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跳越差?資深HR:別讓跳槽影響你的錢途

綠晶夢 發佈 2020-01-21T10:52:58+00:00

曾在BAT和知名快消任職招聘,我接觸了很多頻繁跳槽的人選,雖然替一些跳得好的人高興,但是我更替大部分因頻繁跳槽影響職業規劃的人感到惋惜。

年後又是一波離職潮,你是不是也在糾結著要不要跳槽呢?曾在BAT和知名快消任職招聘,我接觸了很多頻繁跳槽的人選,雖然替一些跳得好的人高興,但是我更替大部分因頻繁跳槽影響職業規劃的人感到惋惜。

今天想和大家談一下關於跳槽這件事,我會從三個方面分享:第一部分會介紹什麼是頻繁跳槽,講述頻繁跳槽的三大危害;第二部分我會和大家分析三點眾人頻繁跳槽背後隱藏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發現;第三部分我會分享如何分析是否該跳槽:先對自己進行職業定位、抓住要點分析是否要跳槽,以及談下大家都關注的問題——如何判斷下一個offer是不是大坑。

一、不要讓頻繁跳槽害了你

最近我在面試銷售主管,聊了近20個人選,其中有幾個頻繁的人選讓我覺得有些可惜。這幾個人,其實綜合底子還是可以的,但就是因為頻繁跳槽且換行業,一直沉澱不下來。

其中一個211重點學校畢業的銷售,三年換了6份工作,期望薪酬上寫著5-6K,真的讓我覺得有點意外,我還一度以為自己看錯了。頻繁跳槽是屢見不鮮的職場現象,有人跳的很成功,也有人跳的亂七八糟。

  • 作為招聘HR,我聊了近幾千人,發現頻繁跳槽的人,真的很少有跳的完美的。

根據某調研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每年九十月份的跳槽高峰,82%的職場人士都蠢蠢欲動,想通過跳槽來實現更高的職業發展要求。然而因為跳槽跳錯、而跳入「陷阱」的機率高達62%。

  • 那到底什麼是頻繁跳槽呢?

其實這主要就是定義一下這裡的「頻繁」具體是指什麼,很多企業對這個詞定義都不同,根據某人力資源雜誌研究表明,大部分HR認為工作少於一年就換公司的屬於頻繁跳槽;但是銷售崗位等流動性大的,可適當放寬時間範圍。

美通無線人力資源經理陳曉輝說,通常在一個公司工作少於一年就算是跳槽頻繁了,不過這也和行業特點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看求職者給出的跳槽理由是否合理,如果求職者給出的跳槽理由是和他的職業設定相符,那麼這是可以被理解的。

  • 跳槽跳得好當然是一次美麗的轉身,那如果跳得不好會有什麼危害呢?

(1)不斷在原地踏步

離開意味著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如果頻繁跳槽,可能每次去到新公司都是在做一些比較基礎的工作。因為在原來的公司時間短,還來不及沉澱,還不夠時間成長到去接觸核心工作。可能在原公司對業務剛有點熟悉,又去了新公司,跳來跳去,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適應上,這對於個人成長和積累是極為不利的。另外,如果經常想著如何跳得更高更遠,那麼在現崗位也不會花太多心思,那成長一樣會受局限,那麼跳槽真的能幫助你走得更遠嗎?

(2)阻礙你的錢途

大多數人以薪資的變化來衡量跳槽的成敗,連馬雲也說過,跳槽要麼是錢給少了,要麼是心受委屈了。可是你真的能越跳越多錢嗎?我看未必。就像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跳槽,在崗位層級和工作內容上未必會獲得提升,而薪酬其實是跟能力及崗位掛鈎的。崗位價值不大,那麼哪來的高薪呢?

