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7歲,在街頭用線刮臉美容30年,一次收費20元

南國影像 發佈 2020-01-07T14:13:04+00:00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方玉蓮,現年57歲,來自南寧良慶區那陳鎮農村。現在廣西南寧市五一路一處人行道的空地擺攤和一些婦女在幫顧客做壯族傳統的「修面」美容生意。主要是將眉毛修成美眉,修容之後的臉面光潔而又富彈性,令人感到精神煥發。古時,有些地方女子一生只開一次面,表示已婚。

在廣西南寧,許多成年女性都喜歡去街頭修容扮靚,這種老手藝在廣西本地被稱作「修容」、「修面」、「開臉」或者「攬面毛」、「刮臉」,是壯族民間流傳了近千年的一種古老美容術。修面僅用兩根線(一根粗一根細)就能將臉部、頸部細小的汗毛絞掉,通常修容師會先給擦上雪白的鴛鴦粉,再把棉線拉成夾子狀,用力依次在額、頰、唇周反覆絞夾。

這位阿姨就居住在附近,是我的老顧客,阿姨每個月都會來我這裡修一次面容。「修面之後人就特別精神,並且好洗臉,也好化妝,整個人都是神清氣爽的。」阿姨介紹。

在廣西首府南寧,街頭巷尾都分布有許多的修麵攤點,有的隱在菜市當中,有的擺在屋檐下,還有的是三五成群相熟的婦女合起來租下一個不寬的門面。

修面時,我都是用嘴巴咬著棉紗繩的一端,雙手四指一松一緊地在客人塗有鴛鴦粉的臉龐、耳畔、脖頸間上下翻飛,大概過了30分鐘,客人臉上的粗汗毛基本就被清理乾淨了。

這些街頭的修麵攤位,通常每位修容師的「家當」都只有兩張板凳、一個裝什物的老藤籃、幾捆紅白紗線……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小攤」,卻能引來連續不斷的回頭女客。

平時大家喜歡叫我方姐,在南寧城裡擺攤做修面生意已經有30年時間,如今在五一路已經有近20年。快過年了,現在給人做一次「修面」收費20元,平時收費10元錢,每天接待四五個客人,給客人做一次「修面」需要30分鐘,每個月的收入大約在一千五百塊錢。

南寧城市中的許多道路都被南寧人稱為「修容一條路」,在美容院和護膚品還未興盛的年代,許多愛美的南寧姑娘成群結隊來到路邊修容。

我在南寧是租房,房租一個月300元。現在每天早上9點鐘出攤,晚上5點多就收攤了。以前沒有飯吃,見人家做就跟人家學,沒有工作,就來南寧擺攤做修面的生意,剛開始的時候做一次「修面」只有2塊錢。在農村,結婚那天就開始開臉了,這是農村的風俗。

據了解,古時候女子出嫁,事先要擇日請人修容。因是人生頭一回,故又稱作「開臉」。在以前新娘子出嫁之前必須在家中「開臉」或到了男方家進門後「開臉」,是一種傳統的「成人儀式」,並且還有「修容擇在寅時,簪花擇在卯時」的說法。

開臉是傳統婚姻禮儀之一,是用絞合的雙線絞去新娘臉上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修眉毛扮妝的儀式。女子一生只開一次面,作為嫁人的標誌。《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開面,鄭家老兒去喚整容匠。」古代女子開面,是在上頭前三日進行。近代則有在婚禮前與上頭同時進行的,也有在結婚當天下午或晚上進行的,還有在婚後第二天清晨或上午進行的。

而修容者又必須是多由父母兒女齊全的全福人或新娘的妯娌開面,比起今天要更為講究。後來,不是新娘子的女子也興起「開臉」,「開臉」的好處除了可以脫毛之外,還具有按摩臉部皮膚、刺激血液循環的功效。皮膚因此顯得更光滑、細嫩。

有一種關於開臉起源的傳說:說隋煬帝濫搶民女,於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的女兒的臉上的汗毛全部除去,塗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檢查。後來大家跟著學,成了風俗。

關於「開臉」的起源已無從追溯,但在中國,從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廣西,都有婦女開臉的習俗。這種古老的美容術,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慢慢開始出現在集市中,婦女們可在趕集的同時美顏一番,這也是至今修容攤點習慣在菜市場附近「紮根」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變遷,姑娘結婚前夕梳妝打扮已由化妝師、美容師取代了,髮式多種多樣。上了年紀的女性,隔段時間便互相絞臉,以換得容光煥發。時至今日,會此技者寥寥。但在美容盛行的今天,這一古老的傳統手藝依然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