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揚州段禁漁10年,殘存捕撈工具已全部清除,魚蝦蟹開啟「自由行」

揚州晚報 發佈 2020-01-07T14:26:45+00:00

1月1日起,長江揚州段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漁期,禁漁期間,嚴禁一切生產性捕撈作業。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長江揚州段幹流已全部清除江中的捕撈工具。根據最近的調查,長江揚州段規劃江豚保護區有魚類52種。長江揚州段全面清江。

1月1日起,長江揚州段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漁期,禁漁期間,嚴禁一切生產性捕撈作業。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長江揚州段幹流已全部清除江中的捕撈工具。根據最近的調查,長江揚州段規劃江豚保護區有魚類52種。


清江行動

長江揚州段禁漁10年,江中殘存捕撈工具全部清除

今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揚州段和各保護區常年禁捕,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禁捕年限按照國家、省規定暫定10年執行。長江揚州段沿江漁民上岸,不能再從事捕撈生產。昨天,記者採訪了解到,長江中的捕撈工具也已清除完畢。

市農業農村局漁政監督支隊工作人員饒偉介紹,「清江工作」就是清除長江中的一些殘存的捕撈漁具,在禁漁期正式開始前,這項工作早就著手進行。有些漁具,已經殘破,但也必須全部清除,還魚蝦蟹一個乾淨清爽的環境。

「漁政監督支隊還將加大巡查力度,嚴查偷捕行為。」饒偉說,禁捕期間,將增強執法頻次,加大執法力度。巡查分為定期和不定期的,每次巡查的範圍都會很大,巡查頻率也很高。同時,建立健全水生生物管護巡查機制,組建專門管護隊伍,吸收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協助開展巡查救護工作,構建群管群護格局,確保退捕水域常年禁捕管理效果,以此更好保護長江漁業資源。

禁漁期間,長江揚州段還將舉行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動。2019年,長江揚州段投入的放流資金為150萬元。今年將繼續進行放流活動,放流時間的安排一般都是在冬季和夏季,放流的品種以「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和中華絨螯蟹為主。


漁民講述

魚遠遠不如過去多了,多年未捕撈到過鰣魚和河豚

瓜洲漁業村的王師傅,十八九歲就上了船,從事捕撈已30多年,禁捕意味著他和老伴一年少掉了10萬元左右的收入,「以前,一個刀魚捕撈,一個螃蟹捕撈,毛收入能掙個10萬塊左右。」

王師傅說,過去長江捕撈大多是拉網作業,捕撈對象相對比較少,如刀魚捕撈的流刺網,就是專門捕撈刀魚的,捕撈到其他的魚很少。其他捕撈工具能捕撈到的魚,常見的有龍魚(鯉魚)、大頭鰱子(鰱魚)、鱅魚、鯿魚、鱖魚、鱸魚、白條、昂刺、草鞋底、喬丁、沙塔皮、紅眼等,在一些年份,還能捕到不少的鮰魚,加上青蝦、河蟹等,常見的有20種左右。

「現在魚遠遠不如過去多了,也確實到了要保護的時候了。」王師傅說,即使是常見的魚蝦,產量也下降嚴重,以河蝦為例,上百個蝦籠一天的產量一般也能捕撈到幾斤。

「長江三鮮」中的「兩鮮」——鰣魚和河豚,王師傅已經很多年沒有捕撈到過了,河豚還是10年前捕到過一次,不到一斤,不是野生的,應該是人工放流的。沒能捕到鰣魚的時間則更長,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捕到過,後來再沒有捕到過,突然一下子就不見了。僅剩的「一鮮」(刀魚),產量也遠不及過去,「過去還沒有這樣好的捕撈條件,完全靠人工或帆船拉網,一網捕撈量就有幾十斤上百斤。」

「禁捕了也好,也能為子孫後代留住了資源。」王師傅說。

監測數據

規劃保護區有52種魚類,中華鱘等列入瀕危動物紅皮書

江豚是長江揚州段水域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生物。在規劃的江豚保護區水域,科研人員曾於2018年7月和11月進行過現場調查,並在結合歷史數據的基礎上,統計出規劃保護區魚類有52種,隸屬於6目13科39屬。

規劃保護區江段47種魚類屬於以下5個類群:江河平原魚類區系複合體、熱帶平原魚類區系複合體、上第三紀早期魚類區系複合體、南黃海、東海近海類群;保護區內中華鱘、長江江豚均被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水生動物,胭脂魚被列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動物,銅魚、鯿、長吻鮠被列入江蘇省重點保護野生水生動物。

此外,白鱘、中華鱘、胭脂魚、鯮均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其中,長吻鮠、銅魚、鯿是保護區江段的經濟魚類之一。中華鱘、胭脂魚在保護區內均有捕獲記錄,但白鱘和鯮在保護區江段已經多年未監測到。

記者 向家富

編輯 晴子

關鍵字: