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衛戰,不僅沒有重蹈北宋覆轍,還為大明王朝續命195年

魚羊秘史 發佈 2020-01-21T11:29:35+00:00

不過萬幸的是,正如唐時郭子儀、李光弼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一樣,明時同樣有位大英雄挺身而出,率領大家在極端不利的局面下取得了一場城市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使大明王朝成功續命達195年。

有人說,唐朝和明朝是兩個相似的朝代。應該說,這句話確有一定道理。比如說,當大唐邁入「開元之治」這一空前盛世後不久,浩劫般的「安史之亂」就險些將這個璀璨帝國摧毀。而明朝在享受完「仁宣之治」的沐浴後,一場堪比「安史之亂」的「土木之變」也差點把這個帝國毀於一旦。不過萬幸的是,正如唐時郭子儀、李光弼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一樣,明時同樣有位大英雄挺身而出,率領大家在極端不利的局面下取得了一場城市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使大明王朝成功續命達195年。

01

簡直不能再糟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四日,明英宗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實際二十五萬,號稱五十萬)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境內)慘敗於蒙古瓦剌部,幾乎全軍覆沒,英宗本人也成了俘虜,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隨後,瓦剌攜得勝之餘威,大舉向明都北京進發,企圖一舉消滅大明、光復元朝。

消息傳來,京師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太后孫氏、皇后錢氏命人搜羅宮中珍寶,裝滿了八大車送往瓦剌,希望能換回英宗,卻毫無音訊。失去皇帝的文武百官更是六神無主,翰林侍講徐珵等建議遷都南京,說白了就是棄城逃跑。此話一出,不少官員紛紛附和。倘若果真如此,那麼南明恐怕就要提前兩個世紀年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了。

眼看大家就要散夥,救星出現了——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站了出來,他義正言辭地說道:「誰提議遷都,該當斬首!京師乃天下根本,根本若失,國將不國。宋室南渡的教訓,難道大家忘了嗎?此刻唯有立即調兵勤王,誓死守住京師!」

英雄就是英雄,這番道理一說出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當即表示贊同,廷議乃決定固守北京。可是,當時的情況對大明來說,簡直不能再糟:英宗親征時,已將所有京師精銳部隊帶走,如今城裡只剩下一堆老弱殘兵,怎能守得住城?更要命的是,皇帝沒了,京城動盪,誰來發號施令、團結廣大軍民一致抗敵?還有,城中的武器、鎧甲、糧秣等軍儲物資也大部分被英宗的親征大軍帶走,少了這些東西,還怎麼和敵人作戰?

02

化腐朽為神奇

雖然困難很多,但英雄畢竟不是一般人。奉命於危難之際的于謙決心從穩定內政入手,逐件逐件解決難題,做好全面應戰的準備。他先是剪除宦官王振的黨羽、平息眾怒,贏取了民心;接著在八月二十九日,他又帶領文武百官恭請皇太后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代宗,並遙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代宗即位後,立即統一號令、嚴明賞罰紀律,城內混亂的局面逐漸安定下來。而且,此舉也在政治上打擊了瓦剌,使他們企圖以英宗要挾大明就範的陰謀宣告破產。

內政的迅速穩定,令于謙威望大增,現在全北京城的軍民都把守住京師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于謙接下來晝夜不息,爭分奪秒置備守城事宜:選拔有才能的將領,比如後來大顯神威的石亨,起初因戰敗被問罪,于謙將其釋放,並委以指揮守城兵馬的重任;從河南、山東、江蘇(當時叫南直隸)等地招募官兵組建新的野戰軍團,以備調遣,改組京師剩餘駐軍,分兵把守各門各城;將南京儲備的126萬件武器、鎧甲等火速調入北京,特別是其中的火銃火槍1.1萬餘杆、火炮800餘門,大大改善了守軍的裝備水平;命工部趕造戰車、弓矢、火藥等物,加固城牆,疏散城外百姓,並委派專員督練將士。

在於謙的殫精竭力下,北京很快就組建起了一支22萬人的守城大軍。但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麼多人每日的糧食消耗是很驚人的,上哪裡去籌備足夠的糧食呢?這難不倒于謙,當時在京師東郊的通州儲存有大量糧食,於是他下令:所有入援部隊,務必經通州進入北京,這樣大家路過通州時,就可以順手運糧。此外,于謙還讓人頒出告示,對運到北京20石以上糧食的人,除報銷運費外,另獎白銀一兩。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此令一出,大波大波軍民爭先恐後趕往通州運糧,晝夜不歇,沒幾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運進京城並儲備起來,從而使軍心大振,也穩定了民心。

03

初戰告捷

就在於謙等人為鞏固京師防務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十月十一日,氣勢洶洶的瓦剌大軍進抵北京城郊。面對強敵,大將石亨提出收兵入城、關閉九門,依託城池進行固守的建議。于謙認為,瓦剌勢盛,如果示弱,會使敵人更加猖狂。他主張採用背城決戰的方略,將22萬大軍列陣京城9門之外,並以重兵設伏於德勝門,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準備與瓦剌軍在北京城下一決死戰。

