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賀歲片到賀歲檔,春節檔25年演變史

一起拍電影 發佈 2020-01-21T11:20:11+00:00

作者/ 圈圈丸回顧「春節檔」的發展史,真的十分勵志。而它現在已經是中國電影市場每年的第一檔期,不僅多部影片扎堆,而且還都是各大公司的頭部影片。

作者 / 圈圈丸


回顧「春節檔」的發展史,真的十分勵志。它的起點並不高,最初甚至不是一個明確的檔期。它的衍變用了很多年的時間,幾乎伴隨了商業電影在中國的發展全過程。而它現在已經是中國電影市場每年的第一檔期,不僅多部影片扎堆,而且還都是各大公司的頭部影片。


用「積少成多」、「積土成山」這類詞來形容春節檔的發展史是再合適不過了。由於近幾年春節檔頻頻出現爆款,導致大眾對它的關注度也日益增高,變成了一個焦點話題。


而今年春節檔的熱度更是達到了史上最高,從去年11月開始影迷們就已經紛紛開始為自己最期待的2020春節檔電影打起了口碑戰。那麼,春節檔走到現在這樣的聚光燈下,到底經歷了哪些變化和轉型?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春節檔25年的演變史。


起源:從賀歲片到賀歲檔


1995年時,成龍的港片《紅番區》以「賀歲片」的名義被引進內地,成為現在可以追溯的最早帶有春節檔性質的電影。可以說,春節檔就是從賀歲片傳入內地開始逐漸形成。



而賀歲片的誕生,本身也足夠具有春節檔的氛圍。


1981年港片喜劇《摩登保鏢》於春節前在香港上映,成為歷史上第一部被稱為賀歲片的電影。也是因為從它開始,所以香港觀眾對賀歲片的概念就是輕鬆幽默的喜劇,並且一般於元旦後春節前上映,滿足大家在節日裡的歡慶氛圍,這個概念後來也在95年被直接傳入內地。


隨後的80年代,賀歲片成為香港電影市場的寵兒。從1982到1984年,賀歲片連續三年成為香港的年度票房冠軍。與它一起火起來的還有成龍、洪金寶以及許冠傑這些明星,《福星高照》、《最佳拍檔》,這些現在都被觀眾經常提起的經典港片喜劇,都是以賀歲片的形式在當時上映。但賀歲片並不是每一年都存在,比如1985和1986年就並沒有賀歲片。


到了90年代,賀歲片的發展越來越好。由於周星馳和成龍兩個人都各自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期,他們二人他都是無厘頭喜劇和功夫喜劇的代表,於是扛起了賀歲片的大旗。像《賭聖》、《逃學威龍》、《家有喜事》、《城市獵人》、《玻璃樽》,這些都是賀歲片的代表作,並且也都是當時香港市場票房最好的電影。


在兩位傳奇的帶領下,賀歲檔終於形成,賀歲片擁有了自己的專屬檔期。而很快,這個檔期也傳入了內地,影響了中國市場。


在最初,成龍的《紅番區》對中國電影市場衝擊力極強,它不僅是1995年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同時9500萬元的票房成績比第二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5000萬元高出近一倍。商業片第一次在中國市場「拷問」了文藝片。


但很快內地的電影人就意識到了賀歲片和賀歲檔是一個值得爭取的新天地,而且內地需要有電影人站出來做出與港片喜劇一樣優秀的賀歲檔電影。這個時候接過大旗的人,是馮小剛。


演變:從喜劇到多元


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成為內地第一部賀歲片,開創了內地賀歲檔的先河。這部影片用僅600萬元的預算,斬獲了3600萬元的票房,堪稱商業喜劇的巔峰。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馮氏喜劇」逐漸深入人心。


由於香港傳入的概念,內地觀眾也將賀歲檔視為一個喜劇片的專屬檔期。它輕鬆的觀看氛圍以及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可以讓所有人投入其中。而明星們飾演喜劇以及在片尾和觀眾拜年的彩蛋,更為它增加了濃厚的春節氣息。而馮小剛更是善加利用了觀眾的心理,將自己的電影拍成平民喜劇,反映小人物的生活特徵。


從結果上看,馮小剛無疑取得了巨大成功。從1999年代2001年,他執導的《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三部賀歲片相繼成為年度國產片票房冠軍,馮氏幽默與春節氛圍相得益彰。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在春節看賀歲喜劇的習慣還能持續很多年,另一個大師站出來打破了平衡,讓喜劇不再成為春節唯一的「色彩」,他就是張藝謀。


2002年底,《英雄》橫空出世,成為未來春節檔電影選擇類型的重要轉折點。那年的電影市場正在迎來巨大的變革,由於加入WTO,國家已經允許私營企業參與電影投資,大筆資金湧入電影市場,讓商業大片開始慢慢成為主流。


