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城市峰會 打造中國雲計算的「一級方程式」

砍柴網 發佈 2020-01-07T12:43:33+00:00

五環內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到,程式設計師和屠宰場能發生何種關聯。「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小丁拿著可追溯系統的終端,手把手地教屠宰師傅學會如何給豬肉戳針、打碼、掃描等一套重複動作。

五環內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到,程式設計師和屠宰場能發生何種關聯。

「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小丁拿著可追溯系統的終端,手把手地教屠宰師傅學會如何給豬肉戳針、打碼、掃描等一套重複動作。」

去年5月份,虎嗅曾寫過一篇《東北數字化轉型的魔幻與現實》,講述了東北屠宰師傅和程式設計師共同為大數據項目努力的故事,這在尋常人看來頗具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實際上卻是整個中國數字化轉型浪潮下的必然現象。

不用再跑屠宰場的程式設計師

吉林,農業大省。

畜牧業產值在農業中占將近七成,肉產品的安全極其重要。為了建成能夠覆蓋全省的畜牧業可追溯體系,保證肉菜市場裡始終都有「放心肉」,吉林森祥科技的程式設計師們天天泡在屠宰場裡,和屠夫們結起了「一幫一」的對子,把豬牛羊肉「電子化」。

隨著森祥科技登上華為雲,程式設計師們再也不用天天跑屠宰場了,他們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全省每天豬、牛、羊的屠宰和收購情況進行分析,節省出大量的日常運營資源。他們還期待著和華為雲進一步對接,把「可追溯體系」搬上華為嚴選市場,並通過其渠道——尤其是在喜來登酒店召開的「城市峰會」,將成功案例複製到全國。

他們只是千萬個正在通過華為雲城市峰會打開新局面的群體之一。

城市峰會,中國雲計算的「一級方程式」

回望2019年 「選擇不凡・華為雲城市峰會」走過的20站,既有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也有天津成都武漢重慶等強二線城市;自東向西、由北往南,從年頭到年尾。如同「一級方程式」賽程般緊湊的城市峰會,始終緊扣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智慧城市的主題。對某些區域而言,它是一場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嘉年華;對另一些區域而言,則是開啟產業智能化道路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產業布局差異等客觀因素,中國的智能化發展、尤其是雲計算的行業發展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根據《中國企業上雲指數(2018)》披露的信息:2018年以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廣東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雲計算產業發展程度較高;其次為湖北、湖南以及四川等中部地區;而甘肅等西部地區企業數字化程度相對較低。

確實,隨著地理位置改變,區域的人口密度、產業構成和資源稟賦迅速變化。與東南部沿海尤其是一線、強二線城市相比,內陸特別是西北部的城市和地區人口密度小、服務業規模小,而農業和原材料、能源供應等產業變成了大頭。在這樣的區域內,雲服務的重心由to C轉向to B,流量入口發揮不出規模效用,商業模式和遊戲規則完全變了,業務越深入掙錢就越難。但也正因為如此,其區域內產業升級轉型的真實需求才更迫切,對於符合實際需要的雲服務的渴望才更強烈。

眾所周知,華為是服務運營商、大型機構的傳統IT產品線生意,是to B出身;是為了給客戶架個基站,連海拔6500米的珠峰無人區都願意去爬的供應商。而後,它又發展出了消費電子產品的終端生意,to C也做得風生水起;花粉之家搞得有聲有色,每次新品發布會都熱鬧得跟過年似的。華為「客戶至上」的理念,也在雲計算這一新的市場領域得到了傳承——華為雲持之以恆地通過城市峰會這一「地推」形式,把數字化、智能化的先進理念和技術送到人們身邊,特別是送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視的地區去。

百年水泥廠的上雲之旅

當然,路並不好走。要知道:搞「產業雲」要比「消費雲」難得多,搞「政企雲」要比「個人云」難得多,搞傳統企業「上雲」要比雲原生企業難得多。

一方面,傳統企業、尤其是上遊資源型行業的生產流程、標準早已成熟,安全生產第一、隊伍穩定第一。多數優質傳統企業多年來已經搭建起了重IT資產的結構,有著相應的制度、崗位和人員。牽一髮而動全身,改革起來特費勁。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傳統企業利潤較薄,對技術改造的投入所能獲得的產出要求頗高,所以思想相對保守的他們,轉變觀念需要時間。

更何況,傳統企業的需求不可能通過千篇一律的標準化手段實現;他們對廠商服務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雲服務商下沉到客戶身邊去,如同吉林的程式設計師和屠夫們「結對子」一般。