說干就干,于謙命都督陶瑾、劉聚統兵列陣於安定門、西直門外,他和石亨,及副總兵范廣、武興統兵列陣於德勝門外,直面敵軍的進攻方向。同時,以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楊善率部分兵馬嚴加巡視九門,以防姦細入城。

布置完畢,于謙下令關閉城門,城外所有將士無令不得擅自入城,將領若臨戰怯陣,立斬不赦;官兵若不聽指揮,後隊斬前隊。于謙身穿甲冑,飽含熱淚向三軍將士深情號召:「我們要用熱血來洗刷天子被俘的恥辱!」眾軍無不感動,發誓要與瓦剌死磕到底。

十二日,瓦剌統帥也先率軍押著英宗來到城下,想通過英宗迫使守軍不戰而降。于謙不為所動,他決定先發制人,打擊一下也先的囂張氣焰。於是,他讓都督高禮、毛福壽率一支精騎,悄悄打開彰義門(今廣安門西十餘里),出其不意向瓦剌先頭部隊的側翼發起突襲,抽冷子打了也先一個措手不及,斬首五百級,救回被俘將士一千餘人。當晚,于謙又派人夜襲瓦剌大營,殺敵三百餘人,燒毀帳篷七十餘個,繳獲戰馬百餘匹。瓦剌連遭打擊,士氣大為受挫。

04

神機營發威

也先本以為自己攜得勝之餘威而來,北京必唾手可得,不想卻被連打兩下悶棍。吃驚之餘,他想出一計,派人入城,約兩軍主帥陣前議和。他的意思是想誘使于謙、石亨前來,而後將之一舉擒獲,讓明軍失去指揮,不戰自潰。但于謙當即就識破了也先的詭計,傳令大小將士不得談論議和之事,違令者斬,令也先無機可乘。

十三日,也先決定強攻北京。他親率主力向德勝門外明軍發起進攻。石亨率軍奮力迎戰,卻難以抵擋,很快敗下陣來。也先大喜,急命瓦剌軍追擊,務必全殲明軍。眼瞅著就要追上石亨,突然一聲炮響,緊接著槍聲大作,瓦剌騎兵紛紛落馬。原來,于謙早就派出神機營官兵埋伏於城外民房內,並囑咐石亨務必佯裝敗退,將敵人引入伏擊圈。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瓦剌軍大亂。石亨趁機率軍掉頭反攻,瓦剌軍死傷無數,也先的弟弟哱羅也中炮身亡。

也先見德勝門難以攻取,便率軍轉攻西直門。西直門外的明軍雖連續打退敵人兩波進攻,但自身傷亡也很大,便想退入城內。守門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許開門,而後讓守軍發射火器攻擊瓦剌軍後部。這時,高禮、毛福壽率領的援軍也趕了過來,明軍合力迎戰,瓦剌抵擋不住,大敗而走。

05

大獲全勝

十四日,也先整頓兵馬,向彰義門發起猛攻。于謙派武興、王敬率軍迎戰。明軍以神機營的火銃手為前隊攔射瓦剌騎兵,後方的弓箭手則萬箭齊發,以漫天箭雨讓瓦剌軍淋了個痛快。然而,代宗派來監軍的太監見敵軍勢衰,妄圖搶功,便擅自率親兵上前,沖亂了明軍陣勢。瓦剌趁機反撲,武興戰死,明軍也傷亡慘重。瓦剌軍順勢衝到城牆下,並開始攀垣而上。把守城牆的民兵見狀,紛紛向下投擲擂木炮石,狠砸敵軍。于謙也及時調來三隊弓弩手,以及毛福壽的騎兵,終將瓦剌軍打退。

一敗再敗,令也先戰意全無。不久後,他又得到消息,各地勤王兵馬即將抵京。也先擔心後路被斷,只得於十五夜悄悄拔營而走。于謙得訊後,馬上命石亨率騎兵追擊。瓦剌軍一路之上可謂是風聲鶴唳,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石亨在後猛追,斬獲頗豐,斬首近萬,擒獲將領四十八員。也先一路狂奔,狼狽至極,僥倖逃脫。至此,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北京保衛戰,是中國歷史上極有影響的一次戰役。它不僅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讓帝國的壽命多出了195年。更重要的是,它成功促使英宗順利南歸,並迫使也先恢復了與大明的臣屬關係,雙方開放貿易,從而使明朝取得了軍事上和民族關係上的雙重勝利,書寫了中國歷史上輝煌壯麗的一頁。

然而北京保衛戰也留下了後遺症。被瓦剌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擁戴下發動奪門之變,於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而當年擁立明代宗并力主抗敵的于謙卻在一幫卑劣政客的誣衊下被冤殺。于謙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嘆息,但歷史卻是公正的。于謙雖死,但他勇於擔當、敢於任事、無畏險阻、不求回報的精神卻永遠流傳在世間。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首詩《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