲音樂7.0新增了哪些功能?

關於這次網易雲音樂的改版,有不少彩蛋,用戶可以自己去開掘。在這裡我想先著重談一談此次改動對音樂發現效率來說意味著什麼。

網易雲音樂的發現主動權向來是給用戶的,除了首頁banner是重運營以外,其他全是產品和數據驅動,不同的用戶的主頁就有不同的「貝多芬」

在此前的版本裡面,發現的功能主要由「每日推薦」以及「歌單」、「推薦歌單」來完成。網易雲音樂的個性化推薦的確很精準,這已經是一個大面積共識,很多人甚至認為這比「男/女朋友還懂我」。推薦越准,也就意味著音樂曲庫被激活的可能性越大。

不過,對於Z世代用戶來說,需要的是一個泛娛樂樂園,比如迪士尼。一個好的年輕化的產品,都是一座線上迪士尼樂園。>

圖:首頁首屏介面iOS版(左)和安卓版(右)

網易雲音樂7.0增加了更多用戶發現音樂的通道,比如「風格推薦」、「場景歌單」、「雲村精選」、「大家都在聽」等個性化音樂推薦板塊。對於不滿足每日推薦和推薦歌單的用戶來說,音樂探索的入口更多了,遊樂園的粘性更強了。

下面我想從一個網易雲音樂重度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幾個板塊帶來的變化。風格推薦,顧名思義,是根據用戶聽以往的聽歌風格或歌手風格來推薦單曲,比如民謠、搖滾、電音。

事實上,沒有這個功能之前,我也會去刻意搜索喜歡的民謠和搖滾音樂,通過關鍵詞或者歌單庫,這個過程稍顯繁瑣,且準確性不穩定。現在,我的發現首頁,自動就有了「歡迎進入歐美圈」,再刷新依次出現了「相似藝人,根據縱貫線推薦」、「根據IF I Stay推薦」。

場景推薦則是考慮用戶所在場景,針對性地推薦契合的官方歌單,場景涵蓋的意義很多,比如通勤路上,比如睡前。

此刻一邊寫稿一邊聽歌的我刷新了兩把,網易雲音樂給我推了「Coffee Tea or Cola」、還有「 窩沙發 躺著聽 你隨意」。瞬間我覺得面前「這隻網易雲音樂」,是一個很懂我的AI。

雲村精選是把雲村社區的優質Mlog聚合推薦至首頁,讓音樂不只能聽還能看。細心的用戶可能已經發現了,在「帳戶」這個Tab,創作者中心的位置提前,而Mlog也已經被置於其中。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談到過,現在的用戶擅於在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興趣點,會涉足各種領域,探索個性化的發展,以達成自我塑造。網際網路讓人際關係網絡更加廣泛,而複雜資訊和海量數據也在某種程度上抬高了嘗試門檻,基於此,他們更渴望獲得「優質的」內容。

雲村圍繞音樂展開的興趣圈子,是典型的弱社交關係鏈,趨同的興趣內容為引子,實現對強社交關係的轉移,將社交壓力減緩到一個適中的度。比如,我就可以在「雲村精選」發現同樣喜歡聽王菲的村民。

「大家都在聽」則基於地理位置、年齡、星座、天氣狀況、特殊節日等維度推薦場景單曲。比如,我現在看到的是「90後都在聽」,這幾首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歌曲,但我也挺想看看其他90後在聽什麼歌。

除了發現這個Tab的板塊新增外,「我的」這個頁面也有不少變化。一方面是UI調整,另一個則是新增了歌單小助手功能。這個功能像是一個篩選漏斗,使用這個功能,你可以在喜歡的所有歌單中輕鬆找到想要的音樂。

歌單小助手提供歌單、曲風、語種、歌曲年代、歌手、冷門程度、場景、收藏時間等維度,通過在這些維度里做選擇題,就快速篩選出歌單中中意的好歌,比如我就可以找出「最近收藏的磁性民謠男聲」、「適合夜晚聽的華語女聲佳曲」等。

可以看出來,7.0版本是網易雲音樂突破自我束縛的又一次嘗試。這一代年輕人在網絡上的行為有著明顯的「松圈主義」傾向,即愛好多元,又不受拘束,在「用完即走」和「深度使用」上自如切換。

網易雲音樂7.0版本升級,其本質邏輯在於專注做音樂推薦,提升用戶發現音樂的效率,崇尚簡潔的用戶可以快速發現,愛好探索的用戶則又能深度沉浸。

二、為什麼總是網易雲音樂在「帶節奏」?