所幸的是,華為雲特別擅長「結對子」。

A股上市公司華新水泥,始創於1907年、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其子公司體系龐大,日常經營中涉及到龐雜的業務環節,傳統的集中式的機房建設已不能很好地支撐其經營管理。在華為雲城市峰會武漢站,華新水泥與華為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下不解之緣。

傳統行業的智能化,很多是從實現管理層面的信息集成化開始的,即打通集團與子公司之間,財務、營銷、採購、物流等各個業務環節之間的壁壘,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2019年9月,華新水泥及其子公司、各個業務系統從線下遷移到華為雲上,為智能化轉型提供堅實基礎。

而今,百年水泥廠更提出了工業智能化的憧憬。在華為雲的幫助下,華新水泥要利用AI、大數據分析等智能化的技術提高生產環節的自動化程度,讓機器替代工人在惡劣環境中進行工作。其最終目標是打通商業智能化和工業智能化,實現數字化無人工廠。

從「消費雲」到「產業雲」

從企業到行業,從行業再到產業,最初通過「消費雲」為普通人所了解的雲計算,最終將成為產業網際網路的一部分、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雲」。

是的,「消費雲」是眼球經濟,著眼於解決消費者的用戶體驗。而「產業雲」是價值經濟,即生產製造企業通過雲計算和相關創新,改變管理與組織模式,向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意味著產業雲更注重通過提升生產效率來創造價值,而非只是傳遞和轉移價值。

所以,我們在雙十一零點時體驗到的雲計算固然精彩,但要塑造更加精彩的未來,還需要立足於創造價值的「產業雲」實現更大發展、更大突破。華為雲正在深耕的,恰是為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加智上雲」的黑土地。

在傳統企業智能化的道路上,華為雲們扮演著何種角色?孜孜不倦,授人以漁。

大慶,東方石油城,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鐵人精神是它的象徵。可作為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城市,大慶的聲音一度在網際網路經濟爆髮式增長的時代里被更大的歡呼聲所湮沒。

2017年,華為雲提出了「助力大慶打造城市轉型新動能」發展計劃,並將數據中心項目放在大慶市,重點發展政務雲、石油雲、工業雲、醫療雲、教育雲5朵雲業務。

而今,隨著項目的啟用,切實帶動了數字、智能、大數據、網際網路等關聯產業發展,形成數字油田、數字石化、3D列印、智能車間、數據營銷、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業態集聚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入華為產業鏈合作夥伴落位大慶。隨著更多企業和政府部門雲服務業務的進入,數據中心成為了大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在江西上饒,華為助力當地打造了省級行業數據存儲中心,融合全省116家4A級以上景區數據;在遼寧錦州,華為幫助當地整合了全市27個部門的數據,成了市級信息中心;在貴州黔西南州,依託雲計算、大數據,華為幫助當地打造了南方雲示範基地;在湖北襄陽,依託華為產業雲,當地先後引入了一批提供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加快了製造企業的轉型升級……若要繼續羅列下去,與華為雲牽手的這份城市名單將會很長。

不難發現,通過華為雲城市峰會的全域覆蓋、連年耕耘,一張覆蓋全國的產業雲服務網已然成型。而今,這張網在城市經濟體「加智上雲」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推動了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在城市的落地和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更助力著眾多城市完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了數字化時代的跨越式發展。

凌「雲」之上,打通智能化生態鏈

不過,人們對於發展的預判往往會有局限性。

假如時光倒流到10年前,在當年3月的「2010中國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就雲計算髮表過「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的見解。隨後不足兩年,他便自我否定,百度大舉進軍雲計算。

平心而論,倘若我們回到2012年,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會相信雲計算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成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之一。但正是在2012年9月,科技部發布《中國雲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上雲」上升為國家科技戰略,以「政企上雲」為特色的智慧城市大潮席捲而來。

據信通院《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9年)》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政務雲市場規模達370.8億元,政務雲已實現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全覆蓋,地市級行政區覆蓋比例達到75%。另據《中國企業上雲指數》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初我國已有43.9%的企業實現了上雲,同比增長了8.9%。

雖然成長迅速,但問題同樣突出:雲計算髮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不匹配,企業上雲率依然較低。尤其是產業規模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有著較大差距,中國雲計算市場僅為美國的8%左右,這與同期中國GDP約占美國GDP66%的現狀差別顯著。

落後了,所以需要奮起直追。落後了,所以,當我們面對以5G、AI和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發展趨勢時,不能再被思維局限性所左右。因此,與「IT領袖峰會」截然不同的是,「華為雲城市峰會」走出的是一條全國「長征」的群眾路線——5G時代的到來,給了中國人彎道超車的機會。對於2017年才宣布成立Cloud BU的華為而言,更是擁有了強勁的後發優勢。