我們跳槽的其中目的之一可能就是為了獲取更高的薪酬,但是頻繁跳槽卻有可能阻礙我們的錢途。另外頻繁的跳槽會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極其不利於你今後的長遠發展;而且很多企業都有人才庫,HR會對你的狀態進行記錄,而且跟進狀態可能是永久保存的。說句很真實的,可能你連簡歷篩選環節都通不過,別提是否有面試機會了。

(3)造成內心上的自卑

而跳槽最為嚴重的,則是讓一個人產生自卑。頻繁跳槽可能會導致跳槽惡性循環,從而會讓人漸漸產生不自信,甚至連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影響。試想一下,假如我們不斷跳槽,但是跳得不好,我們是不是有時也很害怕別人問我們在哪裡工作;甚至因為害怕被別人問,我們可能都不敢主動找別人。正是怕給別人一種自己能力不夠的印象,所以連社交也會變得消沉,這也是頻繁跳槽帶來的危害之一。我之前一個舍友就是這樣,本來很活躍的姑娘,後來換工作換到說不想聚會,原因是覺得自己換的公司不好怕被別人問。



二、為什麼你總是在頻繁跳槽?可能你只看到了表面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有三點:

想問問大家,你想換工作的時候,都在想什麼?是不是覺得自己應該有個更好的去處?覺得看上級不順眼?覺得現在公司的人很難溝通?覺得工作氛圍很沉悶壓抑等等……

想離職的理由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但是作為職場人,我們更多的還是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頻繁跳槽的你,有想過自己為什麼總是在換工作嗎?在HR眼裡,經常跳槽的人背後都有什麼自身原因呢?和大家分享三點:

(1)習慣逃避問題

在職場裡,我們會遇見各種棘手問題,讓我們焦頭爛額的問題包括業務處理、人際關係、管理制度等。而讓我們產生離職念頭的,往往也是這些原因。但是有句話說,哪裡都是坑,這句話用在職場其實是挺合適的。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企業也都一定會有自己的問題,也會存在你看不順眼的現象。

所以作為成熟的職場人,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盡力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先讓自己去適應。如果一遇到問題就想著離職,不去爭取不去解決,那麼這就是一種逃避的習慣,跳槽可能會上癮;而且即使你跳槽了,在很大機率上,你可能還是會遇到一樣的問題,你還是要面臨這種挑戰。

(2)缺少職業規劃,自我認知不夠清晰

很多應聘者跳槽不僅是換公司,而且是連行業、崗位全都給換了;這很明顯就是沒有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認真思考。剛畢業的人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畢業好幾年了,還是在不斷換來換去,那麼說明這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清晰和對自己的職業目標不夠清晰。那怎麼樣認識自我和進行職業規劃,下文會有介紹哈。

(3)挑公司的眼光差,欠缺分析判斷能力

還有的應聘者的確是因為一些客觀原因離職,比如公司倒閉了,或公司業績不好要裁員等。曾經有個人選,一年換了三家公司,離職原因都是公司倒閉了。一次兩次還說的過去,但是次數多了就真的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入職前為什麼沒有對公司進行綜合的了解,要相信很多東西是有跡可尋的。


三、正在猶豫要不要跳槽的你,該怎麼辦呢?以下和大家分享如何進行職業定位、怎麼抓住要點判斷是否要跳槽,及如果判斷下一個offer是不是大坑

(1)別急著跳槽,先找准自己的職業定位

跳槽不可盲目,所有的跳槽都應該是有目標的,那麼如何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呢?可以用冰山模型對自己進行職業盤點:

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模型,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HR在面試的時候,經常會用這個模型設置問題對人選進行甄選,那我們其實也是可以藉助這個模型來對自己進行認識。

冰山模型各核心要素由外到內分別是知識、技能、 社會角色、自我概念、 品質和動機。知識和技能是冰面上的部分,也就是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部分;而其它幾項屬於冰面下的,是指不容易被別人發現的。

知識指一個人對某特定領域的了解,比如財務知識;

技能指一個人能完成某項工作或任務所具備的能力,比如表達能力;

社會角色指一個人對職業的預期,即一個人想要做些什麼事情,比如教師;

自我概念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比如樂觀精神;

品質指一個人持續而穩定的行為特性,比如誠實;

動機指一個人內在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驅動、引導和決定個人行動;例如成就需求、人際交往需求、金錢需求等。

那了解了什麼是冰山模型,那如何運用呢?

1)首先找到自己的優勢部分。知識和技能都是比較直觀的,總結下自己掌握了什麼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這些部分可能就是我們在找工作時的優勢。比如,你大學學的是營銷管理,也做了一年銷售,掌握了客戶談判技巧等;那麼這就是你的優勢啊,你下一份工作可以找需要一些營銷知識的、需要和別人溝通判斷的崗位;例如銷售、招聘等崗位其實都有這部分性質。

2)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一份工作做得好不好,其實和自身是否有動力有非常大關係的。要找到動力,可以用冰山模型里的動機維度思考,回顧一下自己在過往的經歷中什麼時候幹勁滿滿,什麼時候充滿激情,為什麼會這樣。比如我,我覺得能承擔更多責任時會覺得很有動力,因為我感覺到了被認可,那麼我在找工作時就會特別關注我的工作內容以及上級的放權程度。

如果你有很強的金錢慾望,那麼找一些有提成的工作會更適合你。假如你很看重在工作上的金錢回報,而你找了固定月薪四五千的文職類崗位,那麼顯然你的工作動力是不夠的。再舉個例子,有一些人喜歡幫助別人,每次給別人解決問題都很開心,但是又不想過於主動;那對於這部分群體,基層崗位有客服類,高級的有職業諮詢師等等。之前我一個朋友在求職期比較迷茫,他也是通過這個方法不斷思考,不斷問自己這些相關問題,才找到自己認為適合且有動力的工作。不要覺得思考這些問題太難,思考清楚了能讓你收益無窮。

3)想想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利用冰山理論的社會角色、自我概念和特質維度進行思考,未來的你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你想成為這樣的人,你身上是否具備一些相關特點?

大部分人的心裡其實都有自己想活成的樣子,甚至潛意識裡有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比如我面試過一個做銷售的人選,他在面試時和我說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一個設計師,只是由於現在沒經驗所以先找銷售的崗位。且不說他是適合做設計,假如他幾年後再決定轉型做設計,中間浪費的這幾年其實真的蠻可惜的。

綜上,我們可以利用冰山模型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優勢、興趣和動力,以及想想我們想要成為的人;從而判斷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下一份工作應該找什麼樣子的。很多人可能說不知道未來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也是正常的,那就先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思考。了解了職業定位了,就可以判斷目前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以及有針對性地去找下家。

(2)利用第一性原理判斷是否該跳槽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曾提出過這種思考模式。他認為在每一種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用大白話講,第一性原理講的是我們思考時要明確出發點和目標,找到最本質的東西,最核心的東西。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被媒體提問,為什麼他能夠在多個不同領域實現創新,他當時的回答就是:「通過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華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後從最核心處開始推理..."而他也在電動汽車、航天運輸、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佳績,每次的創新他幾乎都能找出最核心的點,然後進行重點攻破。這便是第一性原理成功被利用的案例,當然也還有很多其它的商業案例。

而在找工作上,同樣可以運用這個原理,我們要找到自己最關注的點;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極少的,所以一定要抓關鍵點。舉個例子,對於大部分畢業1-3年的人來說,換工作最關鍵的點便是能力增值。一份工作是否能讓自己增值,會決定你未來的路能走多遠。再比如,如果你近一年真的是很急需要錢,那你的第一要點可能是工資;什麼加班啊路遠啊這些因素,都是可以排後面去的。那如何找到你找工作的第一要點,可以回到前文用冰山模型思考自己的動力、優勢和興趣。

