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還是父母主導早期教育

中一多元 發佈 2020-01-21T12:41:00+00:00

雖然,歷史證明大家一致感覺地心說是正確的,是違背科學的,但是我仍然認為在處理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與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方法上會有不同,我還是得部分依賴直覺。

我始終無法相信基因而不是父母主導早期教育的說法,並不是我反對科學主義,也沒有陷入相對主義泥潭。雖然,歷史證明大家一致感覺地心說是正確的,是違背科學的,但是我仍然認為在處理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與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方法上會有不同,我還是得部分依賴直覺。

比如針對「如何培養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

其實孩子天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只要醒著,就積極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因此,可以說,孩子天生就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孩子後來變得不那麼積極上進了呢?這一點,我是有血淚教訓的,兩個小孩,在國內出生,性格內向,小心謹慎,在國外出生自己帶的,則完全相反。

原因一是,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

這一點跟父母的教育極其相關,尤其在中國,六雙眼睛盯著他。只要他拿一下剪刀,馬上有人會衝過去,並語氣緊張地教訓到:「寶貝不能拿剪刀,剪刀很危險,會剪到手指頭。」他那麼小,肯定是聽不懂的,只能感受到緊張;只要稍微走遠幾步,又立刻會有人緊張地教訓:「寶貝不要亂走,會被壞人抱走的。」更有人趁機再加一大段被壞人抱走的壞處,甚至,「見不到爸爸媽媽了。」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恐嚇,最後孩子就喪失了積極探索世界的勇氣,變得處處小心翼翼。

原因二是,孩子變得自卑,不自信。

因為他處處小心謹慎,導致他不敢努力去解決碰到的問題。比如,開礦泉水瓶蓋子,他不敢用力擰,當一個比他小好幾歲的小孩一把就擰開後,對他信心的衝擊是可想而知的。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經常會出現,你怕他喪失自信,只能不停地幫他找藉口,他也很快會為自己每一次不努力找各種藉口。但請父母們記住,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不能怪罪孩子,你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來處理。

當小心謹慎已經成為他的固定性格以後,想要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小心謹慎的人並非一無是處,至少,他能讓自己很安全,甚至能照看其他人,帶別人避免危險。不同性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強迫他成為別人。

可見,父母、甚至上一輩老人,在孩子性格形成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不是基因能替代的。


讓我們接著看另一個提問:「孩子一直哭鬧不停,怎麼做都不停,會不會成為小惡魔?」

三歲孩子因為潑了一點水到沙發上,媽媽罵了他,孩子「狡辯」說:沒有潑。

且不說一個三歲的孩子,難免會潑點水,打翻牛奶,扣壞家俱。也不說三歲左右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狡辯的含義是什麼。我們不妨拿成年人的例子來說:

喬納森·海特在《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里舉了一個他自己的例子:

2007年2月3日午飯前不久,我發現我是個慣騙。我正在家裡寫一篇關於道德心理學的評論文章,妻子珍妮經過我身旁時,叮囑我不要把髒盤子放在櫃檯上,因為她要在那裡準備孩子的食物。她的要求聽起來很合理,但那語調讓人感覺還有句潛台詞:「我已經叮囑過你100次了。」

她還沒說完我的嘴唇就動了,幾句話脫口而出,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寶寶醒的時候老狗又在吠叫,它想出去遛遛,所以很抱歉我當時只能把早餐盤隨手放下了。在我家,照顧餓了的孩子和躁動的狗都是萬能的藉口,我因此得到了原諒。

作者寫這段話的是為了論證他的觀點:直覺是大象,理性是騎象人,或者說理性是直覺的辯護律師或者新聞發言人。人受直覺主導,理性一旦啟動,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證明你的直覺是正確的,也就是迅速做出的是求證式思考。

因此,為自己「狡辯」是人類的天性,你自己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所以在多數情況下,只要不是嚴重的錯誤,你只要告訴他們更好的做法就好,或者提出你的建議。如果是非常危險或違反重大原則的事,你也必須首先「友好地接近那頭大象,讓他信任你,他才能聽進去你的要求,並改變方向。」否則,你只能迎來更複雜的「狡辯」。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要想「直覺跟基因有沒有關係?」但,這不是我要論證的,我要的是證偽,因為喬納森·海特明白地告訴我們:「直覺是可以被引導的。」那麼,父母在孩子直覺構建上的作用,就舉足輕重了。


科爾伯格認為: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了解物理世界,就讓他去玩水和杯子;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學習社會事務,就讓他們與其他孩子玩耍,處理爭執,而不是喋喋不休地教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