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聖三一學院中的愛爾蘭國寶:布萊恩·博茹豎琴和凱爾經

書蟲游世界 發佈 2020-01-21T14:21:25+00:00

上一篇:都柏林這座教堂怎麼了,竟被兩大教派同時作為自己最高等級大教堂以前去歐洲其它地方好像沒怎麼去過大學,到英國來玩,大學倒成了很重要的景點。

上一篇:都柏林這座教堂怎麼了,竟被兩大教派同時作為自己最高等級大教堂

以前去歐洲其它地方好像沒怎麼去過大學,到英國來玩,大學倒成了很重要的景點。一路走來已經參觀過劍橋、布里斯托和貝爾法斯特的大學,加上去年住了兩晚的牛津大學,不知不覺已經參觀過四所了。今天又要去一所,它是愛爾蘭現存最古老也是聲望最高的大學: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

這所大學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於1592年下令修建。最初想仿照牛津劍橋的建制辦一所多學院的綜合大學,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只成立了這麼一個學院。不過它的規模雖然沒有預想的那麼大但地位未有絲毫減損,至今這裡的考試成績都是與牛津劍橋彼此互認的。著名校友中有我們熟悉的大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等待戈多》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校園西門外矗立的兩尊雕像也是學院的著名校友,北邊的是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30-1797);南邊的是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奧里弗·哥爾斯密(Oliver Goldsmith,1728-1774),他寫的《威克菲牧師傳》(The Vicar of Wakefield)在愛爾蘭乃至英國都膾炙人口。


校園對公眾是免費開放的,我們從西門進去,首先來到一個三面圍合的廣場。它被稱為國會廣場,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1729年西門外的學院綠地(College Green)建起了國會大廈,不過1800年英國頒布《聯合法令》後,愛爾蘭的國會被廢除,之後那裡改為愛爾蘭銀行。1922年愛爾蘭獨立後,重新恢復的國會將辦公地點放在了以前的倫斯特公爵府,就在聖三一學院南邊不遠的地方。


國會廣場南北兩側有兩幢外觀幾乎一樣的建築,北側是學院禮拜堂,南側是考試大廳兼劇院,均由喬治三世的御用建築師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於1775年設計。



廣場東邊有座鐘樓,由設計過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主樓的英國建築家查爾斯·蘭寧設計,1853年落成。鐘樓高30米,中間還保留著英國王室的盾徽。


走近之後會看到四個方向的拱門上各有一個頭像,均為古希臘著名學者,包括傳說中的詩人荷馬(Homer)、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399)和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8-348),以及雄辯家德摩斯梯尼(Demosthenes,公元前384-322)。


門上方四角的雕塑由愛爾蘭雕塑家托馬斯·柯克(Thomas Kirk,1781-1845)完成,分別代表神學、科學、醫學和法學。據說關於這座鐘樓學院內有個迷信:哪個學生從鐘樓拱門下經過時正好敲鐘則考試必折,因此有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前都不會在拱門下穿過。


鐘樓南北兩側各有一尊雕像,北側為曾任聖三一學院院長的喬治·薩蒙(George Salmon,1819-1904),他是位數學家,將後半生都奉獻給了神學。


南側的銅像為聖三一學院畢業的著名歷史學家萊基(William Edward Hartpole Lecky,1838-1903)。


鐘樓東邊的大草坪叫圖書館廣場,廣場北側的新哥德式建築為畢業生紀念樓,由托馬斯·德魯設計,1902年落成。還記得這位建築家嗎?他就是設計貝爾法斯特聖安妮大教堂的那位。草坪上還有個亨利·摩爾的雕塑。


草坪南邊是建於1712-1732年的老圖書館,由愛爾蘭著名建築家湯姆斯·白河(Thomas Burgh,1670-1730)設計。它也是愛爾蘭最大的圖書館,珍藏著愛爾蘭國寶《凱爾經》。許多人到聖三一學院都是衝著要一睹這件國寶的真容而來,我們接下來就去那裡。


圖書館的入口在南側,5-9月周一至周六8:30-17:00開放,其餘時間9:30開門(10-4月的周日為12:00-16:30)。門票如果現場買的話排大長隊不說,還要花14歐元,而網上購買可享9:30以前和16:00以後入場11歐元的優惠價。