都說5G是增強型移動寬頻、海量機器類通信和超可靠、低時延通信的集大成者。翻譯成白話就是:5G不但讓你能秒下電影,還能隨時控制自己所有的帶電終端,並且永不掉線。總之,5G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有了實時溝通的可能。如此一來,也讓包括工業網際網路、自動駕駛在內的智能物聯網成為了即將實現的理想。

豐滿的理想,需要無數枯燥的現實來堆砌。放在中國城市和產業智能化進程中來觀察,實現萬物互聯的理想,便要賦予萬事萬物感知能力。

也就是說,每一件物體,都將自帶一個感應器;它們便是「神經末梢」,能夠將訊息傳遞到「神經中樞」——雲端去。而後,是AI介入分析並提供處置方案,再藉助5G那幾乎零時延的通訊能力,把指令發送到「神經末梢」,讓物體產生行為、發生反饋。

這便對傳統意義上的雲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能讀懂物聯網中無數感應元器件發送來的數據,能夠結合各類數據進行動態分析計算。更為重要的是,要能為這些感應元器件提供思考的標準,能夠促使它們不斷疊代、進化,從而保證物聯網的行為準確和高效。

同時,既然智能化要惠及每一個人,便需要打通個人終端與公共終端之間的通道;即我們常說的人物互聯才能實現。如此一來,個人消費電子終端、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產品及其作業系統變得更為重要。倘若能夠快速實現智慧型手機與物聯網的統一邏輯與無縫接入,人們期盼已久的萬物互聯時代才能觸手可及。

而華為雲的特點正在於此:華為是5G標準的制定者之一,有足夠的能力帶動一條感知硬體的產業鏈。同時,華為是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者之一,在移動終端市場擁有僅次於蘋果的地位,擁有足以打通多類別智能終端的鴻蒙系統。對華為雲而言,依託於華為智能化產業的整個生態,一旦發力,牽動的是一個體系,打通的是一條生態鏈。

「雲+AI+5G」的城市,做有智慧的生命體

物聯網的實踐已經於車聯網領域先期開始。譬如福田汽車,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商用車企之一,其藉助華為雲構建了雲服務+邊緣計算的極簡網絡,支撐核心業務系統建設,快速滿足車聯網等業務創新需求。截至去年5月,其車聯網已接入88萬輛車。

又譬如江淮汽車,其藉助引入華為雲車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解決方案,快速部署雲上車聯網大數據平台,為車主提供智聯出行體驗,增加整車競爭力,促進銷量;同時基於車聯網系統試水出行服務領域,支撐車企實現數字化轉型。

此外,以「雲+AI+5G」為基礎的自動駕駛技術雖仍未商用,但大量的實驗結果證明:車與車、車與交通設施以及車與人之間的訊息溝通在技術層面已經完全掃清了障礙……相信隨著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成熟,其示範效應會迅速擴展到人們衣食住用行的方方面面,進而促進萬物互聯時代的加速到來。

去年10月舉辦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運營商等共同宣布5G商用計劃正式開始。就目前全國5G基站建設速度和各行業5G應用方案問世的速度來看,5G全面普及的速率很可能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中都要更快。

在這一過程中,拋開5G底層技術廠商之間的專利、組網方式、標準話語權等技術爭議來看。相信整個行業中唯一沒有爭議的一點就是5G的最佳搭檔「雲計算」地位的確立:它是實現萬物互聯的「神經中樞」所在。

另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測:雲計算將與AI、5G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向各行各業深度滲透;到2023年,我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將超過60%,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

依託著華為在5G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結合其在物聯網、邊緣計算、終端等領域的不斷創新,華為雲已然顯現出「全能型選手」的王者之氣——它已經成長為一個具備雲、邊、端、網真正協同的大平台,擁有了把「雲+AI+5G」整體打包提供給客戶的「獨門絕技」。

目前,華為雲已服務全球700多座城市和世界500強中的228家企業,有超過300萬企業用戶和開發者選擇華為雲。通過「雲+AI+5G」的有機結合,華為雲可助力城市構築起統一的物聯網平台、通信平台、雲數據中心和智能指揮中心;如同構建出城市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一般,賦予城市智能,並使其成為可持續生長、自我演進的「智慧生命體」。

到那時,想必我們的手機都已取消了主板、改變了形態;雲端的城市投射在物理的城市中,肉菜攤上曾經張貼過的「可追溯」二維碼,也已變成歷史的收藏品了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