而《英雄》就是第一批中國商業大片里的代表。它的成本高達3000萬美元,而它的票房也創造歷史的拿下了2.5億元,不僅是年度票房冠軍,更是中國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億的電影。


另一方面,儘管《英雄》是2003年元旦前夕上映,但它的熱度一直持續到了2003年春節結束。它打破了春節期間賀歲喜劇一家獨到的格局,不僅將春節可以看的電影題材延伸到了動作和武俠,更是將向來低成本的賀歲片推向了商業大片的製作模式。


從那以後,賀歲片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元的類型片,從題材和風格上都開始發生轉變。不管是周星馳的《功夫》,還是張藝謀後來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它們都是以動作片為核心打造。而且在檔期選擇上也都是從元旦前夕到春節結束,維持一個多月的熱度。


而這被擴寬的檔期,慢慢帶來了春節檔的定型。


好萊塢大片助春節檔成型


賀歲檔之所以會演變成為元旦前到春節後,和最初中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有關。多年以來,元旦後到春節之間其實一直是一個電影院冷清的時期,畢竟所有人都忙著過年。而賀歲檔的「拜年」形式討喜,有節日氛圍,才開闢了這個市場。


但是電影拜年也始終是春節前,春節開始後中國人都忙著自己拜年,很難去關注電影,因此春節七天的票房也很難高起來,比如2008年,全年總票房43億元,春節7天的票房為1.1億,只占2.6%。和現在春節檔占據全年9%左右的票房形成鮮明對比。


正因市場如此,所以賀歲檔一般也都把寶壓在春節前的上映時期,這才形成了元旦前上映的習慣。那會兒如果一部電影選擇在春節期間上映,簡直就是「不想活了」。


而誰也沒想到,中國人「春節不進影院「的習慣,被好萊塢打破了。2009年,本想在中國元旦前同步全北美上映的《阿凡達》因為各種原因被迫延期到2010年春節才能上映。萬萬沒想到的是,《阿凡達》居然在一向冷門的春節里掀起了觀影熱潮,讓原本春節期間無人問津的影院扎滿了想一睹3D的好奇觀眾。最終它不僅在中國持續熱映了一個多月,還拿下了13.28億元創紀錄的冠軍票房成績。


從那以後,好萊塢大片頻頻拯救春節時的電影院,好萊塢春節檔的概念逐漸形成。2012年這個春節看好萊塢大片的浪潮達到頂峰,《大偵探福爾摩斯2》和《碟中諜4》兩部好萊塢大片在春節7天裡就拿下4.11億元票房,比2011年增長了24.9%,創歷史新高。那一刻,人們忘記了範圍更大的賀歲檔,看是關注這個包含其中的七日春節檔,它雖然不長,但卻異常激烈。


春節檔已然成型,而且還十分火爆,點燃了國人春節看片的熱情,但賺錢的畢竟是好萊塢。許多電影人意識到,這麼香的一塊蛋糕還是自己吃掉比較好。於是2013年,周星馳帶著他闊別已久的新作《西遊·降魔篇》在大年初一登上大銀幕,並在7天內狂掃5.3億票房與20多個華語片票房紀錄。其中尤其是單日1.22億元的成績,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個單日票房過億的華語電影。


往回看,從單片票房破億,到單日票房破億,我們只用了10年時間,而這兩個記錄都是建立在春節檔之上。


在《西遊·降魔篇》的帶領下,2013年春節檔票房達到了7.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89.7%,從那以後,觀眾就徹底被春節檔點燃。最終《西遊·降魔篇》12.46億元的票房成績也讓春節檔順理成章成為一大熱門檔期,超越了自己的前身賀歲檔,從此以後所有人也不再提起賀歲檔這個廣義上長達2個月的概念,而是認準春節檔這個簡短精鍊的大檔期。



春節檔的成績從票房到觀影人次上都在不斷提高。2014年春節檔票房相比前年再次翻倍,達到14.5億。此後3年期間(2015-2017),春節檔票房從18.1億元漲到了34.2億元。到了2018年的時候,觀影人次達到了1.44億,創造歷史記錄。


2019年,《流浪地球》以黑馬身份逆襲大片扎堆的春節檔,最終在它的帶領下春節檔收穫58.59億元的成績,儘管相比前年只增長了1.5%,似乎春節檔的票房成績已經飽和,但是回過頭看,6年前這個成績還是7.8億,如今也只不過是個零頭。這既是春節檔的勝利,也是電影人不懈奮鬥,創作好作品的勝利。



今年春節檔的總票房肯定繼續增長,會破60億元大關。而多部不同題材的大片也讓我們的春節檔看片選擇越發豐富。回顧春節檔25年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回顧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史。


從概念誕生,到題材多樣化,再到檔期精選,最後到每年票房紀錄被刷新。我們的電影文化無疑是在不斷豐富,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無疑也在不斷提升。春節檔的成功是文娛消費時代的成功,它不僅推動了電影產業、文化產業,也我們國家的發展助了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