我們買的是9:00的,到門口直接走網票專用通道,很快就入場了。進去後直奔二樓,那裡有圖書館的另一大看點:65米的長廳(Long Room)。


如果想拍那種空無一人或至少遊人寥寥的畫面,那就在網上買8:30的票而且提前過來排隊吧。因為《凱爾經》不讓拍照,我覺得很多攝影愛好者到老圖書館都是來拍長廳,而不是來看《凱爾經》的。來晚了在這種弱光條件下就只能拍出這樣的鬼影效果了。


作為世界頂級的研究圖書館之一,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圖書館藏有愛爾蘭最豐富的善本和印刷圖書達六百多萬冊,其中最古老的20萬冊保存在長廳。在通頂的落地書架前設有可滑動的木梯,方便登高取閱。



中間有幾處旋梯可以直通樓上。


長廳兩側各有一排大理石胸像,所雕人物均為歐洲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或為聖三一學院做出過巨大貢獻之人,比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英國大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和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等。這些胸像最早為圖書館於1743年委託雕塑家彼得·席麥克(Peter Scheemakers,1691-1871)製作的14尊,我們在倫敦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詩人角看到過的莎士比亞雕像就是他的作品。後來圖書館又先後請了幾位雕塑家為長廳塑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雕塑家路易-弗朗索瓦·盧比利亞克(Louis-François Roubiliac,1702-1762),我們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看到過他創作的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雕像。





長廳西頭陳列著一把豎琴,據介紹是愛爾蘭現存最古老的一把。傳說它曾為著名國王布萊恩·博茹所有,因此被命名為「布萊恩·博茹豎琴」,但考古學家已否定了這種猜測,因為它的製作年代約在公元15世紀,而博茹為1014年去世。

仔細端詳這把製作精美的豎琴,它的琴身由橡木和柳木合成,上面鑲嵌著銀和水晶飾物,琴弦為黃銅所制,據推測應為某位專為王公貴族演奏的音樂大師所有。豎琴是凱爾特游唱民族的象徵,製作方法和演奏技巧都屬於凱爾特人的秘密。它被愛爾蘭人稱為「天使之琴」,如今愛爾蘭國徽圖案參考的就是我們眼前的這把「布萊恩·博茹豎琴」。


靠近西頭有個通往下層的樓梯,下去就是紀念品商店了。


我們重新回到一樓,慢慢欣賞這裡最引以為豪的藏品《凱爾經》。這是一本《四福音書》的繪本手稿,一般認為它由愛歐納島(Iona,位於蘇格蘭西海岸的小島)上的修道院僧侶於9世紀初完成。公元806年維京海盜入侵該島,島上的僧侶逃到愛爾蘭的凱爾修道院,將這部經書也帶到了愛爾蘭,因長期藏於凱爾修道院而得名。關於它的完成時間,考古界眾說紛紜,有說它在愛歐納島已經完成的,也有說它始於愛歐納島但最終完成於凱爾修道院的,產生分歧的原因是該手稿製作實在太過精美和複雜,非短短几年能夠完成。有一部動畫片《凱爾經的秘密》講的就是它誕生的故事。

經書放在一個玻璃展櫃中,周圍有幾位保安專門制止那些試圖拍照的參觀者,手機拍也不行!實際上我們在展櫃中只能看到翻開的那一頁,很難一窺其全貌,那就好好看看周圍的介紹吧。在旁邊展廳的燈箱裡展示了幾幅放大的《凱爾經》書頁。這一頁畫的是四位福音書作者的標誌,從左上角順時針依次為帶翅膀的人(馬太)、帶翅膀的獅子(馬可)、鷹(約翰)、帶翅膀的牛(路加)。


令人驚嘆的是,經書中的彩繪顏色雖已經過一千多年,仍舊鮮艷奪目。


這個柜子里展示了各種顏料是如何採集製作的,它們大多取自天然礦石或植物,有些成分是非常珍貴稀有的。


這一幅介紹了如何辨認《凱爾經》中的花體文字。這部經書完全採用拉丁文書寫,在句首經常將枯燥的文字繪製成五彩的圖案,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繪製這本經書的人似乎有意將文字圖案化作為自己展現創造力的機會,同樣的單詞雖然會在經書中反覆出現,但絕不會有任何兩個圖案是完全相同的。這頁介紹就給每個單詞選取了六組不同的圖案進行對比,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難怪人們將其視為世界最著名的中世紀手稿。

往期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