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季2:藝術品最愛賣給誰?非價高者得!| 有料的文史

有料的文史 發佈 2020-01-07T11:05:01+00:00

最近,畢卡索名畫《女子半身像》被撕一事引發關注,這幅畫作目前估值2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億元。不必驚訝,藝術品本就是「商品」,它可以依靠「價格」實現「流通」。藝術品買賣形式多樣但藝術品相比於一般商品,又很特殊。

最近,畢卡索名畫《女子半身像》被撕一事引發關注,這幅畫作目前估值20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億元。

不必驚訝,藝術品本就是「商品」,它可以依靠「價格」實現「流通」

但藝術品相比於一般商品,又很特殊。商品的買賣通常只依靠價格因素,而一件藝術品最終賣給了誰,卻不是由誰出價最高決定的。有時面對高價的「誘惑」,甚至會選擇免費贈與

藝術品最愛賣給誰?作為文化產業管理顧問的有料君,這期就幫你解答這個問題。

top1:博物館!

有料君有不少藝術家朋友,當問到他們最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誰收購時,幾乎100%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答案:博物館!

有這種想法的不只藝術家本人,還有代理他們作品的畫廊。如果一件作品能進入博物館,那是一種「蓋章」的榮譽,會間接提高這位藝術家全部作品的地位與聲譽。除此之外,博物館的收購對藝術品價格也有強烈的正面影響。博物館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支付的價格水平越高,在私家收藏市場上的作品平均價格水品也越高。

畢卡索為例,羅浮宮在舊時的規矩是著名藝術家死後十年其作品才能入藏,而畢卡索卻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進羅浮宮的畫家。憑此殊榮,他不僅成為各大商業畫廊的寵兒,而且也奠定了自身在藝術史上的價值

也許,你會有疑問,難道藝術作品不是無償捐贈給博物館嗎?

沒錯,一方面,眾多影響世界藝術、美術史的頂級博物館如MOMA等,都是在捐贈的基礎上壯大發展成如今規模;但另一方面,全世界的各大博物館在藝術品收購方面在進行著競爭激烈,他們願意支付真金白銀來尋求傳承有序的經典佳作。

比如阿爾達比勒地毯是世界上最早有日期記載的地毯,同時也是最為精緻和瑰麗的地毯之一。1893年3月,當時的英國設計師莫里斯驚喜的發現了它正在出售,於是便勸說V&A博物館收購。最終,博物館以2000英鎊的價格買下了這條地毯。

也許,會有很多私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購買這件藝術珍品,但事實證明,畫廊毫無疑問會把「博物館」排在自己最想出售的名單中。因為在這裡,藝術品會得到最科學的保護、藝術價值會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它會成為全人類的珍寶而不是某個人家中的金屋藏嬌。

top2:領域專家與有名望者!

名人效應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非常有效,這裡同樣包括藝術品交易領域。

近年來,隨著我國收藏市場的飛速發展,很多拍賣行特意推出的「名人專場」,在這一兩年以來倍受矚目。雖然業界對此也爭議頗多、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畫廊與機構總是希望自己的「預購意向名單」上有名人的出現,並非常樂意把他們的購買順序往前調。

名人對藝術品,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

名人不僅是大眾追逐的目標,也是媒介關注的焦點。他們高價購買藝術會形成「標誌性」與「轟動性」事件,而消費者在移情與崇拜心理影響下,對名人所擁有過的東西會有一種特殊的信賴和偏愛。如果這個名人能是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那簡直錦上添花

因此,藝術品機構也樂於將「名人效應」運用在藝術品買賣中,同時運用名人效應擴大藝術家及其作品在更大範圍人群中的影響力。

top3:收藏者而非投機倒賣者

有料君的一位趙姓編劇朋友,近日喜得一位被受熱捧的年輕藝術家佳作。而他最終從若干競爭購買者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不是因為出價最高,也不是因為最早想買,而是因為購買原因:他收藏這幅畫,是為了個人裝飾家庭,而不是為了二次買賣。

是的,除了博物館、名人這種具有特殊身份的購買者,畫廊同樣會很樂意將作品銷售給那些有興趣的普羅大眾。但在這個範圍中,會做一定的篩選:畫廊會更優先選擇那些從不出售作品的藏家,而非在畫廊購買再很快送去拍賣行出售來獲取差價暴利的投機買家。

因為畫廊屬於一級市場、作品價低,拍賣行屬於二級市場、價高,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有各自使命和價值,越俎代庖行為必然會對藝術市場的生態造成破壞。自然,有投機套利者傾向和名聲的人,也會被畫廊謹慎的考慮甚至排斥在外


藝術與商業構成了一個有張力的經濟與社會網絡。藝術市場,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也需要處理好買賣雙方的關係。

畢竟,為一件藝術品找到合適的賣家,本身也是種藝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