我之前的上級便這樣和我們的校招管培生說:剛入職場的大學生,其實還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不應過分在意崗位及待遇。應該在工作中積累經驗,實現從「人材」到「人才」的轉變。

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將找工作最關注的因素進行排序,然後思考現在的企業是否能提供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如果最核心的都沒有,那建議可以看看機會;如果有,還是可以看情況決定是否要留下來。同樣的,是否要去下家,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判斷下家企業的機會是否滿足自己的需求。

(3)如何辨別下一個offer是不是個大坑

很多人和我說,怕去新的公司會遇到大坑;既怕下家公司的企業發展情況不好,又怕面試官在崗位上畫大餅。那如何去判斷是否有大坑呢,以下分享三點:

1)先用商業模型理論分析公司的優勢

公司有發展,才能給員工提供好的發展平台。那如何判斷公司是否有發展,可以通過商業模式思維進行判斷。《商業模式全史》提到了定義:把採購來或生產出的價值提供給他人,以換取同等的價值。而裡面的要素組合就是商業模式,而這些組合概括為顧客、價值提供、盈利模式和競爭力。

所以我們同樣可以採用這種思維方式去判斷,去找到公司的優勢,判斷公司的業務情況。那怎麼找呢?可以通過官網、可以通過行業相關網站,可以請教業內的資深人士,那其實最便捷的方式是問面試官。以下有幾個問題是最常被問到的:貴公司的業務優勢是什麼?與公司的競爭對手相比,我們的業務模式有哪些優勢,有哪些劣勢?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如果公司連自己的核心優勢都沒有,什麼時候倒閉了都很難講。

而有人也會和我說,那有些面試官不太願意回答。但如果面試官回答不好,或者處理方式不太恰當的話,那麼這個企業的用人標準或者對人才的珍惜程度是要再考慮的。也有人說,可能自己面的是基層崗位不太適合問這種問題,那其實可以注意溝通技巧,比如用請教的方法問也是可以的。不過呢,如果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覺得你不合適,不願意過多回答也是正常的,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可以等過了面試再詳細溝通。

2)了解崗位的招聘原因及公司對這個崗位的期望

其實一個崗位的招聘往往有兩大原因:離職替換和崗位新增。離職替換的話,我們可以了解下為什麼上一個人會離職,是不是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那自己是否能解決。

崗位新增的話,是為什麼會新增。有些面試官可能不會直接回答你,那麼你可以問下公司這個崗位一般會遇到什麼難點,或者問下面試官希望這個崗位的人在什麼階段需要做出什麼成績,現有的資源支持是怎麼樣的。這樣你就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去判斷這個崗位是否適合自己,或者自己是否能勝任這個崗位了。

3)從面試過程去判斷公司的整體情況

作為應聘者,最直觀的就是通過面試過程去判斷這家公司怎麼樣了。在面試過程中,我們可以判斷下與面試官的溝通是否順利、面試流程是否順暢、公司環境是否整潔等等。如果面試官自身水平太低、面試流程安排很不合理,或者辦公環境太亂,那麼這個公司很大程度上管理是混亂的,或者用人標準也很低;這種情況下,我們是需要再進一步甄別的。

我兩年前找工作時面試了一個遊戲公司,遇見過一位HR,面試過程不斷在打斷我說話,全程沒有一點笑容;後面她居然來到我現公司面試HR,我上級對她的評價是情商很低,也覺得他們公司的人力專業度欠缺,而她換工作的原因是公司倒閉了。這個案例還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面試過程要擦亮眼睛,你一定會發現很多問題。


跳槽一直在困擾著職場人,而正視這個問題,如果處理妥當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成長。決定是否要跳槽,可以先思考自己想要跳槽的原因,用冰山模型幫助自己找到職業優勢和動力;其次,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思考是否應該跳槽,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最後,理性挑選offer,防止進入大坑。期望我們都能理性面對離職潮,做更優秀的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