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高考「屯田制」說起,淺談曹操作為政治家的戰略眼光

平民之宴 發佈 2020-01-21T11:27:02+00:00

01最近,一條關於日本高考的新聞成了諸多網友的談資樂趣,就在今年1月18日的日本地理歷史《世界史B》試題中,有一道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正確的是魏實行了屯田制。

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於建安元年載:「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

01

最近,一條關於日本高考的新聞成了諸多網友的談資樂趣,就在今年1月18日的日本地理歷史《世界史B》試題中,有一道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正確的是魏實行了屯田制。

而關於這個「魏」呢,究竟指的是三國時期的曹魏,還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學生們產生了質疑。

其實,只要稍微熟悉我國古代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魏」就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只不過,日本高考的歷史命題組出現了認知偏差。

但就這一題目考點來說,曹操大力推行的「屯田制」是有極大的世界影響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曹操的軍事戰略眼光不同凡響。

談起《三國演義》,魏、蜀、吳之間那些酣暢淋漓的故事情節令人念念不忘,其中魏國的版圖及勢力最為強大,這與一代梟雄曹操的超人謀略息息相關。

有些人說了,劉備與孫權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豪傑,他們也各自建立了蜀漢和東吳,形成了與曹魏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們暫且不談孫權,就劉備的「發家史」而言,他是靠著「民心」正統打天下,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對於社會進步發展而言,自劉備起,再到諸葛亮、姜維北伐中原,圖取「漢室復興」,因何一次次以失敗告終?

一是他們「以弱搏強」,二是沒有後勤保障。

實際上,這與曹操的「強農」戰略有直接和必然的關係,他創建的「屯田制」不僅給他自己帶來了軍事上的成功,更為他的子孫維繫魏國的穩固奠定了物質基礎。

02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點明了糧食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其實現代也不例外。

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勝袁紹而創立基業,就是因為他火燒了袁紹的糧營,致使其軍心大亂。

而劉備的「人心」之術呢,只是私心之舉,怎麼養活這麼一大幫子隊伍,也沒有妥善的政策,直到「赤壁之戰」,靠諸葛亮的精心謀劃,才有了安身之所,逐步站穩了腳跟。

曹操則不然, 他並非《三國演義》之中所說的「奸雄」形象,而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他的「發家創業」之路,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的,他抓住了一切之根本,那就是農業生產。

因為他明白,手中有糧,軍營不慌,隨之也自然而然收穫了人心。

起初,曹操抓生產的策略是「牛輸谷法」。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迫使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就立馬著手發展生產,推行了一種新生產方式——"牛輸谷法"。

具體辦法就是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谷糧(或賦役)。

這在當時,也是一項可行的改革辦法,雖然刺激了佃農們的積極性,但是收效不大。

這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他就是東阿縣令棗祗(zhi)。

棗祗呢,對於身邊人才濟濟的曹操來說,是位卑言輕的,在歷史上也沒有過多的記載。

但就是他真正看出了"牛輸谷法"的弊端,為什麼廣種薄收,主要癥結在於漫天撒網,沒有把人力和物力集中使用,也就是沒有集中優勢力量,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這就是「屯田」之所以成為一種制度的始作之源。

因為棗祗是有實踐經驗的,他治理的東阿縣非常富庶,就是與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有關。

曹操的「人才」觀念是不拘身份的,只要有利於基業發展,他是包容天下的。

在權衡利弊之後,採納了棗祗的建議,並把棗祗由東阿縣令提拔為屯田都尉,主管這項工作。

曹操之所以是政治家,是因為他知道安邦定國的根本大計在於強兵足食,而「人心」只是弱者的聚人之術罷了。

熟讀史策的曹操明白,秦國「一掃六合」實現統一的關鍵是重視了農業生產,漢武帝也是因為實行了屯田政策而鞏固了西域邊防。

事實證明,曹操是對的。

屯田制實施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收穫糧食百萬斛(hu)。《說文解字》:「斛,十斗也。」

在唐朝之前,斛為民間對石(dan)的俗稱,1斛=1石,1石=10斗=120斤。

我們可以估量一下,屯田制的收益是多麼可觀,一年上億斤的糧食在當時就是個天文數字。

可以說,經過數年的積累,曹操治下的北方,早已沒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大量流離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園,安居樂業。

最為關鍵的還是曹操的軍糧有了可靠的保障,也從根本上安撫了民心。

03

屯田制為什麼在當時會取得成功?

其一,社會動盪和民生民計的迫切需要。

東漢末年,由於黃巾起義而導致的戰亂頻發,諸侯爭霸連年征戰,遭使黎民百姓四散逃離,大批耕田已經荒蕪,大量人員無處安身。

就說劉備吧,在赤壁之戰前,沒有落腳地,即便有諸葛亮輔助,也是打一槍換個地方,拖家帶口,他的「人心」之術實際上是沒有後方保障的。

而恰恰此時,曹操走在了歷史進步的前沿,他也有自己的優勢和先決條件的,大膽推行了屯田制,把流民和荒田有效的加之集中利用,既收拾了混亂的社會局面,又發展了民生和軍力。

其二,制度推行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那時候,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分為民屯和軍屯兩種。

民屯每50人為1屯,屯設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屬於任何郡縣,直屬中央管理,減少了管理層次,節約了管理成本,有利於制度的「點對點」落實。同時規定,民屯的收成與國家分成是使用官中者,官6民4;使用私中者,官民對分。

此舉呢,既保證了官家的收入,也保全了屯田百姓的生活所需,同時他們也不用負擔徭役。

所謂軍屯,就是有專業軍人組成「建設兵團」,60人為1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屯田的收成呢,主要用於軍隊的開銷,以解燃眉之急,也開創了我國歷史上「兵農合一」的先例。

其三,生產配套的完善與進步。

在推行屯田制的同時,曹操也發現了一個棘手問題,荒田是自然存在的,而耕牛農具卻是有限的,也大大制約了屯田制的實際效益。

於是,曹操專門設置了鹽官經營獸鹽,以其值市買犁牛,供給農民耕作。後來,又設置了司金中郎將、司金都尉及監治謁者,具體來經營鐵的生產和鑄造農具。

史書記載:

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多修其動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

其中「多修其動力」,是指除了保證耕牛和農具的同時,還加大水利工程建設,以保障「水澆田」的所需;而「白田」呢,就是荒田有了100斗的收入,前文講過1斗就是120斤呀!

可以說,屯田生產效益大增的同時,帶動了生產工具與技術的進步,也間接的推動了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

04

「屯田制」雖然被三國歸晉的司馬炎所廢止,但它「兵農合一」的策略卻為後世王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在元朝統一過程中,在不斷的征戰的同時,採用了軍政合一的國家體制,領戶平時從事畜牧業生產,定期向領主納貢服役,戰時隨領主出征打仗,把軍事、行政、生產結合起來,這就是屯田制一種新的「發展和轉型方式」。

同時,曹操的「強農」戰略也為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作了治國理政的表率和榜樣。

要知道,歷史上我國是農業大國,不重視農耕發展,就會錯失固國之本,造成民心譁變。

我國歷史上的每一次農民起義,大多都是與老百姓的生存質量密切相關。

從本質上講,曹操的「強農」戰略不僅是東漢末年特殊環境的產物,更是真金白銀的「人心」策略,劉備更是遠遠不及。

就「三國爭雄」來說,劉備的優勢就是沾了點「劉」姓老祖宗的光,而曹操呢,才是生逢亂世的開拓英雄。

故而,曹操是我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政治家。

參考資料:錢菲菲《淺談曹魏屯田制》、《360百科·棗祗》、《三國志·魏志》等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