那麼問題來了,從歌單、樂評到現在的場景化推薦和分發,為什麼總是網易雲音樂在帶行業的節奏?

一個產品哲學在於「改變用戶而非迎合用戶」。

一個事實是,即將滿7歲的網易雲音樂,完成了中國音樂用戶習慣的一個進階培養。

在網易雲音樂做歌單之前,歌單的需求被視作長尾需求而非主流需求,但現在我們也看到了,網易雲音樂不僅完成了自身產品廣泛的用戶歌單系統的培育,而且現在整個網際網路世界音樂用戶,大多數都習慣了通過歌單來雲同步和管理自己的歌單,而不是曾經的用專輯、歌手分類或者排行榜這樣的工具方式。

7.0版本很大的一個變化就在於豐富了歌單的維度,從風格到場景,更具個性化。「雲」這樣的數據理性,輔佐以場景這樣的情緒感性,讓音樂分發更為精準,長尾音樂價值得到釋放。

此前,網易雲音樂副總裁丁博談及大數據對音樂產品模式的改變——讓「人找歌」變成「歌找人」。曾經我們靠「撞大運式」一首首搜索尋找歌曲,效率很低。網易雲音樂徹底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模式,打造了歌單、樂評、動態、雲村社區等等創新功能,用數據和算法讓好歌曲通過更多方式精準地「找到人」。

此外,用大數據挖掘潛力歌曲,可以激活沉睡曲庫,釋放長尾音樂價值。網易雲音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歌模型,通過歌單、樂評、動態、雲村社區等個性化方式精準地將內容推動給用戶,一方面不斷推火新人和新歌,另一方面激活了沉睡曲庫,釋放了大量長尾歌曲的價值。

長尾理論最初是由《連線》雜誌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於2004 年發表,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Netflix之類的平台之商業和經濟模式,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

用戶端音樂發現的效率提升,對應的就是音樂人的音樂分發效率提升。丁博舉了個「房東的貓」的例子,三四年前她們的歌迷還很少,是標準的長尾音樂人,需要靠眾籌才能推出自己的首張專輯。如今,房東的貓在網易雲音樂已有249萬粉絲,被稱作是國內第一民謠女組合。在評論區,不少用戶留言是通過網易雲音樂的每日推薦聽到房東的貓,隨後變成房東的貓的粉絲。

丁博說,要利用大數據做好分眾內容服務,不過重視數據並不意味著迷信數據,盡信「數」不如無「數」。拓展音樂品味、提高音樂審美,這些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數據完成。所以,網易雲音樂就在個性化推薦的基礎上也加入人工推薦的機制,讓數據服務於內容,讓好的、優質的內容擁有更好的數據表現。

三、雲村的建設說到底還是要站在用戶這邊

如大家所見,用戶喜歡把網易雲音樂稱之為雲村。網易雲音樂7.0齣爐,意味著雲村又做了一番改造,而改造的核心,就是站在用戶這邊。

雲村用戶以興趣和價值聚合,針對音樂內容從事生產、消費、社交活動,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實踐與連接,構建的是一種參與式文化空間。空間以音樂社交為核心屬性,人、內容、互動分別是參與式文化空間中的三個要素,三者緊密相關。

人,是音樂社交的主體,既包括用戶也包括音樂人。內容,是音樂社交的載體。這種參與式文化空間的構造,是社區化音樂平台區別於工具化音樂平台的本質。

這一點,和嗶哩嗶哩很像,如大家所見,用戶喜歡把B站稱之為小破站。早在2016年,知乎上就有一個問題叫做「為什麼嗶哩嗶哩和網易雲音樂能培養出死忠粉?」。截至目前,回答有674個,很多回答都提到了同一個關鍵詞是「尊重用戶」。

於產品而言,要讓95後、00後有更多的主人翁意識、心態與歸屬感。網易雲音樂和B站,區別於其他平台一個特質就是其「參與式文化空間」

在雲村這個空間裡,音樂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身份邊界日益模糊,用戶既可以是創作者,也可以是聽眾和觀眾,既可以是音樂文本的評論者,也可以是音樂文本的改造者。而這個空間高效運轉的基石,就在於音樂發現效率的不斷提升。

蘇軾有句話叫「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用來形容網易雲音樂的疊代也很恰當。無數的用戶數據累計和需求洞察,最後反饋到精簡扼要的產品組件上。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注網際網路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