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教育長效發展的源動力

語文大師課堂 發佈 2020-01-07T10:13:26+00:00

學校文化的構建,首先必須回答「建設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等根本問題。在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一所學校只有準確進行文化形象定位,才可能使辦學指向更明確,也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以文化為基礎。

學校文化的構建,首先必須回答「建設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等根本問題。在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一所學校只有準確進行文化形象定位,才可能使辦學指向更明確,也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以文化為基礎。管理是一種社會職能,因而既要承擔社會責任,又要根植於文化之中。教育管理同樣遵守著這樣的基本規律。在一所學校,任何規章制度、組織結構、教育教學方法只有植根於相應的文化體系中,和學校特有的價值體系相吻合,才能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願景。亦即是說,學校的「文化經營」才是更高層次的管理經營;只有基於文化層面的管理,才能夠突破目前學校管理的瓶頸,形成學校的文化品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文化場域,使師生員工都在一種文化的薰染與陶洗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從而真正提升整體辦學水平。

現在很多學校對學校文化的效力的認識既不清醒也不充分。這裡最大的表現在於:一些新興的學校,沒有打造文化的意識;而更多的學校,在無法擺脫應試的陰影時,既不能對自身發展的歷史進行細緻的梳理,更沒有打撈那些即將消逝的文化使命感。至於文化創新意識,則更加淡然。

當然,也有人意識到構建學校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最大的盲點又恰恰在於對一種教育常識的尊重: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者是人。阿莫納什維利說過:不是知識在教育人,而是傳授知識的人在教育人。

教育要尊重常識,在這句具有規律性與指導性的命題里,還隱含了對教育文化的尊重。在發展與傳承的視域裡,是學校文化或所有學校成員的文化努力,以薪火相傳的方式,書寫著一個學校的教育發展史。

閻德明教授在《現代學校管理學》中提出:「所謂學校文化,就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澱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範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它表現為學校的綜合個性。」



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儘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但只有價值觀才是文化的基礎或核心。學校文化也是這樣,是圍繞著學校價值觀建立起來的。學校價值觀是聯繫形形色色的學校文化子系統的紐帶,是學校建築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行為文化等的精髓與靈魂。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最重要的就是學校價值觀建設;校長對學校文化的領導也首先表現於一種價值引領,學校的和諧程度取決於全體師生在學校價值觀方面達成的共識程度。

學校價值觀建設從具體的方面說,就是要解決學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價值觀問題,既包括批判那些錯誤的價值觀,也包括解決不同人群的價值分歧與衝突問題,並根據時代的要求,形成適合時代發展要求、反映時代進步趨勢的新的學校價值觀。

當前中國社會的文化變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複雜狀態:既深受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又存在著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契機;既唱響了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也存在著文化多樣性日益突出的事實;既出現了後工業時代或知識社會時代文化的萌芽,又存在農業時代與工業時代文化的明顯特點。從價值基礎來看,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功利主義與理想主義、民族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同時存在、相互激盪。面對這種複雜的文化狀況,學校文化建設當何去何從,學校文化建設應當擔當起什麼樣的任務與使命,學校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什麼,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個民族核心的價值觀是由文化決定的,或者說核心價值觀就是文化的精神體現。從這個角度說,建立一個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必須建立起一個學校的文化方式。從這種學校文化建設的大視野出發,今日之學校文化建設首先應該非常清晰地申明其文化與價值立場。

  不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不能成為高品質的學校。



  沒有文化的學校是另一種薄弱學校。

文化就是力量。它是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的複合體,是軟實力的本質表現,也是硬實力的無形內核。文化是凝聚力、親和力、滲透力和創造力的總和與根本概括。學校要獲得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這一源動力上尋求根本的方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